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攫取性”金融体系及其危害——一个基于金融竞合观的分析框架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1. 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反思
2. 中国实体经济为什么如此困难?
二、一个关于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新的理论框架
1. 金融竞合观及金融竞合观下的金融体系
2.“虹吸效应”:“攫取性”金融体系的主要机制
(1)资源配置的两个环节:“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2)“再分配”环节:乘数效应还是漏出效应?
(3)“初次分配”环节的扭曲:“虹吸效应”
3. 其他作用机制
(1)利益集团机制
(2)“侵蚀效应”
(3)公司金融机制
(4)金融不稳定机制
三、中国“攫取性”金融体系的危害
1. 中国金融体系是“攫取性”金融体系
2. 中国“攫取性”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
四、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道富;;我国经济循环中的泡沫[J];中国发展观察;2014年10期
2 蔡昉;;历史规律与万有引力:中国经济增长的十字路口[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07期
3 李扬;;深水区的金融改革[J];中国金融;2014年1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海军;李成龙;;欠发达地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思考——以宁夏为例[J];北方经济;2011年06期
2 蓝虹;产权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李钊平;;《青年文摘》在数字化环境中的生存选择[J];中国编辑;2010年05期
4 杜靖;;企业家成长的“三环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8期
5 蔡树堂;;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现状与评述[J];商业研究;2011年02期
6 魏永华;;论述杰出经理人经营企业成功之道[J];才智;2009年14期
7 徐燕芸;史恩;毛丹尼;;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研究——“自闭门装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8 覃家琦;价值发现、经济非均衡与企业家理论[J];财经科学;2005年01期
9 侯铁建;;金融危机再解读:逻辑演绎与经验归纳[J];财经科学;2010年12期
10 章华;社会网络嵌入与企业家创新[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绍雨;清洁发展目标下和中国公共财政优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蒋国平;基于隐性知识创造的突破性技术创新机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田莉;新技术企业市场进入战略决策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袁忠贤;省域农业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鄢显俊;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云南大学;2010年
10 庞菁菁;我国利率波动传导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斯义;创新型学校内涵式发展四维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丹;我国企业家危机处理行为对企业形象的影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光庆;泰安市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胡晶;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钟娜;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风险及规避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贾芳丽;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框架与思路[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谢阿敏;国际技术扩散对中国地区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刘莹;基于马恒昌小组精神的企业创新精神的思考[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振祥;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政府作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丽妹;山寨文化与技术创新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康;;建立和发展中国政策性金融体系不容回避[J];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04期
2 张玮;;探讨我国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的进程及趋势[J];对外经贸;2013年09期
3 林敬耀;积极稳妥推进我省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新型金融体系[J];福建金融;1994年02期
4 顾洪飞,徐玉娟,陈伟,张永华;关于保障金融体系安全问题的几点认识[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5 王建军;中小企业发展与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J];上海综合经济;2000年10期
6 陈元;办好银行 建设强大的金融体系[J];中国金融;2001年12期
7 尚教蔚;;完善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思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1年03期
8 刘波;浅析政策性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J];武汉金融;2002年07期
9 章和杰,姚晓玲;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监管——存在委托人道德风险的博弈模型[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刘宗华;银行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金融体系的比较分析[J];当代财经;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鸿运;金融体系的比较、内生演进与中国的选择[D];中南大学;2008年
2 陈阳;中国社会保障金融体系构建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姜英梅;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杨大鹏;金融体系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5 张志杰;金融体系稳健性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6 李文;金融体系中的开放式基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孙清;基于金融体系视角的银行稳定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颖;金融体系演进的内因与逻辑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鹏宇;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3 肖华东;金融体系演变的内在逻辑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方向[D];武汉大学;2004年
4 刘鹏;我国多层次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5 周永胜;全球金融体系变迁趋势与我国金融体系结构性变革[D];武汉大学;2005年
6 魏强;我国农村新型合作金融体系构建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7 王峰;我国金融体系的模式选择[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8 姚毅君;发展和完善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9 李慧敏;我国金融体系的模式选择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10 聂建华;贵州省金融体系效率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49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849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