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0 14:35
【摘要】: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自1996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经历了近18年。我国目前正经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存款保险制度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尚未建立,金融脱媒速度加快,银行业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是利率市场化后竞争加剧、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冲击等问题,还有改革完成后可能出现的金融机构倒闭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依靠高存贷利差盈利的模式终将在冲击下有所变化,特别是在2012年的存、贷款利率改革出台后,直接触动银行资金的核心——存款和贷款,对银行盈利来源带来不小的冲击,如何寻找新的盈利模式,顺势而上,关乎每家银行的存亡。 在定性分析部分,本文在研究利率市场化整体进程和改革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对比了美国、日本、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道路,分析发现美国、日本在改革后都遇到了大批金融机构倒闭的问题。所以,在当前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的中国,银行业要及时认清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冲击,做好应对措施,保证长远稳定发展。同时,本文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盈利的影响机制,并基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现状,创新性地提出“传统的存贷利差盈利模式”、“过渡时期盈利模式”和未来“综合平衡的盈利模式”三种盈利模式。在实证部分,本文首先选取存贷款利率年均值作为衡量利率市场化的指标,对银行2000-2012年的非平衡数据进行了随机效应分析以验证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直接作用及影响;接下来选取shibor半年度基准利率作为指标,选取2009-2013年的银行半年度平衡数据进行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综合验证得出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盈利具有显著影响,且银行对利率调整的短期敏感度更高;国有银行受到的冲击小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其适应利率变化的调整期较长。 本文认为,利率市场化后将不可避免的带来行业集中度增强和存贷款利差缩小问题,银行业应提高忧患意识,避免行业兼并导致的倒闭问题;同时,银行要改变原来的粗放的经营模式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盈利模式,逐渐向“综合平衡的盈利模式”转变;在配套措施方面,提高量化分析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及时更新设备。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832.33
本文编号:2538871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832.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杨旭;周群英;;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探析[J];企业导报;2012年05期
2 许东江;中国居民、银行、企业对利率市场化的理性反应:利率市场化发挥积极效应的一种思路[J];世界经济;2002年05期
3 王东静;张祥建;;利率市场化、企业融资与金融机构信贷行为研究[J];世界经济;2007年02期
4 姜再勇;钟正生;;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体制转换特征——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考察[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5 方志平,刘新泉;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应对措施研究[J];特区经济;2005年03期
6 王进勇;曹文彬;;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利率竞争的博弈分析[J];特区经济;2009年08期
7 王兆旭;;存款利率市场化:宏观审慎管理视角下的路径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10期
,本文编号:2538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538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