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简论新贸易保护环境下我国的应对措施

发布时间:2015-02-04 14:17

  【摘 要】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世界金融市场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这种影响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实体经济中。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发达国家率先在关税壁垒以外寻求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工具,一些新兴经济体也纷纷仿效,新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而外贸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在外需减弱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必然会对我国的外贸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积极主动进行妥善有效的应对。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应对措施


  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趋势
  (一)贸易保护措施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
  新一轮贸易保护壁垒涉及的多是技术、标准及国内政策和法规,不仅有进口限制,还有出口鼓励,比传统贸易壁垒中的关税、配额和许可证等要复杂得多。如,近年来欧盟发布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告项目日益密集,给发展中国家设置与发达国家一样高的门槛,违背了WTO的公平原则。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REACH)法案的生效,成为我国加入WTO后最大的贸易壁垒。在进口限制方面主要包括政府采购、附带条件的优惠贷款等。在出口鼓励方面有提高退税率、出口信贷支持等,有的国家还采取货币贬值策略来鼓励出口。
  (二)贸易保护措施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贸易壁垒
  区域性协议、关税升级保护措施,使非成员国遭遇高壁垒。区域性集团的建立本身就带着排他性,在对内加强自由化的时候,势必排挤、打击集团外的竞争者。区域化贸易集团的这种作用使得世界各国不得不寻找一些国家组织起来进行抗衡,否则就会削弱在国际经贸中的竞争力。这种现象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会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限制和反限制、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重要特征
  (三)贸易保护的范围在扩大
  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主要以保护本国幼稚工业为主,而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由经济危机引起,其保护目的趋于多样化,保护国内传统产业、增强竞争力、维持就业和经济增长等。如美国政府在经济刺激计划中制定了优先“购买美国货”和 “雇佣美国人”条款。有些国家表示要遵守WTO规则,但又利用反倾销、反补贴和特殊保障措施限制贸易。
  (四)被保护的商品项目不断增加
  被保护的商品从传统商品、农产品扩大到高级工业品和劳务部门。从商品类别上分,主要有四大类商品:纺织品、服装和鞋类;某些钢铁产品;运输工具(主要是汽车);电子产品等。
  (五)贸易保护更加具有隐蔽性
  传统贸易保护无论是数量限制还是价格规范,相对较为透明,人们比较容易掌握和应对。而新贸易保护主义则不同,其隐蔽性极强,以经常被使用的贸易保护手段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例,它的隐蔽性在于国际贸易规则上没有被禁止,为了保护环境、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安全和健康,保护国家基本安全、防止欺诈行为等合法目的,WTO赋予了成员国可以制定和实施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权利。成员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利用这项权利制定各项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来保护其国内产业和市场,以形式上的合法性掩盖其贸易保护之实。这些新的贸易壁垒均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常发展。
  二、新贸易保护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出口市场萎缩,对外贸易出现负增长
  当前,各国经济增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放缓,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到国际市场的需求,特别是欧、美、日市场,而我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直接和间接出口占出口总额的近60%。根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9月我国出口增长率超过30%10月份为19%,12月份负增长达到2.8%。2009年1-3月份,中国出口1837亿美元,同比暴跌39.9%。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字,6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825.7亿美元,同比下降17.7%。2010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9461.2亿美元,同比下降23.5%。其中出口5215.3亿美元,下降21.8%。
  (二)遭遇更多的“反倾销调查”、“反补贴”等非贸易壁垒的限制
  近年来,中国面临的反倾销调查次数居高不下,2005年中国遭受的反倾销调查的次数为55起,2006年为71起, 2007年61起,2008年1-6月37起。占世界比重的32.32%。从中国出口企业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商品类别看,主要涉及到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塑橡胶及制品、纺织材料及制品、贱金属及制品、机电设备以及家具等,占调查案例的78%以上,占实施反倾销案例的84%以上。国外对我国的反补贴调查案急剧增加。
  (三)遭遇“歧视性政府采购”的损害
  美国政府提出的“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实质上是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钢铁和纺织品等产品包含在内。根据商务部统计的数据,2009年1-2月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服装22.8亿平米,同比下降12%。随着中国取消纺织品出口许可证管理,有的国家开始以担心中国纺织品出口“激增”为由,要求对纺织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等都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因此我国必须采取适当措施,积极应对。
  三、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一)适当调整我国外贸发展战略
  适度发展对外贸易,贸易增长要保持合理的水平,不能使综合贸易影响率超过贸易摩擦警戒线。对外贸易保持适度增长,不仅需要从整体规模把握,还要细化到具体的商品和市场。涉及贸易摩擦最多的商品一定是已超过警戒区的商品,擦最多的地区,一定是有某类商品在该区域市场占有率增长过快。
  从长远战略出发调控出口和进口,通过增收关税以及产业政策调整,调控进出口增长速度,在继续适度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主动发展国内大市场,发展内需型经济,进口资源型及高科技型产品,尤其是关键技术设备产品,这不仅是平衡贸易、应对贸易摩擦的需要,也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推进新兴工业化进程的需要,是使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经阶段。

