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温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中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都较大,且仍将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服务业对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加快对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可以显著的提高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温州市地区与国际上面一些发达地区相比,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相对较晚,在很多制度及实际建设当中还很不完善。本研究通过运用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服务业集聚方面的理论为基础,通过运用赫芬达尔指数及区位熵指数分别对温州市2014年8大服务业聚集区内部从业人数及行业增加值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了解这8大服务业聚集区聚集程度。分析结果表明,除了现代物流集聚区聚集程度相对较低,行业区域缺少竞争优势,且其专业化程度及竞争力水平基本上是普遍低于温州市物流业的平均发展速度以外,其他的7个聚集区聚集程度均较高,行业区域竞争优势明显,且其专业化程度及竞争力水平基本上是普遍优于温州市相关行业的平均发展速度。通过调查研究,得出温州市目前大部分服务业聚集区存在以下的问题:第一,集聚区在定位上面还不是很清晰,在发展上面缺少依托。第二,聚集区现代化水平不高。第三,严重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型人才。第四,目前温州市在公益性服务业的投入上面还不够高。通过对目前温州市影响聚集区聚集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市场规模对服务业聚集没有影响;人力资本及工业发展水平对服务业聚集区呈负相关;城市化水平与政府支出水平对服务业聚集区呈正相关。本文的最后是针对目前温州市聚集区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议。通过对温州市服务业集聚区的分析研究,可以深化服务业集聚相关的理论,对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地区服务业聚集区的发展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对促进温州市服务业聚集区的发展及促进温州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服务业聚集区 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1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1.引言7-13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7-9
- 1.2 服务业集聚区研究综述9-12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2-13
- 1.4 论文结构13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13-20
- 2.1 服务业13
- 2.2 服务业集聚区13-19
- 2.2.1 服务业集聚区构成14
- 2.2.2 目前国际上面关于服务业集聚的具体测度方法14-16
- 2.2.3 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的机理16-18
- 2.2.4 服务业集聚区的集聚效应18-19
- 2.3 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19-20
- 2.3.1 外部经济理论19-20
- 2.3.2 集聚经济理论20
- 2.3.3 竞争优势理论20
- 3.温州市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情况分析20-22
- 3.1 温州市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20-21
- 3.1.1 温州市目前主要的服务业聚集区介绍20-21
- 3.1.2 温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取得的成绩21
- 3.2 温州市目前主要服务业集聚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21-22
- 4.温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影响因素分析22-26
- 4.1 温州市目前主要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度分析22-24
- 4.1.1 聚集度数据来源及方法选择22-23
- 4.1.2 数据分析及结果评价23-24
- 4.2 温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24-26
- 4.2.1 影响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主要因素24-25
- 4.2.2 模型的建立及指标的选取25-26
- 4.2.3 回归分析及显著性检测26
- 5.加强温州市服务业聚集区建设的对策建议26-31
- 5.1 统一思想认识26-27
- 5.2 提高人员素质27-28
- 5.3 加快经济发展和财政投入28-29
- 5.4 加强法治保障29
- 5.5 加强监督考核29-30
- 5.6 加快温州市创新步伐,提高集聚企业的根植度30-31
- 6.结论与讨论31-33
- 参考文献33-35
- 致谢3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骏;;探索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之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与重点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04期
2 丰志勇;何骏;;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与重点模式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3 何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与重点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8期
4 何骏;;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与重点模式研究[J];中国名城;2009年03期
5 ;推进内蒙古服务业集聚区发展[J];北方经济;2010年01期
6 孙宁;吴舜泽;赵云皓;辛璐;程亮;;现代环境服务业集聚区规划方法探讨——以华南环境服务业集聚区规划为例[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年06期
7 赵子慧;;南京: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J];杭州(周刊);2011年12期
8 赵德贵;;加快辽宁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对策思考[J];辽宁经济;2012年02期
9 李雯;;内蒙古服务业集聚区发展问题对策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樊荣臻;李光泗;;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路与建议——以扬州为例[J];江苏商论;2012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唐珏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形成模式研究——以上海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2 吴可人;;服务业集聚区空间特征分析——基于浙江实际[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黄诗义;;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章林;曹明福;;天津生产者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5 张丽霞;;政府投资能促进地方服务业集聚吗?[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琛耀;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我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情况[N];江苏法制报;2008年
2 沈纯中邋王晓映;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江苏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情况[N];新华日报;2008年
3 ;上海已形成4大类生产型服务业集聚区[N];消费日报;2009年
4 记者 吴娟 通讯员 中发展;中山拟规划26个服务业集聚区[N];中山日报;2009年
5 首席记者 刘长军;我市着力构建服务业集聚区[N];盘锦日报;2010年
6 记者 黄威娜;上海启动航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N];团结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隋峥嵘;全力提升城区服务业集聚区规模档次[N];本溪日报;2011年
8 嘉兴国际商务区党工委书记 何炳荣;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思路与对策[N];嘉兴日报;2011年
9 记者 朱卉 通讯员 俞延丰;优先发展服务业集聚区“挑大梁”[N];嘉兴日报;2012年
10 记者 徐荣生;全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如火如荼[N];朝阳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原驰;电子商务服务业集聚区演化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2 高运胜;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3 刘曙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和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璐洁;苏州服务业集聚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2 陈强;温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3 朱长得;上海西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刘周洋;广州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李雪梅;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内部网络化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6 王亚丽;基于博弈模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7 周彪;关于杭州市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张艳;关于我国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9 何娜;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10 王礼光;郑州市服务业发展政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温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3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253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