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货币互换:现状、功能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潜在方向
【图文】:
张明表2各国央行对美联储双边美元互换的使用(季度末,单位:10亿美元)图1美联储通过双边美元互换借出资金规模2007Q420.04.024.02008Q115.06.021.02008Q250.012.062.02008Q3174.728.929.640.05.010.0288.32008Q4291.425.2122.733.115.022.825.08.210.4553.72009Q1165.77.361.015.05.39.623.07.116.0309.92009Q259.90.417.92.53.90.211.55.010.03.2114.62009Q343.70.01.50.00.60.02.71.04.13.256.670
?14054亿美元,而美元计价国际货币市场工具余额则由913亿美元上升至4098亿美元。全球场外交易金融衍生品名义余额由1998年第2季度的72万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6月的707万亿美元。而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信用违约互换(CreditDefaultSwap,CDS)则由2004年第4季度的6万亿美元飙升至2007年第4季度的58万亿美元![1]全球金融市场的规模与融合程度上升,造成金融风险可能更快地在各国之间传递,也放大了金融市场波动对实体经济的潜在冲击。图2全球国际债券与国际货币市场工具未清偿余额背景之二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变。国际金融危机由20世纪80年代的拉丁美洲债务危机、20世纪90年代的东南亚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转化为2007年至今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源头由新兴市场国家转移至美欧发达国家;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的类型则由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引发的国际收支危机与货币危机,演变为由房地产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与房地产金融市场坍塌导致的国际金融机构流动性危机与主权债务危机。从国际金融危机理论的演进来看,对金融危机成因的认识也逐渐由财政赤字导致固定汇率制崩溃(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危机的自我实现与投机者攻击(第二代金融危机模型)转化为道德风险下的金融泡沫(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以及资产负债表效应(第四代金融危机模型)。[2]国际金融危机的源头由国际金融体系的外围国家转[1]以上数据均引自CEIC数据库。[2]朱波、范方志:“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综述”,《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6月。7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晖;;基于货币危机理论看我国QFII制度的推行[J];改革与战略;2006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智;金融开放下的中国金融安全[D];四川大学;2006年
2 叶五一;VaR与CVaR的估计方法以及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3 贺庆春;中国货币错配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苏应蓉;东亚地区钉住汇率制度与外向型经济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明学;关于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理论与实践[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2 孙晶晶;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3 温洁;基于Duffing方程的金融危机演化及控制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4 王鹏;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王巍;金融危机中的多重均衡及道德风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周杰;我国金融危机防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沈彦菁;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背景下的金融危机应对方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长福;;金融脆弱性的深层剖析与政府对金融危机的根治[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第二个拐点:短缺何时出现?[J];资本市场;2009年10期
3 梅新育;;流动性:宏观过剩和微观短缺是一枚硬币的两面[J];纺织服装周刊;2008年31期
4 陈必泽;;财务公司现金资产流动性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03期
5 付俊文;;美联储货币互换工具的实践及对我国央行的启示[J];亚太经济;2011年05期
6 张会清;王剑;;中央银行视角下的流动性[J];上海金融;2007年03期
7 李佳;王晓;;资产证券化对金融稳定影响的研究评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杨权;;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东亚地区双边货币互换的发展——东亚金融合作走向及人民币角色调整[J];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06期
9 李世华;邵宇;;中国迷失货币研究:来自金融深化和货币竞争的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10 吴明礼;;把握金融特性 防范金融危机[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丁斗;;全球货币流动性的泛滥与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2 李研妮;冉茂盛;;合作策略下银行抗流动性风险能力增强的理论验证——基于商业银行在同业拆借市场中流动性管理的模型分析[A];系统工程与和谐管理——第十届全国青年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证券时报记者 万勇;明年二季或出现流动性短缺[N];证券时报;2009年
2 特派记者 师琰;欧银行流动性短缺 市场飘荡08年秋味[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3 太平洋证券 王保东;关注通胀下的流动性短缺[N];中国证券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吴海珊;致命的流动性[N];经济观察报;2011年
5 朱周良;受累次贷危机 英一银行告急[N];上海证券报;2007年
6 本报首席记者 欧志强;“危”中寻“机”的山西金融业[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7 文心;2009年的危机,,始于2008年的某天[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8 记者 王宙洁 编辑 朱贤佳;欧债危机或引发流动性短缺 欧元成套利交易新宠[N];上海证券报;2010年
9 渤海证券 周喜 房振明;市场风格转换艰难 弱势下关注防御与主题投资[N];通信信息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苗燕;周小川:中国货币政策更关心反通胀[N];上海证券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文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风险收益权衡分析[D];天津大学;2003年
2 曹元涛;流动性创造、救助和银行危机[D];南开大学;2009年
3 赵海华;我国货币流动性变化的若干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孔庆洋;商业银行国际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嘉璐;我国流动性过剩对房地产市场价格影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海生;流动性过剩与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3 冯宇博;我国货币政策与流动性及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王玲;中国流动性过剩对通货膨胀影响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5 郭海霞;“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短缺”的微观效应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吴晓;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李赵迁;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冲突:2003-2009[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黄睿;全球金融危机语境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宋国才;巴塞尔协议Ⅲ监管变革及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挑战[D];外交学院;2012年
10 王萃;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68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568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