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中国第三方支付的金融效应和衍生价值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2 01:21
【摘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手段等因素影响,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起步要晚于美国和欧洲,但是受益于电商的井喷式发展,第三方支付体量规模近年来增长迅速,发展至今的体量规模也远远超过欧美。在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其所具备的金融效应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通过分流存款规模冲击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通过改变不同货币层次的市场真实供给量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等等。不仅如此,由于中国特殊金融抑制环境的存在,中国的第三方支付还开启了一条与欧美同业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即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支付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包括征信、信贷、众筹等金融属性的功能。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围绕第三方支付这一互联网金融基础层业务,试图探究出第三方支付的金融效应及其衍生价值,从而丰富学术界对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研究。本文的第一个研究目标是探讨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现阶段,国内无论从在学术界亦或是实务界的角度,普遍认为演化后的第三方支付可以从中间业务、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三个方面对商业银行产生影响。但是经过研究作者认为,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每一笔支付背后都对应着一笔商业银行的结算,因此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实质上有着正面作用;其次,作者并不认为演化后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向中小企业客户提供贷款融资这一行为,会与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形成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由第三方支付所演化的互联网小贷本身所服务的客户群体即为传统商业银行渠道不予覆盖的长尾客户,因此二者在信贷发放领域并不形成交叉竞争;但是,为了验证第三方支付能否从负债业务端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本文设计了以商业银行存款规模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模型,用于实证分析研究出第三方支付对银行盈利水平的作用机制,这是过往学者鲜有运用的研究工具。研究的结果发现第三方支付通过对商业银行存款的分流降低了银行的盈利水平。在对第三方支付金融效应的研究中,作者还注意到第三方支付中的子业态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于通货和存款的取代作用日益明显,而这势必对传统货币流通体系将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本文的研究目标2即是第三方支付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基于费雪方程,作者根据时间序列数据以不同层次货币流通速度为因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发现货币流通速度Vi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额、支付行业的规范化运营、物价收入比、金融电子化程度,以及储蓄意愿等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另外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作者发现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额的增长引起了M0、M1和M2层次的流通速度的变化(分别是0.028%、-0.042%、-0.058%),即对Mo层次的货币流通速度有加速作用,而对M1和M2层次的货币流通速度有放缓影响。在对第三方支付的衍生价值来源的研究中(研究目标3),作者首次将金融抑制理论应用于产生衍生价值的外部环境变量分析框架中,并发现金融抑制现象在中国长期存在,但却并没有太多出现在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内,而这极有可能是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出现金融功能演化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因为在信贷需求供给严重不均衡的市场局面时,第三方支付的金融功能演化可以做到对长尾融资群体金融资源的匹配。换言之,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在中国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金融抑制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第三方支付之所以产生衍生金融功能,本质上是中国金融体制中的固有缺陷与科技进步发展二者之间的矛盾平衡,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在对衍生价值产生来源的进一步探讨中,作者认为这种衍生价值的产生不仅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变化影响,还受到相关主体的博弈驱动使然,而这种博弈驱动力来源于对市场上存在的金融需求的满足。为此作者构建了电商场景下,第三方支付和消费者的演化博弈矩阵。通过模型的推演结果,作者发现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这种电商购物贷款需求,第三方支付平台会选择进行研发投入,衍生出新金融功能,向消费者提供信贷发放。在消费者获得了信贷资源进行了更多消费后,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获得更多的支付手续费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由金融业务带来的额外收益。因此这种金融功能的衍变最终将带来一种双赢的均衡。从这个角度看,第三方支付衍生孵化出金融功能这一现象,实际是适应市场需求、寻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在确定了第三方支付衍生价值的来源后,本文的第4个研究目标便是研究该等衍生价值所具备的金融效应。作者以供应链金融作为研究场景切入点,指出传统模式下的供应链金融具有属地化经营限制、核心企业信用依赖,以及经营小微企业业务不具备经济性等不足之处,这直接带来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对融资需求的信贷供给不足现象。而演化后具备金融功能的第三方支付,依托其互联网基因,能够实现较低的交易成本、突破地理限制的服务范围、可用于辅助信贷审核的大量历史交易积累数据,使得其与传统供应链金融之间涌现出了产业融合的可能,产生出了包括“互联网+授信”、“互联网+担保”和“互联网+贷款”在内的新型供应链金融业态,并且这些新业态的产生均是对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不足之处的优化。进一步,作者将帕累托效率分析应用于对第三方支付与供应链金融相融合的福利变化研究,并且这种优化实际上就是对原先信贷供给不足的补充。本文的第5个研究目标落在了监管层面。作者建立了政府监管、第三方支付平台和长尾借款企业的三方博弈模型。研究结果发现,政府监管部门唯有在统筹监管成本、权威福利、信用联盟,以及下游借款企业的行为效用等因素时,多层次资本市场才真正得以建立,长尾借款企业才真正能受益于“普惠金融”。同时,监管部门通过信用联盟进行监管的模式具有一个自动协调的互补机制,即当监管成本较高时,第三方支付选择自律,即加入信用联盟的概率也较高,用于抵补由于监管成本较高可能导致的长尾借款企业逆向选择问题;当监管部门的权威较高时,第三方自律的概率较小,它们更愿意依赖强势的政府监管来控制风险。在对上述5个目标的研究中,作者在研究理论、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产生了四个创新点:第一,在进行第三方支付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的实证分析时,本研究充分考虑了“持币动机”这一因素的影响,将费雪方程在理论层面进行了适当调整,由此反映出了电子货币的转化效应,从而获得了更具参照性的实证假设和结果;第二,国内学者在研究第三方支付衍生价值产生的原因时,更多是聚焦在外部环境变量带来的影响,而几乎没有学者从市场需求角度探讨这个问题。本研究从电商购物场景下消费者的信贷需求端出发,以演化博弈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第三方支付平台和消费者的演化博弈矩阵,以此为切入点研究第三方支付金融功能的演变路径和驱动力,这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中国第三方支付演化发展研究时所较少考虑到的研究场景和方法;第三,作者在研究第三方支付衍生价值的金融效应时,以第三方支付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产业融合为切入点,并通过运用帕累托效率分析法,量化了这一衍生价值的金融效应,这是目前同类研究中所较为独特的研究视角;第四,作者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和改进,如在探讨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时,作者引入了中介效应模型,即通过验证中介变量的实证假设,确定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机制。在研究影响产生第三方支付衍生金融功能的外部环境因素时,作者在四要素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纳入中国特有的“金融抑制”元素,使得对中国第三方支付的衍生价值来源的外部影响因素研究更符合本国实际发展。并且在研究政府对于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方面,作者还将包含政府监管部门、第三方支付和长尾借款用户企业的三方博弈模型引入了本文的研究中,使得监管问题的研究上可以考虑更多参与方的诉求。
【图文】:

货币流通速度,层次,第三方


这种第三方支付对货币流通速度的金融效应却又呈现出分层次的异化:R至逡逑2016年底己达到10.9,较2007年大幅增长22.3%;但是R和h至2016年底仅逡逑分别为1.53和0.48,却较2007年下滑幅度达到13.7%和28.3%(如图1-2所示)。逡逑那么为什么基于费雪方程式计算的我国M流通速度上升,,而狭义口径灿和广逡逑义口径M2的货币流通速度却呈现下降趋势呢?逡逑12.0X逡逑lO.Ox逦—逦|逦j逡逑8.Ox逡逑6.Ox逡逑4.0x逡逑2.Ox逦mi,逦"-*111逦耻逦■逦

本文编号:26240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26240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d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