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13:30

  本文关键词: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系统性金融风险 传染效应 因子分析 ARIMA模型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在世界各国频繁爆发,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危机在传染效应的影响下迅速演变为区域性或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危机国的经济甚至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随着中国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我国资本项目将进一步开放,国际资本流动、复杂的利率和汇率环境使我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因此,研究金融危机的潜在状态——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而构建一套有效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无疑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并阐述了现代金融危机理论。其次,对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进行了综述性分析,并以美国金融危机为例研究危机对我国的传染效应。再次,分别从宏观、微观、对外三大系统预选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初步构建了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以此测算和分析我国面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在平稳性检验的基础上,对预选指标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筛选出七个显著相关的指标纳入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方法从预警指标中提取两个公共因子,构建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并划分预警区间。研究结果显示,两个公共因子可以很好地反映和测度我国面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当前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较低,位于低风险区域。最后,运用ARIMA模型对筛选出的七个预警指标进行拟合预测,得出各预警指标未来三年的预测值,并测算我国未来三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预测结果表明,未来三年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整体较低,2015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有所下降,2016年、2017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有所上升,但都属于小幅上升,均位于低风险区域内,发生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较小。
【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 传染效应 因子分析 ARIMA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6
  • 第一章 绪论6-16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6-7
  • 1.1.1 研究背景6
  • 1.1.2 研究意义6-7
  • 1.2 国外研究动态7-10
  • 1.2.1 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研究7-9
  • 1.2.2 新模型下的金融危机预警研究9-10
  • 1.3 国内研究动态10-13
  • 1.3.1 从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视角10-11
  • 1.3.2 从金融风险和危机预警实证研究的视角11-13
  • 1.4 文献评述13-14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14-16
  • 1.5.1 研究内容14
  • 1.5.2 研究方法14-15
  • 1.5.3 创新点15-16
  • 第二章 系统性金融风险理论和金融危机传染机制概述16-23
  • 2.1 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16
  • 2.2 现代金融危机理论综述16-18
  • 2.2.1 第一代金融危机理论模型16-17
  • 2.2.2 第二代金融危机理论模型17
  • 2.2.3 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模型17
  • 2.2.4 第四代金融危机理论模型17-18
  • 2.3 金融危机传染机制分析18-21
  • 2.3.1 贸易传染机制分析18-20
  • 2.3.2 金融传染机制分析20
  • 2.3.3 预期传染机制分析20-21
  • 2.4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传染机制分析21-23
  • 第三章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23-31
  • 3.1 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可行性23
  • 3.2 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预选23-25
  • 3.2.1 宏观经济系统24
  • 3.2.2 微观经济系统24
  • 3.2.3 对外经济系统24-25
  • 3.3 预警指标预处理25-31
  • 3.3.1 系统性金融风险压力指数的构建25-27
  • 3.3.2 单位根检验27-29
  • 3.3.3 格兰杰因果检验29-31
  • 第四章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模型的实证研究31-45
  • 4.1 因子分析31-38
  • 4.1.1 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32
  • 4.1.2 公共因子提取32-34
  • 4.1.3 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34-37
  • 4.1.4 临界值的确定37-38
  • 4.2 ARIMA模型建模与预测38-45
  • 4.2.1 ARIMA模型建模38-42
  • 4.2.2 模型检验42
  • 4.2.3 模型预测42-45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45-48
  • 5.1 研究结论45-46
  • 5.2 政策建议46-48
  • 参考文献48-51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1-52
  • 附录52-57
  • 致谢57-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松奇;在加大开放深化改革中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J];西南金融;2004年11期

2 张维;;论系统性金融风险控险机制的建设[J];管理世界;2005年06期

3 张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理论导刊;2005年01期

4 董小君;;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生成的特殊机理[J];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47期

5 向贤军;;如何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J];时代金融;2006年08期

6 马勇;;系统性金融风险:一个经典注释[J];金融评论;2011年04期

7 温博慧;袁铭;;加总模式变迁视角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演进评述[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年08期

8 何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J];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03期

9 谭瓦厦;;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研究刍议[J];中国外资;2013年08期

10 聂亚娟;;系统性金融风险生成与应对的理论审视[J];知识经济;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调查统计处课题组;葛志强;张立光;姜全;;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实证及宏观审慎管理对策[A];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2010)[C];2011年

2 刘桂荣;;征信体系建设: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新视角[A];上海市经济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成员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沈建光;中国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2 记者 牛娟娟;当前仍需做好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工作[N];金融时报;2012年

3 本报评论员;维护金融稳定 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N];金融时报;2012年

4 记者 孙红娟;野村证券: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正积聚[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5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潘正彦;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紧迫性增加[N];上海证券报;2013年

6 姚玉洁 杜放;系统性金融风险远犹未远?[N];国际商报;2013年

7 项峥;严防系统性金融风险[N];经济参考报;2013年

8 董小君 博士;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生成特殊机理及化解对策[N];金融时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苗燕;央行要求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N];上海证券报;2009年

10 张平 审计署驻重庆特派办;浅谈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审计揭示[N];中国审计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大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监管与防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2 王靖国;顺周期行为机制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理论与实证分析[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巫卫专;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与监管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

2 于华鑫;山东省系统性金融风险识别及其估测[D];山东财经大学;2016年

3 孙晓宁;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4 刘霞;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3年

5 徐亚丽;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监测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6 杨丽;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与预测[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7 甘绍楠;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衡量和防范对策[D];河北大学;2013年

8 杨扬;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及预警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9 许韶辉;金融子行业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10 黄剑;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与防范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055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9055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e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