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对消费者群体标签品牌偏好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社会排斥对消费者群体标签品牌偏好的影响
【摘要】:企业在进行品牌定位时,标榜企业品牌是目标消费者的归属群体和渴望群体,并极力与目标消费者的规避群体撇清关系,明确表达品牌的积极的价值主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的决策行为是受多样化的环境、情境影响的,当其经历被拒绝、被排斥的社会体验,消费者是否会改变自己对群体标签品牌的诉求;当消费者将排斥经历进行不同的归因,依然对渴望群体标签品牌、归属群体标签品牌有始终如一的热爱,对规避群体标签的品牌仍是嗤之以鼻吗?本文研究排斥情境和归因对消费者品牌群体标签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已有研究证明,消费者对内群体,相比外群体和规避群体的产品品牌评价更高;也有人证明,道德认同能够提高内群体的群体边界,消费者会因此提高对外群体的品牌评价、捐款额度等。本文认为,消费者对群体标签品牌的评价是受到社会接纳情境(被排斥/被接纳)和排斥归因(因能力优异被排斥/因能力平庸被排斥)两个因素影响的。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两个实验,通过方差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在社会排斥情境下,相比无群体标签品牌,消费者对有群体标签的品牌有更高的品牌评价。(2)相比规避群体标签的品牌,优异归因排斥的消费者对渴望群体标签的品牌评价更高。本研究结论对于企业进行细分市场营销、产品品牌定位等战略,具有重要的战略借鉴价值。
【关键词】:群体标签品牌 社会排斥 排斥归因 参照群体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13.55;F273.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4
- 1.1 研究背景8-11
- 1.2 研究目的11
- 1.3 研究意义11-12
- 1.4 研究方法12
- 1.5 研究内容和结构12-14
- 2 文献述评14-30
- 2.1 品牌群体标签14-19
- 2.2 社会排斥19-30
- 3 研究框架构建及研究假设30-36
- 3.1 研究框架的建立30-31
- 3.2 研究假设31-36
- 4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36-49
- 4.1 实验 1:社会接纳类型、群体标签品牌与品牌评价影响研究36-42
- 4.2 实验 2:排斥归因、群体标签品牌与品牌评价影响研究42-49
- 5 研究结论、贡献与展望49-54
- 5.1 研究讨论49-50
- 5.2 研究贡献50-51
- 5.3 管理启示51-52
-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52-54
- 参考文献54-62
- 附录62-67
- 附录一:社会排斥操纵检验测量问卷62-63
- 附录二:BMIS情绪测量问卷63-64
- 附录三:群体标签前测问卷64-65
- 附录四:群体标签前测检验问卷65-66
- 附录五:群体标签图片实验材料66-67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67-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云;邹力;;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问题研究[J];职业时空;2009年05期
2 彭正波;;从贫困到社会排斥:理论演进与政策构想[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02期
3 郭玉坤;;交通在缓解社会排斥中的作用[J];城市问题;2012年11期
4 阿马蒂亚·森,王燕燕;论社会排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03期
5 邵春明;黄琳;;社会排斥视角下的我国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政策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苏江丽;;欧盟监测低收入和社会排斥指标介评[J];理论探索;2007年05期
7 曾群,魏雁滨;失业与社会排斥:一个分析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4年03期
8 张新文;陈会方;;论社会排斥视野里的失地农民转型[J];科技广场;2007年08期
9 李中锋;;论社会排斥、经济排斥与市场排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魏战刚;陈娜娜;廖宏军;;社会排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广海;;处于社会排斥中的弱势群体[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野;崔璐;;社会排斥对大学生自我关注的影响:权力的调节作用[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方巍;倪锡钦;;青年民工社会排斥本土化特点探索——以中国沿海城市杭州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方巍;;关于社会排斥概念的本土化思索[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徐梦思;杨东;;社会排斥个体对模糊笑脸的辨认优势[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杨晓露;李晔;丁哲希;;社会排斥对生命意义的影响及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李斌;马红宇;;怀旧缓解心理疼痛的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杨慧;;从社区社会工作视角看艾滋病的社会排斥问题[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9 方巍;;社会弱势群体与社会稳定——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视角的研究[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10 张姝s,
本文编号:10538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1053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