  (二)加强出口企业品牌建设
  品牌做为能够体现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无形资产,被看成和企业价值直接相关的最重要因素。品牌与知识产权是当今国际竞争的核心领域,出口企业必须拥有自主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长远的发展。
  提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这需要依靠政府和企业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下功夫。政府要综合运用技改贴息、研发扶持、标准认证等手段加大对企业研发,特别是出口产品企业自主研发的支持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企业要培育自有技术、提高研发能力和商品档次,强化对产、供、销的管理,以对自己内部的资源进行整合。另一方面,要通过分拆、兼并、收购等行为,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优势互补、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三)规范企业出口经营秩序
  要充分发挥进出口商会的协调职能,加强行业自律,推动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可通过各行业协会、主管部门等制定有关行业出口产品的最低限价,并通过公布信息、提供咨询服务,及时引导出口企业调节出口数量与价格,建立重要产品的进口数量、价格监测系统,尽可能将隐患消除在境内,争取产业保护工作的主动权。另外,发现有竞价销售等扰乱出口秩序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对个别企业的恶性竞争,要建立必要的惩罚制度,以保障出口秩序的正常化。
  (四)协同作战,积极应诉
  直面各种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同行业企业应积极团结起来,充分发挥各种行业协会和商会的协调组织作用,积极应诉,。当前我国企业单独作战的思想较为严重,在国外市场“ 互相残杀”的情况屡有发生。在遭受反倾销指控时,只有很少一部分企业勇于应诉,虽然应诉率逐年递增,但难以让人满意。而实际上,在应诉中只要团结一致,准备充分,据理力争,即使官司打输也会减轻“处罚”,减少损失。所有这些既需要行业协会、商会的协调,也需要企业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予以配合。
  (五)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规避区域化的贸易壁垒,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稳定国际贸易环境。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强化的今天,完全靠单打独斗已很难适应,我国应充分利用作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成员和东盟的主要对话国,应实质性地发展同成员国间的经贸关系,加快同东盟一体化进程,提高本国的竞争实力和在国际谈判中的地位。同时,我国应最大限度的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用一切可能的公开场合,积极开展维护自身利益的活动。
  (六)增强环保意识,运用环保壁垒维护我国正当利益
  为了保护我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措施,一方面,从自我做起,增强环保意识、紧跟国际标准发展绿色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团结国际力量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抵制发达国家利用绿色壁垒采取歧视政策,减少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绿色壁垒保护国内市场,对从外国进口的产品进行适度的限制。要制定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环保法规和标准,严禁国外不符合我国环保法规和标准的商品流入我国。
  (七)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战略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它能有效地规避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有效地绕过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因此,必须制订新形势下中国对外投资战略,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
  一般历史经验显示,在危机过后的几年是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盛行的阶段,我们要正确认识外部危机形势并理性应对。我们欣喜地看到,此次金融危机加快了我国经济进入调整期,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外贸企业应抓住机遇,练好内功,使自身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和发展,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本文编号:140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140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1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