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X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架构设计

发布时间:2017-10-29 18:02

  本文关键词:X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架构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企业架构 BP-ISP战略匹配 互联网金融


【摘要】:互联网+时代,IS/IT不仅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而且是支持企业价值链重建、流程重建、实现公司愿景的基础。随着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零售、金融等传统服务行业深度融合,引发了客户行为、消费习惯、投融资方式的巨大变化。电商巨头涉足信贷、支付、理财等传统金融领域,并纷纷成立互联网银行,从根本上影响了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发展。如何变革创新,实现业务转型发展,成为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课题和亟待解决的工作任务。本文就适合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企业架构方法、企业架构内容进行研究,目的是寻求商业银行的企业架构有助于应对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本文以“战略能力管理理论”、"BP-ISP战略匹配理论”、“战略匹配模型(Strategy Alignment Model, SAM)"为理论基础,对近年来在西方发展的企业架构理论、企业架构框架方法从本质剖析、内容构成、架构过程等方面进行纵深研究。在此基础上改进了TOGAF企业架构框架,提出了一种着重满足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ISP地位较高、战略匹配成熟度较高类型企业的架构需求,兼顾实用性、准确性、通用性的新型企业架构框架。并以X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架构为创新架构框架的应用对象,综合考虑我国现代大型商业银行面临的宏观环境、市场竞争、企业能力、技术发展等因素,在互联网金融市场调研、企业现有资源分析、管理构成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参与的科研项目和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实践了创新架构方法的关键内容,形成了X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架构方案。在架构框架设计、架构方案形成过程中产生了以下创新。第一,对“企业架构”和“战略匹配”进行联合研究,以BP-ISP战略匹配理论的观点深入剖析了TOGAF本质、战略匹配成熟度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二,依据战略匹配模型SAM的内容,及其在企业活动链中的位置,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TOGAF企业架构框架(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TOGAF)进行重构、剪裁、补充,提出了SAM-TOGAF企业架构框架和架构方法。第三, 在X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系统群架构中应用SAM-TOGAF企业架构框架,通过企业架构应用实例,探索国内商业银行如何通过企业架构获取战略能力。
【关键词】:企业架构 BP-ISP战略匹配 互联网金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24.6;F832.2
【目录】:
  • 摘要12-14
  • ABSTRACT14-16
  • 第1章 引言16-20
  • 1.1 研究背景16-17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17-18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8-19
  • 1.4 论文框架和内容19
  • 1.5 创新点19-20
  • 第2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20-41
  • 2.1 企业能力与企业架构20-25
  • 2.1.1 企业核心能力和战略能力20-21
  • 2.1.2 企业能力的基础21-23
  • 2.1.3 企业架构23-24
  • 2.1.4 基于企业能力的企业架构24-25
  • 2.2 BP-ISP战略匹配25-30
  • 2.2.1 战略匹配概述25-26
  • 2.2.2 BP-ISP战略匹配研究体系26-27
  • 2.2.3 ISP的战略地位及对战略匹配的影响27-28
  • 2.2.4 BP-ISP战略匹配模型(SAM)28-30
  • 2.3 TOGAF架构框架30-36
  • 2.3.1 TOGAF概述30-31
  • 2.3.2 架构开发方法ADM31-32
  • 2.3.3 ADM迭代与差距分析32-33
  • 2.3.4 建模语言ARCHIMATE33-35
  • 2.3.5 TOGAF架构框架的优点35-36
  • 2.4 互联网金融36-37
  • 2.4.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36
  • 2.4.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36-37
  • 2.4.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意义37
  • 2.5 文献综述37-41
  • 2.5.1 企业架构与企业能力理论37-39
  • 2.5.2 战略匹配与企业架构设计39-40
