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金融周期的协动性及其传导途径分析
本文关键词:中美金融周期的协动性及其传导途径分析
【摘要】:文章选取利率、货币供给、信贷、汇率、房价和股价6类金融指标,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合成了中美两国的金融形势指数,以考察两国金融周期的波动特征和协动性,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协动性水平下两国金融周期波动的传导途径。研究结果表明,中美两国金融形势均存在3年左右的短周期波动,并且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非对称性特征;近年来中美两国金融周期的协动性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主要影响因素以及金融风险的传递渠道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差异。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理解中美两国金融周期的波动态势和联动机制,有效防御国际金融波动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参考和政策启示。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暨商学院;吉林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 金融周期 金融形势指数 协动性 中美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我国现阶段潜在产出及产出缺口变动特征研究”(项目编号:11CJL012)和“我国信贷周期及其宏观审慎监管研究”(项目编号:12CJY10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调整型经济增长对我国居民可持续性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3JJD790011) 中央高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中国金融的周期波动特征及其宏观经济效应分析”(项目编号:2015FRGG09)的资助
【分类号】:F832;F837.12
【正文快照】: 金融周期是金融活动在各种内外部冲击下形成的与宏观经济波动密切相关的持续性波动和周期性变化,不仅反映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的整体波动态势,而且可能是引致和放大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源泉。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周期及其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成;王彬;马文涛;;我国金融形势指数的构建及其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3期
2 封思贤;蒋伏心;谢启超;张文正;;金融状况指数预测通胀趋势的机理与实证——基于中国1999—2011年月度数据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4期
3 项卫星;王达;;论中美金融相互依赖关系中的非对称性[J];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07期
4 华民;;世界经济失衡:概念、成因与中国的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5 于震;徐晓妹;;“次贷危机”后中美金融市场联动性更强了吗[J];经济学家;2014年09期
6 陆军;梁静瑜;;中国金融状况指数的构建[J];世界经济;2007年04期
7 王雪峰;;金融状况指数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8 徐国祥;郑雯;;中国金融状况指数的构建及预测能力研究[J];统计研究;2013年08期
9 邓创;徐曼;;中国的金融周期波动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的时变特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华,贾哲;中国经济周期分析[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马叶江;胡思继;武旭;;运输经济周期波动的谱分析测定方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张国华,胡思继,张鹏辉,张跃玲,王存智;关于铁路运输景气警告指标的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4 王千;;含财政政策的我国金融条件指数的构建及应用[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李龙泰;薛国喜;何树红;;我国国债收益率协整实证分析[J];才智;2011年17期
6 马辉;陈守东;才元;;中国房地产周期实证研究[J];长白学刊;2008年04期
7 徐诚玮;;浙江省产业结构与经济波动关系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王恩德,刘国斌;基于经济景气分析数据仓库的设计与实现[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年04期
9 王恩德;刘畅;;面向对象技术在构建数据仓库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王悦;;谱分析方法及其在经济周期研究中的应用——以美国经济周期波动(1930-2009)的谱分析为例[J];财经科学;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杜明翠;;北京市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2 孔宪丽;张同斌;李颖;高铁梅;;中国工业经济景气循环特征及本轮波动特点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3 石柱鲜;吴泰岳;邓创;王晶晶;;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4 梁云芳;高铁梅;;我国房地产投资周期波动的特征——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我国房地产投资景气指数[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5 童光荣;高杰;;政府R&D支出的就业乘数效应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5卷)[C];2004年
6 高铁梅;梁云芳;张桂莲;;第十三章 中国季度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含有误差修正项的联立方程模型[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3卷)[C];2002年
7 王红;童恒庆;;银行信贷、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动态关系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6卷)[C];2005年
8 张琪;;我国金融经济周期及其对金融监管的启示[A];“决策论坛——基于公共管理学视角的决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邦荣;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D];辽宁大学;2010年
2 何溪明;房地产周期及其宏观调控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关大宇;基于货币政策传导的金融条件指数构建及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李海燕;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周期同步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艳秀;美国贸易保护的动因与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谢鸿飞;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及拐点识别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铁强;中国反周期货币政策调控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桂文林;子年度经济时间序列季节调整模型与应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王川;我国城镇土地供应绩效评价及住房市场监控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卢锋;中国汽车市场点爆式增长规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倩;关于构建上海市商业性体育赛事市场景气指标体系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孔祥婧;世界干散货船订单量的波动及其预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毛松森;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宏观经济评价与预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王自强;海洋经济监测预警模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郑慧;沿海经济圈金融生态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贺畅达;中国利率期限结构动态估计[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行成生;我国区域市场城市房价波动特征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孟庆玮;社会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马骞;我国资产价格波动对国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10 商广霞;关于我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周期波动的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冬;谢敏;;企业资产价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基于企业成本收益核算模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09年08期
2 何德旭;张捷;;经济周期与金融危机:金融加速器理论的现实解释[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10期
3 封北麟;王贵民;;金融状况指数FCI与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06年12期
4 戴国强;张建华;;中国金融状况指数对货币政策传导作用研究[J];财经研究;2009年07期
5 李成;王彬;马文涛;;我国金融形势指数的构建及其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3期
6 王子龙;许箫迪;徐浩然;;中国房地产财富效应测度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9年02期
7 王达;项卫星;刘晓鑫;;论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美经济关系失衡及其调整[J];东北亚论坛;2011年01期
8 张卫国,马文霞,任九泉;中国股价指数与宏观影响因素的协整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06期
9 王彬;;金融形势指数与货币政策——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04期
10 傅强;朱映凤;袁晨;;中国通货膨胀主要影响因素的判定与阐释[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N];解放日报;2010年
2 约瑟夫·奈;[N];文汇报;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建华,罗东华;利率政策的传导途径和实现环境[J];南方金融;2000年07期
2 黄飞鸣;从信用传导途径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财经研究;2002年09期
3 蒋满霖;;从信用传导途径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严丹;陆志明;张立军;;西方外汇干预预期传导途径理论演进——兼评当前金融经济形势下中国外汇干预实践[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刘广义;;浅谈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机理与传导途径[J];中外企业家;2012年23期
6 蒋满霖;从信用传导途径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华南金融研究;2003年05期
7 蒋满霖;从信用传导途径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海南金融;2004年06期
8 任碧云;林晨;刘洪伟;;中国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途径及应对之策——基于2001-2011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12期
9 陈建成;经营者积极性向企业职工传导途径初探——对承包后的国营企业深化改革的思考[J];经济问题;1987年12期
10 李宇嘉;;国际房价变动对我国影响的传导途径研究[J];中国物价;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露;我国通胀形势下半年好转[N];证券时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邓清清;中国货币政策汇率传导途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158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515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