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视角下现代银企关系抑制信贷风险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6 18:10
现代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和银行信贷紧密联系在一起。自有资金投资在企业生产中越来越少,信贷资金投资则成为最重要的投资方式。正是因为这种经营资金方式的出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问题日益突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直接与银企之间的关系系在一起,换句话说,银企关系是否良好决定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大小。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摸索过程中,经历了传统银企关系时代、传统银企关系向现代银企关系过渡时代以及现代银企关系建设时代几个环节。总结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经验,我们发现这三种银企关系相对应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别表现出不可规避、可分散以及可控制等状态,所以研究银企关系对破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难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指导意义,正是该原因,论文提出的“共生”视角下现代银企关系抑制信贷风险研究课题显得尤为迫切。目前从银企关系研究商业银信贷风险抑制的文献较多,但多是从银行或企业单方角度进行阐述。实际上,银企关系中的银行与企业是不可分割的两个主体,因此,就其中单方进行的信贷风险抑制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不可适用的。本文则尝试用生物学“共生”概念来描述银企关系对信贷风险的影响机制,论文首先分析...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软预算约束与信贷风险抑制
1.2.2 信息不对称与信贷风险抑制
1.2.3 准债权约束与信贷风险抑制
1.2.4 新型银企关系与信贷风险抑制
1.2.5 对上述文献的简要评述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银企共生探讨
2.1 共生的基本定义及分类
2.2 银企关系本质是“共生”关系
2.3 银企共生行为关系分析
2.4 银企共生组织关系分析
2.5 银行与企业共生条件分析
第三章 共生视角下银企关系对风险抑制的影响
3.1 计划经济时“偏利间歇共生模式”信贷风险考察
3.1.1 计划经济下银企关系的共生模式
3.1.2 计划经济下传统共生银企关系的特征
3.1.3 “偏利间歇式共生模式”对信贷风险的影响机制
3.2 过渡时期中“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信贷风险考察
3.2.1 过渡时期中银企关系的共生模式
3.2.2 过渡时期银企关系的特征
3.2.3 “非对称互惠连续性共生模式”对信贷风险的影响机制
3.3 现代市场经济下“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信贷风险考察
3.3.1 现代市场经济下银企关系的共生模式
3.3.2 现代市场经济下银企“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的特征
3.3.3 “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对信贷风险控制的影响机制
3.4 风险投资工程是现代银企关系对信贷风险控制的中介
第四章 “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抑制信贷风险分析——以投行业务为例
4.1 投行业务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4.2 基于投行业务产品组合的信贷风险控制模型
4.3 投行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案例分析
第五章 案例解读
5.1 “偏利”—政府干预造成制药厂信贷成为坏账
5.2 “非对称互惠”—新型银企挽救P项目的“流产”
5.3 “对称互惠”—新型银企关系下银企双方互生共赢
第六章 政策建议
6.1 摒弃“偏利共生”模式需要政府的协调作用
6.1.1 积极倡导银行与企业合理竞争
6.1.2 不断加强信贷立法,确保银企关系稳定
6.2 加强银企投行业务合作,抑制“非对称互惠”不可持续
6.3 积极提倡“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抑制信贷风险
6.3.1 完善企业信息披露与审核机制,促进新型银企关系发展
6.3.2 多渠道拓展银企关系合作,有效规避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 王李,赵树宽. 经济纵横. 2009(03)
[2]对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若干思考[J]. 李英. 科技经济市场. 2008(11)
[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分析[J]. 仝自力,杨莉.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01)
[4]关于建立新型银企合作关系的几点思考——以宿迁市为例[J]. 魏世振,胡鹏. 现代管理科学. 2005(09)
[5]当代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及评析[J]. 周开国. 南方金融. 2005(07)
[6]建立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探讨[J]. 杨卫山,黄瑞芬. 经济师. 2005(02)
[7]我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的策略选择[J]. 武剑. 中国金融. 2003(13)
[8]论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中新型信贷关系的渐进式构造——建设银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个案研究[J]. 匡海燕,孔建新. 金融研究. 2003(02)
[9]转轨经济中银企关系的变迁与重构[J]. 王 江. 金融研究. 2002(03)
[10]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 吴世农,卢贤义. 经济研究. 2001(06)
博士论文
