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分析师跟踪、监督效应与企业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1 12:44
【摘要】:在短短不足二十年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证券分析师行业也已从当初充斥着“股评家”的阶段转变至如今形成分工较为明细、规模不断壮大的行业。 当前资本市场上,由于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证券分析师作为信息中介,其存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投资者需要通过证券分析师发布的报告来获取上市公司的信息。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也希望凭借证券分析师来扩大自身在投资者中的认知度。Merton (1987)提出的“投资者认知假说”即指出,分析师跟踪通过提高公司的信息透明度,能够增加潜在投资者对公司的认知度,从而有助于投资者参与公司股票的交易活动,降低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成本。 正是由于证券分析师在资本市场上所处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围绕分析师进行研究。以往的文献大多从证券分析师的行为及其有效性来进行探讨。同时,结合证券分析师日常的主要工作内容,大量的文献探讨了分析师跟踪、盈利预测报告以及投资评级报告的有效性。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以往的大量文献均关注的是证券分析师在资本市场上的影响,而较少与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相结合。近年来,逐渐有学者开始将分析师跟踪与公司金融中的重要话题相结合,以深入了解证券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作用。而有趣的是,现有文献发现证券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作用并不是唯一的,甚至可以说是存在两种相反的作用。 一方面,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的跟踪能够改善企业的公司治理。这是由于分析师自身具有较多的行业知识和投资经验,能够较好地解读企业复杂的财务信息,从而迅速地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而对企业发挥监管作用。同时,分析师在发布研究报告或进行盈利预测的同时,实际上也扮演了信息披露的角色,从而能够增加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起到缓解公司内部的代理问题。 而另一方面,分析师的预测往往会对企业高管构成压力。例如,上市公司的利润需要达到分析师对公司盈余的一致预期,否则会被投资者认为企业的业绩出现预期外的下降而导致不利的市场反应。这种“压力效应”最终会导致高管出现“短视”行为,进而扭曲了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损害了股东利益。 本文重点从“监督效应”和“压力效应”两个方面对我国证券分析师跟踪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的前两部分实证研究分别关注了证券分析师跟踪与企业税收激进程度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行为的影响。这两种行为往往预示着企业内部存在较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当证券分析师跟踪发挥监督作用时,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税收激进程度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而另一方面,如果上市公司高管受到了来自分析师跟踪的压力,通过避税和真实盈余管理可以比较隐蔽地调整企业利润。因而分析师的跟踪反而会增加企业的税收激进程度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通过实证检验,本文识别出了证券分析师跟踪对上市公司税收激进程度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均表现为监督效应,表明了证券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的积极作用。 本文实证研究的第三部分则从上市公司对分析师跟踪的需求入手,以2008年汶川地震作为外生事件,本文发现,完全缺乏分析师跟踪的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利用捐款这一策略性行为吸引分析师跟踪。而上市公司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可能是因为分析师跟踪后对上市公司表现出的“治理”信号,同时分析师的关注和预测对于向广大投资者传递上市公司信息,提高上市公司的投资者认知程度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的创新和贡献如下: 第一、本文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分析师行为对上市公司影响的认识。以往的文献集中围绕证券分析师的行为及其在资本市场上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与以往文献有所区别,本文并没有继续考察证券分析师在资本市场上的影响作用,而是基于中国市场的独特性,结合公司金融领域的重要话题,考察了证券分析师对上市公司行为的影响作用。这对于进一步了解我国证券分析师在资本市场上所扮演的角色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第二、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证券分析师的监督角色的相关文献。近年来,国外文献逐渐认识到证券分析师所包含的“监督效应”和“压力效应”,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这两种效应在不同情况下均可能存在。尽管国内逐渐有研究开始关注到该类问题,但关于证券分析师与上市公司行为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且结论上也并不一致。因此,我国证券分析师到底扮演了何种角色也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分析师跟踪人数的增加,企业的税收激进程度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均有显著下降,从而体现出了我国证券分析师的“监督效应”。本文不仅识别出了我国证券分析师的“监督”角色,尤其丰富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文献。同时也能够深入理解分析师的职能以及明确我国证券分析师作为外部治理的一种机制的存在。 第三、本文的研究加深了对上市公司与证券分析师之间互动关系的认识。以往的研究大多从分析师如何影响上市公司行为这一单方向进行考察。但事实上,无论是从分析师跟踪后对上市公司表现出的“治理”信号,还是分析师跟踪对投资者认知程度的改善(Merton,1987),上市公司同样需要吸引证券分析师的跟踪。对于该问题的考察,国外学者已经发现上市公司会通过主动购买研究报告或雇佣投资者关系专家来吸引投资者的关注(Kirk,2011; Bushee and Miller,2012)。而由于数据或研究场景的限制,国内尚没有文献对此进行考察。本文通过利用汶川地震后捐款事件作为外生事件,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在完全失去分析师跟踪后的行为及其后果。结果反映出分析师的关注和预测对于向广大投资者传递上市公司信息,提高上市公司的投资者认知程度有着重要意义。即完全失去分析师跟踪的上市公司由于投资者认知程度较低,通过利用捐赠事件可以以更高概率吸引分析师的关注。该部分从上市公司的角度出发,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上市公司的策略性行为,同时也对证券分析师作为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要桥梁有更深刻地认识。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51;F2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奕明 ,林文雄 ,王玮璐;证券分析师的信息来源、关注域与分析工具[J];金融研究;2003年12期

