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因素探析
本文关键词: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因素探析
【摘要】:国际收支状况是反映国际间经济往来、经济交易流量的最科学、最完整的记录。从理论上来说,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在总体上应该是平衡的,借贷相等。但是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不断深化,中国的国际收支账户一直呈现双顺差状态。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角度和国内经济发展模式升级滞后的角度,可剖析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在具体分析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基础上,提出若干解决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建议。
【作者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国际收支 双顺差 经常账户 资本和金融账户
【分类号】:F832.6
【正文快照】: 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经济状况的综合反映,是进行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或者说,是这个国家或地区在这个时期内,从国外收进来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之间的对比关系。国际收支失衡会出现两种可能,一种情况是顺差,一种情况是逆差[1]。在国际收支平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文玲;王检贵;;关于我国进出口不平衡问题的认识及政策建议[J];财贸经济;2006年07期
2 林桂军;Ronald Schramm;;我国储蓄/投资差额的结构分析与经常项目顺差[J];财贸经济;2008年04期
3 郑宝银;;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经济政策选择与调整[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12期
4 武健,方文;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原因及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1997年Z5期
5 孙熠;;浅析我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J];对外经贸实务;2013年09期
6 陈以威;;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32期
7 朱希伟;金祥荣;罗德明;;国内市场分割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扩张[J];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8 张曙光;张斌;;外汇储备持续积累的经济后果[J];经济研究;2007年04期
9 李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06期
10 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天扬;吉玉萍;;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调整——基于资本替代的视角[J];北方经济;2008年14期
2 宋晓东;韩立岩;;基于均值-CVaR模型的外汇储备币种配置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刘渝琳;林永强;;FDI甄别、东道国福利及引资启示——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罗云开;申睿波;;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5 公衍照;杨明;;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及福利损失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6 刘海洋;孔祥贞;;异质性生产率、货款回收与中国企业出口[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7 翁小丹;江悠悠;李茂琴;;论发展保险业与缓解当前流动性过剩[J];保险研究;2007年12期
8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宏观经济分析课题组;殷剑峰;;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J];保险研究;2008年01期
9 马斌;;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评述[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莫坤秀;;我国进口贸易模型的稳定性分析[J];才智;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占忱;;过剩产能治理有待于继续深化改革[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年
2 吴明华;周爱民;;我国外汇储备对人民币币值的影响——影子汇率[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唐红涛;;1985-2006年城乡商品市场分割实证研究[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谭天扬;;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因素分析与政策选择[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5 张汉林;;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发展与调整[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C];2008年
6 李文溥;肖正根;;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吴丽华;;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分析和测算[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董昀;;体制转轨与中国经济波动形态的变化[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叶蓁;;政策扭曲与过度竞争:关于中国出口扩张的决定因素及其绩效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谢攀;;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永华;国际分割生产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发展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陈文政;中国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吴建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政策效果和经济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熊珍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唐志军;地方政府竞争下中国之“谜”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2 喻多娇;中国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张运东;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5 吕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居民消费[D];湘潭大学;2010年
6 万乐;对我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运营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王进;我国经常项目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颜丽芳;中国“双顺差”的可维持性及改善对策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孙磊;劳动者收入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10 丁鸣杰;基于企业高储蓄的分析谈扩大消费问题[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淑静;;探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7年02期
2 韩骏;;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巨额“双顺差”及解决路径[J];南方金融;2011年12期
3 张礼卿;关注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持续扩大[J];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01期
4 贺力平;蔡兴;;从国际经验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之“谜”[J];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09期
5 郭路;;中国国际收支余额变化与宏观经济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02期
6 王思璇;;中欧贸易摩擦的趋势预测及其对双边关系的影响——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06期
7 黄飞雪;寇玲;;人民币升值能否改变贸易顺差与外汇储备增长的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11期
8 唐建伟;;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现状、原因及影响[J];国际贸易;2007年05期
9 张生玲;和晋予;;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与前景[J];国际贸易;2009年12期
10 王子先;;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的外部失衡与经济模式转型(一)[J];国际贸易;2010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继云;;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思考[J];青海金融;2012年11期
2 黄瑞玲,黄忠平;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理论解析与政策调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04期
3 何帆;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和中国的对策[J];中国改革;2005年01期
4 沈晖;;论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6年02期
5 张宁;;新视角: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风险与责任[J];中国外汇;2006年08期
6 Yung Chul Park;樊纲;David Vines;;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与新兴市场[J];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05期
7 Alan Ahearne;Klaus Regling;In Jun Kim;Dariusz Rosati;施建淮;;全球国际收支失衡:欧洲的观点[J];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05期
8 Jean Pisani-Ferry;Yung Chul Park;Naoyuki Yoshino;唐旭;;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可持续性、调整时机与对策建议[J];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05期
9 徐扬;;中国国际收支失衡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2006年11期
10 张礼卿;;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目标与工具选择[J];中国外汇;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信;;积极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坤;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须对症用药[N];国际商报;2007年
2 ;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棘手[N];财会信报;2006年
3 记者 心文;“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国际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郭继丰;金融改革·高等教育·国际收支失衡[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5 姚综;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将扰动中国外贸[N];国际商报;2006年
6 记者 方烨;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将影响中国[N];经济参考报;2006年
7 邝凯文;魏杰:国际收支失衡诱发资产高价位运行[N];上海证券报;2007年
8 记者 战雪雷;央行开出解决国际收支失衡药方[N];中国财经报;2006年
9 禹刚;吴晓灵:国际收支失衡不是单纯汇价问题[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10 郭茹;渣打:今年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将加剧[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体伟;国际收支失衡与权力转移[D];外交学院;2013年
2 丁骋骋;金融体系的结构差异与国际收支失衡[D];复旦大学;2007年
3 王海南;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与人民币汇率的调节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4 焦武;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涵硕;中国现阶段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邓颖;金融发展对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炜达;我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机制与政策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4年
4 刘澈;国际收支失衡对基础货币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5 张小倩;人民币汇率调节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实证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6 王童;浅析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杨琴;中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728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872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