[1]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研究[D]. 彭建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2]基于博弈论的中国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研究[D]. 尹庆民.河海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研究[D]. 陈以平.重庆大学 2008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D]. 袁扬波.天津大学 2007
[3]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研究[D]. 杨卫山.中国海洋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40267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软预算约束与信贷风险抑制
1.2.2 信息不对称与信贷风险抑制
1.2.3 准债权约束与信贷风险抑制
1.2.4 新型银企关系与信贷风险抑制
1.2.5 对上述文献的简要评述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银企共生探讨
2.1 共生的基本定义及分类
2.2 银企关系本质是“共生”关系
2.3 银企共生行为关系分析
2.4 银企共生组织关系分析
2.5 银行与企业共生条件分析
第三章 共生视角下银企关系对风险抑制的影响
3.1 计划经济时“偏利间歇共生模式”信贷风险考察
3.1.1 计划经济下银企关系的共生模式
3.1.2 计划经济下传统共生银企关系的特征
3.1.3 “偏利间歇式共生模式”对信贷风险的影响机制
3.2 过渡时期中“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信贷风险考察
3.2.1 过渡时期中银企关系的共生模式
3.2.2 过渡时期银企关系的特征
3.2.3 “非对称互惠连续性共生模式”对信贷风险的影响机制
3.3 现代市场经济下“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信贷风险考察
3.3.1 现代市场经济下银企关系的共生模式
3.3.2 现代市场经济下银企“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的特征
3.3.3 “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对信贷风险控制的影响机制
3.4 风险投资工程是现代银企关系对信贷风险控制的中介
第四章 “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抑制信贷风险分析——以投行业务为例
4.1 投行业务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4.2 基于投行业务产品组合的信贷风险控制模型
4.3 投行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案例分析
第五章 案例解读
5.1 “偏利”—政府干预造成制药厂信贷成为坏账
5.2 “非对称互惠”—新型银企挽救P项目的“流产”
5.3 “对称互惠”—新型银企关系下银企双方互生共赢
第六章 政策建议
6.1 摒弃“偏利共生”模式需要政府的协调作用
6.1.1 积极倡导银行与企业合理竞争
6.1.2 不断加强信贷立法,确保银企关系稳定
6.2 加强银企投行业务合作,抑制“非对称互惠”不可持续
6.3 积极提倡“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抑制信贷风险
6.3.1 完善企业信息披露与审核机制,促进新型银企关系发展
6.3.2 多渠道拓展银企关系合作,有效规避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 王李,赵树宽. 经济纵横. 2009(03)
[2]对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若干思考[J]. 李英. 科技经济市场. 2008(11)
[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分析[J]. 仝自力,杨莉.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01)
[4]关于建立新型银企合作关系的几点思考——以宿迁市为例[J]. 魏世振,胡鹏. 现代管理科学. 2005(09)
[5]当代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及评析[J]. 周开国. 南方金融. 2005(07)
[6]建立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探讨[J]. 杨卫山,黄瑞芬. 经济师. 2005(02)
[7]我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的策略选择[J]. 武剑. 中国金融. 2003(13)
[8]论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中新型信贷关系的渐进式构造——建设银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个案研究[J]. 匡海燕,孔建新. 金融研究. 2003(02)
[9]转轨经济中银企关系的变迁与重构[J]. 王 江. 金融研究. 2002(03)
[10]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 吴世农,卢贤义. 经济研究. 2001(06)
博士论文
[1]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研究[D]. 彭建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2]基于博弈论的中国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研究[D]. 尹庆民.河海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研究[D]. 陈以平.重庆大学 2008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D]. 袁扬波.天津大学 2007
[3]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研究[D]. 杨卫山.中国海洋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40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3440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