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聚理论的京津冀批发和零售业转移与布局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7 10:14
本文关键词:基于产业集聚理论的京津冀批发和零售业转移与布局研究
【摘要】:本文以北京市批发和零售业为例,从产业结构、产业集聚和产业关联三个角度分析批发和零售业在北京市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此寻找河北省和天津市具备类似产业环境的地区,作为批发和零售产业的承载地,最终实现京津冀地区批发和零售业的新布局,达到细分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和经济化的新格局。本文以产业集聚度为主要因素在河北省各城市和天津市各区寻找细分批发和零售业的集聚地,作为产业专业的承载地。同时针对现有产业布局提出优化方案与对策建议,促进产业合理布局与发展。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理论综述以及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主要说明了批发和零售产业相关概念及分类情况,介绍了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优化布局的原则,并对本文所使用的数据进行解释说明。第三章分析了北京市批发和零售产业的疏解条件与河北省、天津市承接批发和零售产业的能力,其中包括基本情况介绍、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关联分析。第四章是产业布局方案。根据细分产业承接地的基本概况,对北京市细分批发和零售业进行布局,优化现有布局结构。第五章是针对京津冀批发与零售业产业转移与布局的对策建议。在区域一体化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产业重新布局以后的优化措施及改进方案。第六章为结论部分,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产业集聚 产业布局 区位熵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27
【目录】:
- 论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17
- 1.1 研究背景8
- 1.2 研究意义8-9
- 1.3 文献综述9-14
- 1.3.1 产业转移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9-11
- 1.3.2 产业集聚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11-13
- 1.3.3 产业关联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13-14
- 1.4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14-16
- 1.4.1 研究目标14-15
- 1.4.2 研究内容15
- 1.4.3 研究路线15-16
- 1.5 创新之处16-17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17-23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17-18
- 2.2 京津冀批发和零售业转移与布局研究的理论基础18-21
- 2.2.1 产业集聚理论18-19
- 2.2.2 产业关联理论19-21
- 2.3 数据选择21-23
- 3 京津冀批发和零售产业疏解与承接分析23-44
- 3.1 北京市批发和零售产业疏解分析23-29
- 3.1.1 北京市产业结构与批发和零售业概况23-24
- 3.1.2 北京市批发和零售产业关联性24-26
- 3.1.3 北京市批发和零售产业集聚度分析26-29
- 3.1.4 北京市基础设施与劳动力配置情况29
- 3.2 河北省承接批发和零售业条件分析29-38
- 3.2.1 河北省产业结构与批发和零售业概况30-31
- 3.2.2 河北省各市批发和零售业集聚度分析31-37
- 3.2.3 河北省基础设施与劳动力配置情况37-38
- 3.3 天津市承接批发和零售业条件分析38-44
- 3.3.1 天津市产业结构与批发和零售业概况38-39
- 3.3.2 天津市批发和零售产业集聚度分析39-42
- 3.3.3 天津市基础设施与劳动力配置情况42-44
- 4 京津冀地区批发和零售产业转移与布局44-52
- 4.1 现有京津冀地区批发和零售业产业格局44
- 4.2 京津冀批发和零售业布局原则44-46
- 4.3 京津冀批发和零售产业转移与布局的实现目标46-47
- 4.3.1 缓解北京现有问题,促进河北省和天津市发展46
- 4.3.2 优化京津冀产业结构,实现区域协同发展46
- 4.3.3 分产业分地区有效布局,实现合理有效发展46-47
- 4.4 京津冀批发和零售产业转移与布局的优化思路47-48
- 4.4.1 遵循经济规律,突出产业特性47-48
- 4.4.2 缩小地区差距,实现有序转移48
- 4.4.3 合理调整布局,节约转移成本48
- 4.5 京津冀批发和零售产业转移与布局的实现方案48-52
- 5 京津冀地区批发和零售产业转移与布局的对策建议52-57
- 5.1 京津冀批发和零售产业转移与布局的途径52-53
- 5.1.1 筛选适宜的产业承接地,避免产业转移失败52
- 5.1.2 避免过度中心化,在郊区形成带状产业承接区52-53
- 5.1.3 存量疏解与增量控制,优化产业布局53
- 5.2 京津冀批发和零售产业转移与布局的对策建议53-57
- 5.2.1 加大中央宏观调控力度,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与合理布局53-54
- 5.2.2 加强京津冀地方政府协同合作,构建协同发展机制54-55
- 5.2.3 优化产业转移与布局的软硬件环境55-57
- 6 结论57-58
- 参考文献58-60
- 致谢60-61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光;王云平;季璐;;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特征、机理与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14年01期
2 贺曲夫;刘友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产业转移的特征与趋势——基于2000—2010年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2年12期
3 韩艳红;;马克思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10期
4 陈国亮;陈建军;;产业关联、空间地理与二三产业共同集聚——来自中国212个城市的经验考察[J];管理世界;2012年04期
5 刘友金;袁祖凤;易秋平;;共生理论视角下集群式产业转移进化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2012年02期
6 刘红光;刘卫东;刘志高;;区域间产业转移定量测度研究——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6期
7 丁建军;;产业转移的新经济地理学解释[J];财经科学;2011年01期
8 肖泽磊;李帮义;胡灿伟;;基于综合区位熵指数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布局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10期
9 宗刚;胡利红;;基于区位熵理论的北京第三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0年13期
10 蔡飞;金洪;;基于区位熵理论的中国资源型地区判定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02期
,本文编号:1103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1103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