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日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研究
【摘要】:二战后科技进步和一体化进程加快,产业内贸易随分工深化在发达国家间迅速发展,近来扩展至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间,成为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协作,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促进规模生产,增加消费者选择和效用,并能产生技术外溢,促进技术进步,还可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贸易自由化的调整成本,减少失业,对一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产业内贸易分为水平型和垂直型,高层次水平型发展可促进技术升级,贸易条件改善,福利提高,是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取向。中日地理临近,文化、资源等禀赋相似,重叠需求大,近年来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在整车市场的繁荣和国家新能源战略推动下,两国汽车零部件贸易活跃并日益表现出产业内特征,其发展可有效带动上游石化、材料、电子等及下游整车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对一国汽车工业甚至国民经济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十分有必要对中日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明确双边现状、差距和问题及原因,制定相应政策,促进本土汽车零部件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快速发展。本文首先搜集、梳理中日汽车及零部件和产业内贸易相关文献,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思路、方法和创新不足等,并阐述了产业内贸易概念及分类、经济效应、基础理论模型和发展取向等,为后文研究提供依据。其次运用大量图表、数据和RCA指数对中日汽车零部件发展的基本贸易状况、重要性和竞争力进行说明,发现中日汽车零部件产品贸易紧密,是双方汽车贸易的主力军,规模不断扩大,自入世来其贸易比重大都维持在50%以上,占了半壁江山,我国对日汽车零部件进、出口比重也均占我国对外汽车零部件总进、出口的40%和10%左右,地位突出,中日汽车零部件贸易对两国汽车工业及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但我国对日进出口结构不平衡,逆差不断扩大,进口的多为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而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与日竞争力差距悬殊。然后着重运用GL、MIIT和GHM指数对中日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程度和结构类型进行分析,发现双边整体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而且为低质量垂直型。细类产品发展不均衡,贸易占比较高的GL较小,占比较低的GL较大;整体和细类贸易量结构波动都较大,边际增长部分更多源于产业间贸易,且我国在双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居于劣势地位,贸易利得少,亟待向水平分工转化。再次总结、借鉴前人研究成果,选取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程度、FDI和人均国民收入差距等主要因素,着重深入研究其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影响,然后结合中日实情对比分析,进一步揭示我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所在。最后基于我国汽车零部件现状、产业内特征和因素实际状况,得出结论,并提出实施进出口平衡战略、优化出口结构;并购重组形成产业集群;加大研发投入、实施差异化战略;加强水平外资引进并积极“走出去”等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6.471;F752.7;F753.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应健,张国林;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度量及加入世贸组织后变化趋势[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李宾;;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发展带给中国的启示[J];亚太经济;2007年03期
3 胡佩尔;杨丽华;;基于产品差异性的中国汽车产业内贸易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05期
4 王晶琪;吴波;;我国汽车整车行业产业内贸易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年26期
5 杨烨;黄凯;;中国汽车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实证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08年11期
6 魏龙;刘婷;;我国高技术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21期
7 孟庆涛;;中国汽车产品产业内贸易问题研究[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8 王洪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9 王进;;“金砖四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0 陈秋云;我国汽车产业内贸易比较优势实证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0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石高超;朱瑞祥;田志宏;;我国农机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杨婧;兰勇;周发明;;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经济效应实证研究[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陈汉林;郑云;;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A];国际服务贸易评论(总第6辑)[C];2012年
4 廖翼;兰勇;;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研究[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正良;秦兴方;;江苏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与竞争力提升[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娟;;中国-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及动因分析[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7 李世杰;李凯;梅丽;;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实证研究[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曙霄;;关于中国对外贸易模式及其结构问题的探讨[A];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论文集(第四册)[C];2006年
9 吕国钧;;全球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制造业的转移和重组[A];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2期(总第20期)[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民;广西应探求产业内贸易之路[N];广西日报;2005年
2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易然;电子通信设备产业内贸易因素分析[N];国际商报;2009年
3 杨民;与东盟有广阔合作空间 广西应探求产业内贸易之路[N];证券日报;2005年
4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官锡强;深化广西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实现产业优化升级[N];广西日报;2011年
5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潘文卿;中国农业竞争优势大盘点[N];中国信息报;2000年
6 ;贸易模式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取向[N];中国文化报;2003年
7 潘文卿(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农业发展要实施比较优势[N];亚太经济时报;2002年
8 李玉举;澳大利亚:理想的贸易伙伴[N];国际商报;2004年
9 陈峰;建立大企业间战略联盟[N];民营经济报;2005年
10 姚海天;变动的“雁行”:中日经济再定位[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征;从产业间贸易到产业内贸易:演进机制分析与中国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王鹏;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宁国玉;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经济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章丽群;中美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与利益分配[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5 李季;中国与日、韩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林琳;产业内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王虎;产业内贸易结构模式、分类体系对应及产品差异性的界定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8 吴学君;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及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高伟;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孙骏;闽台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厉江;中日韩三国之间产业内贸易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2 王丹;辽宁省与韩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
3 吴君;中国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田菲;中美产业内贸易发展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刘文涛;山东省产业内贸易水平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丛培飞;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
7 张伟静;苏浙粤三省产业内贸易比较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8 黄蓉;中美高技术产业内贸易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邹雯;中欧产业内贸易研究:1999-2006[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周颖;中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现状与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590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1159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