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交易与投资者行为:对“特质波动率之谜”的再思考
本文关键词:信用交易与投资者行为:对“特质波动率之谜”的再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与经典资产定价理论的假设前提不同,现实世界的投资者往往面临着融资约束,而融资约束将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预期收益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延续这一思路,运用Fama-Mac Beth回归方法,检验我国股市特质波动率的存在性以及对未来收益的可预测性,并尝试从融资约束下的投资者行为角度来解释特质波动率之谜。本文还对"融资融券"开通前后的市场数据进行了对比。实证结果表明:代表异质信念的换手率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高换手率会导致未来的预期收益率降低,这一现象同时存在于融资融券开通前后的样本区间。放开卖空限制后,异质信念的回归系数仍然显著,说明在部分放开卖空限制的条件下,投资者异质信念对特质波动率之谜仍有一定的解释力。以保证金比率二维分组的结果表明,融资约束对特质波动率之谜也有一定的解释力。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
【关键词】: 特质波动率 融资约束 信用交易 横截面收益
【基金】: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
【分类号】:F832.51
【正文快照】: 引言特质波动率是公司特质风险的衡量指标。经典的资产定价理论认为,不考虑交易成本等因素,理性投资者会充分分散非系统性风险,公司的特质风险不影响资产均衡定价。然而现实中大量证据表明投资者的分散化常常是不充分的,许多投资者根本不参与重要的金融市场,例如持有单一股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振龙;王磊;王路跖;;特质偏度是否被定价?[J];管理科学学报;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国进;黄伟斌;;不同经济开放度下的中国股票资产定价——基于长期风险模型的研究[J];财贸研究;2014年02期
2 陈国进;晁江锋;赵向琴;;灾难风险、习惯形成和含高阶矩的资产定价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15年04期
3 刘维奇;邢红卫;李丹丰;;信息披露质量与“特质波动率之谜”[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4 黄卓;康辰;王小华;;中国股市“特质性波动率之谜”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婉菁;偏度风险溢酬:特征和信息含量[D];厦门大学;2014年
2 侯国鑫;基于高阶系统协矩视角的非系统风险定价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杨妙珍;中国股市偏度对股票收益影响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华蔚;韩立岩;;中国股票市场特质波动率与横截面收益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邓雪春;郑振龙;;中国股市存在“特质波动率之谜”吗?[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涂宏伟;我国股市的特质波动率之谜及基于异质信念的解释[D];厦门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缥缈;;杂说信用交易[J];商务周刊;2009年02期
2 刘捷;;信用交易时代,来了![J];深交所;2010年02期
3 李乐;信用交易将使我国企业摆脱债务链困扰[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年12期
4 黄立锋,周小云,杨轲;信用交易制度与信息发掘激励[J];华南金融研究;2003年04期
5 戚力;;日本信用交易实践[J];银行家;2006年11期
6 罗荣华;;完善我国《证券法》信用交易基本制度的规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12期
7 春蚕;;首届中国信用交易论坛在北京举行[J];中国价格监督检查;2006年06期
8 高翔;;信用交易监管:国际比较及借鉴[J];证券市场导报;2007年09期
9 王琦桦;;两岸金融合作十项建议[J];社会观察;2009年06期
10 许心鹏;;台湾股市信用交易制度研究[J];台湾研究集刊;199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涛;;信用交易下损耗性物品的销售与订购决策研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C卷[C];2011年
2 苏州大学课题组;;期货市场信用交易与担保制度研究[A];第八届中国期货分析师论坛专刊[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强;引入信用交易是大势所趋[N];中国证券报;2003年
2 陈岚桦;信用交易制度助推市场走强[N];海南日报;2006年
3 证券时报记者 汤亚平;股市信用交易:双赢?双刃?[N];证券时报;2013年
4 占小平(作者为宏源证券投资银行总部律师);信用交易应该“慎行”[N];中国证券报;2005年
5 孙曙伟;五大因素制约信用交易慎行[N];证券时报;2005年
6 周凯 钟锦;信用交易业务的国际比较[N];证券日报;2006年
7 潘素卿 DigiTimes;华映恐遭取消信用交易[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8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周凯 钟锦;证券市场中的信用交易:含义、功能和国际比较[N];金融时报;2006年
9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梁静;信用交易给券商带来新机遇和挑战[N];证券时报;2006年
10 赵曾海;信用交易禁令当解除[N];证券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镇华;信用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浩雄;中国证券市场引入信用交易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2 苏伟东;我国证券市场引入信用交易初探[D];吉林大学;2004年
3 汪劲松;我国证券市场信用交易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金庆新;我国证券市场引入信用交易制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信用交易与投资者行为:对“特质波动率之谜”的再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3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493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