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效果的检验
本文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效果的检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银行业监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其成果集中体现在《巴塞尔协议III》。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它的推广和实施必然对全球金融业产生不可磨灭的重大影响,也必将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构建逆周期的资本监管框架是巴塞尔协议III的一个重要改革思路,也是我国银行业积极应对新的国际金融环境的必然要求。在后危机时代,如何加强资本的逆周期监管,从而对商业银行风险形成切实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使银行业在经济衰退时期平稳释放扩张时期所积聚的风险资本,这对于改革中的中国商业银行业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遵循经济学研究中倡导的理论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相结合的理念,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在证实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存在顺周期问题的基础上,使用巴塞尔委员会给出的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在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中的实际效果,在检验过程中还加入了新的指标,即社会融资规模/GDP与其长期趋势的偏离度,以该指标加以辅助分析。随后,本文引入了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及国房景气指数两个参考指标,对逆周期资本缓冲计提做了回归分析与检验。实证发现,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在我国是有效的,但存在改进的空间。在构建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过程中,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于经济周期阶段的识别。本文随后建立了一个宏观方向的风险指标体系,并加入我国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确定了各指标的系数,以此为更加准确地识别经济运行周期、及时计提或释放缓冲资本做进一步的参考。文章的最后,针对保证逆周期缓冲机制的顺利运行,我国银行业还须作出哪些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做出了几点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逆周期监管 资本缓冲 巴塞尔协议III 风险指标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3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绪论12-18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13
- 1.2 研究框架和方法13-16
- 1.2.1 总体框架与内容13-15
- 1.2.2 研究方法15-16
-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16-18
- 1.3.1 研究的创新点16
- 1.3.2 研究的不足之处16-18
- 第二章 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文献综述18-29
- 2.1 商业银行资本监管中顺周期性的研究综述18-22
- 2.1.1 商业银行顺周期行为研究综述18-20
- 2.1.2 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影响综述20-22
- 2.2 商业银行资本监管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研究综述22-27
- 2.2.1 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理论综述22-25
- 2.2.2 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实证综述25-27
- 2.3 相关文献述评27-29
- 第三章 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理论分析29-35
- 3.1 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必要性29-30
- 3.1.1 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定义29
- 3.1.2 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29-30
- 3.1.3 顺周期性催生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30
- 3.2 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构建30-33
- 3.2.1 巴塞尔协议III的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30-31
- 3.2.2 巴塞尔协议III的逆周期资本缓冲计提方法31-32
- 3.2.3 巴塞尔协议III的逆周期资本计提方法的缺陷32-33
- 3.3 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实施原则33-35
- 3.3.1 把握目标与政策33-34
- 3.3.2 指标跟踪与改进34
- 3.3.3 相机抉择34-35
- 第四章 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效果的实证分析35-52
- 4.1 模型介绍与指标选择35-37
- 4.1.1 Prescott模型35-36
- 4.1.2 回归分析模型36-37
- 4.2 基于Prescott模型的实证37-46
- 4.2.1 指标选择及说明37-38
- 4.2.2 数据来源及说明38-39
- 4.2.3 实证结果与分析39-46
- 4.3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实证46-51
- 4.3.1 指标选择及说明46-47
- 4.3.2 数据来源及说明47
- 4.3.3 实证结果与分析47-51
- 4.4 本章小结51-52
- 第五章 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下的风险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52-61
- 5.1 指标体系构建52-54
- 5.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设置54-56
- 5.3 数据来源及说明56-57
- 5.4 结果与分析57-61
- 第六章 未来提高我国逆周期资本缓冲效应的政策建议61-64
- 6.1 建立动态拨备机制61-62
- 6.2 优化商业银行资本结构62-63
- 6.3 完善宏观审慎监管组织63-64
- 第七章 结论64-66
- 参考文献66-69
- 附录69-7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9-80
- 致谢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瑞红;;逆周期监管工具、机制与中国的选择[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李瑞红;;逆周期监管工具、机制与中国选择[J];金融与经济;2010年02期
3 余辉;;逆周期调节机制化[J];中国金融;2011年11期
4 黄燕;于海燕;;银行逆周期监管理论的科学性及实现的障碍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5期
5 王雅婷;;保险业周期性波动风险及逆周期监管文献述评[J];保险研究;2012年09期
6 李清政;宋坤;;构建我国证券行业逆周期调节机制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01期
7 王小平;吴朝生;陈清;滕忠群;;后危机时代保险业逆周期监管问题研究[J];福建金融;2013年03期
8 赵远;夏庆;;滤波方法在我国构建证券行业逆周期调节机制中的应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9 刘超;刘志威;;保险业顺周期形成机制及其逆周期监管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10年08期
10 刘超;刘志威;;保险业顺周期形成机制及其逆周期监管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宋国青;;居民收入逆周期[A];2012年秋季CMRC中国经济观察(总第31期)[C];2012年
2 李喜梅;;逆周期监管对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基于14家中国上市银行的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人寿品牌宣传部总经理助理 笪莹;逆周期更要重视品牌建设[N];金融时报;2011年
2 本报特约评论员 王亚宏;黄金逆周期中寻找机会[N];中国黄金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张郁唯;聂梅生:逆周期房企出海投资机会大[N];中国房地产报;2014年
4 记者 苗燕;逆周期监管新规影响中国银行业有限[N];上海证券报;2010年
5 唐福勇;逆周期调节正靠近[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6 上海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员 潘正彦;最大力度发挥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功能[N];上海证券报;2012年
7 上海证券研究所;逆周期防御 变革主题游击战[N];上海证券报;2012年
8 中证期货分析师 张灵军;连塑逆周期强势难延续[N];证券时报;2013年
9 记者 孙红娟;中国矿企2013或逆周期收购[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10 记者 庞东梅;“逆周期”调控之手不能放松[N];金融时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丽寒;基于逆周期调整的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2 季伟杰;银行业顺周期性问题以及逆周期监管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向军;A公司逆周期并购价值评估改进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2 朱婕;我国商业银行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效果的检验[D];东华大学;2016年
3 李超群;银行业逆周期监管研究[D];宁波大学;2013年
4 韩文倩;我国逆周期金融监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年
5 贺卓异;我国银行业逆周期监管政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6 刘志威;保险业顺周期形成机制及其逆周期监管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年
7 罗亚希;我国商业银行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8 贾佳;巴塞尔Ⅲ视角下中国银行业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
9 张黎黎;宏观审慎框架下的银行业逆周期监管策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白炜;银行业的逆周期监管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效果的检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61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336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