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顺差式失衡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1 22:19
【摘要】: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中一些深层次矛盾的长期发展,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本外币利差和资产价格上涨等境内外多种因素影响,导致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额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并由此给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强化对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式失衡的监测预警,完善国际收支风险双向监测预警体系,成为当前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急需加以解决的课题。 本文通过初步构建国际收支顺差式失衡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提出运用指标体系对国际收支可能出现的大额顺差失衡状态进行评估、监测、预警的方法,并通过实证数据对其有效性加以检验,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我国国际收支风险监测预警的现状,提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思路。2、构建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式失衡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包括指标的选取、筛选、验证,预警区间和权重的设置,综合指数的合成。3、利用历年数据,对国际收支顺差式失衡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整体效果进行样本内实证检验。 本文构建的国际收支顺差式失衡风险预警监测指标体系包括4个同步指标、10个先行指标和5个参考指标。通过采用非参数估计方法,确定各个指标的临界值,并根据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后,综合合成危机指数和预警指数。利用历史数据进行整体效果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同步指标体系和危机指数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国际收支顺差式失衡的状态和程度。先行指标体系中长期出口增长率、美国商业景气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房地产价格变动率、证券市场指数5个指标的预警效果较好,能够在适当时期准确发出预警信号。两类综合预警指数的预警效果较好。
【图文】:
国际收支顺差式失衡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研究具有能够在失衡状态出现前就发出预警信号的指标性质。由于候选先行指标较多,幅所限,这里仅以过去12个月的出口增长率、美国商业景气指数这两个候选先行标为例,选择同步指标顺差流动性指数作为基准循环进行对比(图3一2),从下图中以看出,两个先行指标的历史峰值出现的时间显著早于基准指标历史峰值的出现间。
,碑泛声丫犷狱*i孵,今 !!!毋叹一。闪吕吹O毋一800毋吹卜闪800囚扮吹寸800扮叹一闪800叹叫O姗一L00姗吹卜卜囚00刊姗吹甘00L到毋吹一L00闪叹O扮一900姗叹卜闪900刊姗吹叶900闪毋吹一900吹叫O毋一帅00扮吹卜的刊00闪扮四叶旧00扮叹一旧刊00闪吹O姗一叶00毋国卜嘴到00叫姗吹叶嘴00扮吹一叶闪00闪吹O姗一门00刊扮叹卜门00毋吹叶的因00姗叹一门闪00闪图3一 32003年1月一2009年3月危机指数和预警指数发展趋势分析危机指数、结构性预警指数、市场类预警指数的历年月度值和发展趋势:(1)危机指数危机指数在2006年10月一2008年5月进入红色区间(0.8一l),并达到历史峰值,表明这一时期我国国际收支处于顺差式失衡时期(表五),之后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危机指数快速下滑。危机指数所发出的红色警示信号与实际状况以及各同步指标警示信号相当一致,表明综合危机指数的监测能力较好。(2)结构性预警指数结构性预警指数早在2003年10月~2005年1月就发出了红色预警信号(0.8一1),并达到历史峰值,,长期预警信号的平均发出时间领先实际失衡状态2年左右(危机窗口以内)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832.63
本文编号:2659151
【图文】:
国际收支顺差式失衡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研究具有能够在失衡状态出现前就发出预警信号的指标性质。由于候选先行指标较多,幅所限,这里仅以过去12个月的出口增长率、美国商业景气指数这两个候选先行标为例,选择同步指标顺差流动性指数作为基准循环进行对比(图3一2),从下图中以看出,两个先行指标的历史峰值出现的时间显著早于基准指标历史峰值的出现间。
,碑泛声丫犷狱*i孵,今 !!!毋叹一。闪吕吹O毋一800毋吹卜闪800囚扮吹寸800扮叹一闪800叹叫O姗一L00姗吹卜卜囚00刊姗吹甘00L到毋吹一L00闪叹O扮一900姗叹卜闪900刊姗吹叶900闪毋吹一900吹叫O毋一帅00扮吹卜的刊00闪扮四叶旧00扮叹一旧刊00闪吹O姗一叶00毋国卜嘴到00叫姗吹叶嘴00扮吹一叶闪00闪吹O姗一门00刊扮叹卜门00毋吹叶的因00姗叹一门闪00闪图3一 32003年1月一2009年3月危机指数和预警指数发展趋势分析危机指数、结构性预警指数、市场类预警指数的历年月度值和发展趋势:(1)危机指数危机指数在2006年10月一2008年5月进入红色区间(0.8一l),并达到历史峰值,表明这一时期我国国际收支处于顺差式失衡时期(表五),之后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危机指数快速下滑。危机指数所发出的红色警示信号与实际状况以及各同步指标警示信号相当一致,表明综合危机指数的监测能力较好。(2)结构性预警指数结构性预警指数早在2003年10月~2005年1月就发出了红色预警信号(0.8一1),并达到历史峰值,,长期预警信号的平均发出时间领先实际失衡状态2年左右(危机窗口以内)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832.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睿;;我国储蓄——投资失衡与国际收支双顺差[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马菱,尹宇明;对近期人民币实际汇率走势的分析——一种失调还是均衡的改变[J];财经科学;2002年S1期
3 刘晴辉;;我国“双顺差”成因的实证分析:1994-2007[J];财经论丛;2008年05期
4 张家胜;祁春节;;我国贸易顺差存在的根源与发展趋势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08期
5 邱嘉锋;;近年来中国外贸顺差快速增长的原因及解决途径[J];财贸经济;2008年07期
6 莫志宏;;新古典思维定势下的中国双顺差问题:一个方法论的反思[J];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7 张二震;安礼伟;;关于贸易顺差原因的理论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04期
8 王大贤;;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中的投机资金流入——方式、影响和对策探讨[J];国际贸易;2007年04期
9 ;国际收支预警体系的内容及其运作[J];河北金融;1999年12期
10 曹阳;李剑武;;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与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1980~2004年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08期
本文编号:26591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659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