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的输入性流动性过剩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4 21:07
  1、选题背景和目的自2005年以来,世界经济在金融领域经历了从流动性过剩到金融危机的过山车。当学术界还在努力寻找全球流动性过剩所带来的资产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和泡沫经济阴影的出路时,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演化成世界经济危机。曾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叱诧风云的许多大型金融机构纷纷倒下,金融市场在危机阶段发生了急剧的流动性枯竭。危机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包括通用汽车在内的知名企业也一度面临着破产的威胁。危机之前正在讨论的运用紧缩货币政策治疗流动性过剩的思路被打断。为了应对危机,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各国中央银行不得不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发达国家的方法,用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应对危机。其实,大多数金融危机的表现总是伴随着短期的市场流动性剧减。而流动性枯竭和过剩并不是严格对立的:这次金融危机的背景正是流动性过剩,拯救危机的措施又为将来的流动性过剩埋下了伏笔。尤其是对于中国经济来说,虽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过切实的危机和伴随的流动性枯竭,却一直在大量投放货币供给,中国流动性过剩的...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关于全球流动性过剩的研究述评
        1.3.2 关于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研究述评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2.全球化与国际资本流动的相关理论
    2.1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2.1.1 全球化的定义
        2.1.2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2.2 开放的宏观经济学的均衡调节模型
        2.2.1 IS—LM—BP模型的均衡调节
        2.2.2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均衡调节与国际资本流动
    2.3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2.3.1 民族主义
        2.3.2 自由主义
        2.3.3 马克思经济学的全球化与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2.3.4 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论——西方马克思主义
    2.4 本文的主要理论基础——国际分工理论
        2.4.1 国际分工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2.4.2 国际分工理论发展的逻辑和趋势
        2.4.3 确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的两个维度
3.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分配机理
    3.1 全球流动性创造的实体经济基础——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
        3.1.1 当前国际分工的新特点
        3.1.2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国际收支特点
        3.1.3 当前国际分工格局下的全球经济失衡
    3.2 全球流动性创造的制度背景——国际货币体系
        3.2.1 金本位制及其根本缺陷
        3.2.2 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黄金本位)
        3.2.3 牙买加体系(美元本位)
        3.2.4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逻辑
    3.3 国际货币的提供、膨胀和流动机制
        3.3.1 当前国际货币的主要构成
        3.3.2 全球货币流动性的提供、膨胀过程
        3.3.3 美元的循环方式与全球经济失衡的金融视角
    3.4 产业虚拟化与流动性过剩——金融危机为何发源于美国?
        3.4.1 去工业化与虚拟化——美国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3.4.2 以虚拟经济为推动力的美国经济运行模式
        3.4.3 美国产业虚拟化的背景和原因
        3.4.4 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的必然性
4.中国的流动性过剩——国际资本的输入
    4.1 全球流动性过剩——世界经济的痼疾
        4.1.1 进入21世纪G5国家的货币供给
        4.1.2 过剩的流动性去了哪里?
    4.2 中国的流动性、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
        4.2.1 流动性过剩在中国的凸显
        4.2.2 人民币内外价值的背离: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并存
        4.2.3 中国的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价格
    4.3 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内因与外因——理论分析
        4.3.1 流动性过剩的内部原因
        4.3.2 流动性过剩的外部原因
    4.4 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内因与外因——实证检验
        4.4.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平稳性检验
        4.4.2 实证分析
        4.4.3 结论
5.国际流动性输入中国的渠道
    5.1 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方式与流动性输入
        5.1.1 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5.1.2 制度特色:实体经济开放与货币领域的封闭
        5.1.3 小结: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决定了流动性输入的必然
    5.2 流动性输入的实体经济视角—贸易与FDI
        5.2.1 贸易渠道的流动性输入
        5.2.2 外国直接投资(FDI)渠道的流动性输入
        5.2.3 小结
    5.3 流动性输入的金融视角—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入
        5.3.1 热钱的界定与流入的规模
        5.3.2 热钱流入中国的渠道
        5.3.3 影响热钱流入的因素分析
        5.3.4 热钱流入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5.3.5 小结
6.化解中国的流动性过剩
    6.1 流动性过剩对中国经济的危害
        6.1.1 流动性过剩迫使中国走向经济泡沫化的边缘
        6.1.2 中国经济有陷入"滞涨"的危险
        6.1.3 阻碍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6.2 化解中国流动性过剩的两种方式——看似合理实则不可能
        6.2.1 实体经济的增速快于货币增速的可能性
        6.2.2 人民币一次性大幅度升值并不能缓解流动性过剩
    6.3 人民币国际化——疏导过剩流动性的必然选择
        6.3.1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性
        6.3.2 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6.3.3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与途径
    6.4 改革外汇管理体制
        6.4.1 藏汇于民,切断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的直接联系
        6.4.2 "藏汇于民"在短期内的实质影响有限
    6.5 进一步鼓励境内资本"走出去"对外投资
        6.5.1 鼓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6.5.2 扩大对外金融投资
    6.6 改革国际货币体系
        6.6.1 新特里芬难题
        6.6.2 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走向
        6.6.3 黄金+碳货币:世界单一货币的构成基础?
    6.7 经济转型——在历史的过程中化解流动性过剩
        6.7.1 在国内各区域之间发挥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
        6.7.2 改革要素价格形成体制,缓解要素价格扭曲
    6.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实证分析数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要素价格扭曲与财富转移[J]. 张曙光,程炼.  世界经济. 2010(10)
[2]人民币汇率真的被低估了吗?[J]. 项后军,潘锡泉.  统计研究. 2010(08)
[3]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前景:欧元的经验和启示[J]. 张向军.  国际金融研究. 2010(07)
[4]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基础支撑面及其市场风险预警研究——基于Granger检验与突变模型的视角[J]. 唐根年,韩方娟,陈多长.  经济学家. 2010(06)
[5]基于三分状态MDL方法度量我国股市泡沫[J]. 周爱民,汪孟海,李振东,董盛楠.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6]高盛的利益就是美国的利益——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源[J]. 罗伯特·布伦纳,齐昊.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0(02)
[7]引资竞争下的外资流入与政府收益[J]. 张宇,黄静.  经济学家. 2010(03)
[8]国际货币体系新架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研究[J]. 李稻葵,尹兴中.  金融研究. 2010(02)
[9]利用虚拟经济的功能根治我国流动性膨胀——区别经济泡沫化与经济虚拟化的政策含义[J]. 刘骏民.  开放导报. 2010(01)
[10]主权财富基金的总体投资趋势研究[J]. 王遥.  中国流通经济. 2010(01)

博士论文
[1]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袁奇.西南财经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863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31863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9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