2 彭蕾;我们还需要证券分析师吗?[J];国际融资;2004年03期

3 饶艳超,胡奕明;中美证券分析师"公司研究报告"之比较[J];上海金融;2004年09期

4 王宇熹,陈伟忠,肖峻;国外证券分析师理论研究综述[J];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07期

5 胡奕明,林文雄;信息关注深度、分析能力与分析质量——对我国证券分析师的调查分析[J];金融研究;2005年02期

6 姜继玲;;证券分析师 投资者的“心理按摩师”[J];新前程;2009年06期

7 高明华;曾诚;杜雯翠;;公司特征与证券分析师关注度——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8 高明华;;证券分析师缘何轻视治理[J];董事会;2010年07期

9 杨大楷;王佳妮;;国内外对证券分析师可信度与胜任能力研究述评[J];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11期

10 朱彤;;关于银行业证券分析师赢利预测研究[J];中国市场;2012年3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管总平;黄文锋;;证券分析师独立吗?[A];国际化与价值创造:管理会计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2012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洪剑峭;张新;;基金净值排名对证券分析师荐股行为的影响[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朱红军;何贤杰;;中国的证券分析师能够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吗?——基于股价同步性和股价信息含量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4 胡奕明;王军;孙聪颍;;证券分析师关注自己的声誉吗?[A];公司财务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纯;吕伟;;证券分析师、信息环境改善与企业股利政策[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6 高明华;蔡卫星;曾诚;;股权结构与信息披露质量:来自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特征的证据[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秦玉环;;论证券法中对证券分析师的法律责任承担问题[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8 宋小保;郑文佳;;股权结构、股票波动与分析师独立性——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方证券有限公司研究所 李启亚 高翔 李苗子;证券分析师国际经验及其启示[N];中国证券报;2000年

2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庄东辰;证券分析师职业道德的界定及基本要求[N];中国证券报;2000年

3 海通证券有限公司研究所 金晓斌 郑卒;中国证券分析师协会的组织构架与运作方式[N];中国证券报;2000年

4 记者 黄婷;证券分析要实现“五化”[N];证券时报;2005年

5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特约观察员 胡语文;民族证券分析师[N];证券时报;2012年

6 银华基金;投资圣经——《证券分析》[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7 包兴安;评选“最佳证券分析师”不应搞成“泳装选秀”[N];证券日报;2014年

8 彭蕾;我们需要证券分析师吗?[N];证券日报;2004年

9 吉林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室 魏兆兵;影响证券分析行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N];中国证券报;2000年

10 三峡证券研究所 宋辉旺;怎样做好的证券分析师[N];中国证券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昱升;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倾向经济后果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2 孙宜博;两维递进框架证据推理理论与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3 代昀昊;分析师跟踪、监督效应与企业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郑方镳;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业研究:效率、行为与治理[D];厦门大学;2009年

5 刘超;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为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刘春力;中国证券分析师预测与盈余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7 薛韬;我国证券分析师行为与投资者保护[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屈小兰;分析师推荐理由、分析师声誉与投资者的投资判断[D];南开大学;2013年

9 胡娜;独立性、声誉机制与分析师行为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10 徐跃;关于我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红燕;证券分析师的相关法律问题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龙鑫;证券分析师与投资者的利益冲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3 王伟;我国银行业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4 张伊雯;分析师乐观性偏差与个股暴跌风险的关系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徐明兴;CPA独董、会计重述与证券分析师评级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6 程旭阳;基于Delphi的证券分析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钟扬怡;证券分析师年末评级乐观性异象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8 郑集文;从行为金融学角度看证券分析师[D];复旦大学;2014年

9 高玉伟;无形资产信息对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10 杨磊;证券分析师专家责任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644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7644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1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