  • 2.5.3 互联网金融40-41
  • 第3章 企业架构框架的设计41-62
  • 3.1 以BP-ISP战略匹配观点分析TOGAF41-46
  • 3.1.1 战略匹阶段定义与评估方法41-43
  • 3.1.2 TOGAF适用战略匹阶段分析43-45
  • 3.1.3 对TOGAF进行优化的必要性45-46
  • 3.2 TOGAF进行优化的关键点46-52
  • 3.2.1 优化关键点一:“战略”分类与分层46-48
  • 3.2.2 优化关键点二:战略匹配48-49
  • 3.2.3 优化关键点三:战略适配49-51
  • 3.2.4 优化关键点四:战略集成和功能集成51-52
  • 3.3 SAM-TOGAF的系统概念模型52-55
  • 3.3.1 战略匹配过程模型52-53
  • 3.3.2 战略匹配影响模型53-55
  • 3.4 SAM-TOGAF架构框架55-62
  • 3.4.1 重构后的ADM55-57
  • 3.4.2 配套的建模方法57-59
  • 3.4.3 建模实现过程59-62
  • 第4章 X银行互联网金融竞争战略分析62-76
  • 4.1 互联网金融宏观环境分析62-66
  • 4.1.1 政策因素62-64
  • 4.1.2 经济因素64-65
  • 4.1.3 社会因素65-66
  • 4.1.4 科技因素66
  • 4.2 X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战略分析66-72
  • 4.2.1 SWOT分析66-70
  • 4.2.2 SWOT矩阵综合分析70-72
  • 4.3 X商业银行竞争战略集成与选择72-76
  • 4.3.1 竞争战略选择的主导思想72-73
  • 4.3.2 竞争战略集成73
  • 4.3.3 业务战略73-74
  • 4.3.4 技术战略74-76
  • 第5章 X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系统群需求分析与设计76-108
  • 5.1 X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架构的迭代过程概述76-77
  • 5.2 整体战略适配77-81
  • 5.2.1 战略目标分解77-79
  • 5.2.2 关键成功因素79-81
  • 5.3 业务战略适配81-90
  • 5.3.1 关键成功因素映射81-83
  • 5.3.2 关键架构与流程83-90
  • 5.4 IT战略适配90-103
  • 5.4.1 技术与系统预测90
  • 5.4.2 关键成功因素映射90-92
  • 5.4.3 整体架构92-93
  • 5.4.4 应用需求与预测93-102
  • 5.4.5 数据需求与预测102-103
  • 5.5 业务功能集成103-108
  • 第6章 X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系统群实现与实施108-116
  • 6.1 技术架构108-112
  • 6.1.1 技术架构概述108
  • 6.1.2 技术架构描述108-112
  • 6.2 机会与解决方案112-113
  • 6.3 迁移规划113-114
  • 6.4 实施治理114-115
  • 6.5 持续改进115-116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116-119
  • 7.1 研究结论116-117
  • 7.2 研究展望117-119
  • 参考文献119-122
  • 致谢122-123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12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浩;;成长期中小企业的竞争战略匹配[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黄如福;;组织如何与战略匹配[J];施工企业管理;2011年09期

3 秦岭;张志清;;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战略匹配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7年06期

4 孙富;发展阶段对企业战略匹配的影响[J];经济师;2005年09期

5 李慧;;基于战略匹配的成长期中小企业竞争模式[J];南都学坛;2014年03期

6 游静;刘伟;;战略匹配与IT应用分析相结合的IT战略规划过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06期

7 危小超;胡斌;;ANP驱动的移动增值战略匹配定性模拟及优化[J];管理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8 徐莉芬;;解析公司战略与技术战略匹配[J];特区经济;2006年01期

9 程国平;余大恒;;浅谈供应链企业间的战略匹配[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年10期

10 朱庆宏;王宝文;;发电多产企业与鲁能战略匹配之研究[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贾秉炜;战略匹配:连锁组织设计原则[N];医药经济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昊;X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架构设计[D];山东大学;2016年

2 黄斯颖;企业管理与信息系统战略匹配动态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3 关树永;A公司战略匹配与选择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140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11140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4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