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社会距离、社会压力、社会身份影响下的资源共享行为—来自单车共享的自然田野实验证据

发布时间:2020-05-16 07:40
【摘要】:社会距离、社会压力、社会身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三个重要方面。社会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行为对社会的和谐运作具有重要意义。而社会距离、社会压力、社会身份三种社会性因素对社会成员的资源共享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开启了共享经济发展的新时代。然而,共享经济带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对大众的资源共享行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共享经济发展下人们的资源共享行为会如何,它在何种情境下会发生改变,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以及为什么会改变,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运用经济学田野实验的研究方法,在共享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将独裁者博弈实验拓展成单车共享的自然田野实验,通过被试向“求助者”共享资源(以共享单车为例)时的行为决策方式,探究社会成员的资源共享行为现状及其资源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将社会距离、社会压力、社会身份这三种社会性因素引入到资源共享的田野实验中:利用被试在校内和校外的资源共享行为差异来考察不同的社会距离对大众资源共享行为的影响;利用实验员的不同表达方式来考察社会压力对大众资源共享行为的影响;利用实验员或被试的性别差异来考察社会身份对大众资源共享行为的影响。田野实验采用了×××2222的实验设计,包含了两种实验地点、两种实验员性别、两种被试性别以及两种实验员表达方式的十六个实验局,考察了社会距离、社会压力、社会身份三个维度如何影响被试的资源共享行为。对于实验数据的整理,本文主要采用非参数统计来检验不同实验组被试的资源共享行为差异,同时建立了Ordered Probit模型进一步验证了资源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显示,首先,社会距离与社会成员的资源共享行为水平呈负相关关系。社会成员之间社会距离越大,人们对他人的利益关心程度越弱,相应的资源共享精神就会被削弱;相反,社会距离的缩短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共享行为决策。然后,社会压力对个体资源共享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在一定程度的压力范围内,社会压力的增大有助于加强社会成员彼此之间的社会性偏好强度,进而提高个体的资源共享行为水平。最后,通过性别来考察社会身份对社会成员资源共享行为的影响,实验研究显示,男性被试和女性被试在资源共享行为水平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并且,不管“求助者”是男性还是女性,被试的资源共享行为也没有显著差异。我们对实验数据中三种社会性因素两两交互发现,社会压力对社会成员资源共享行为的积极影响不会因为彼此之间社会距离的增大而被减弱或抵消。男性与女性的资源共享行为水平不会因为社会距离或社会压力的变化而有所差异。同时,社会成员对待男性与女性时的资源共享行为水平也不会因为社会距离或社会压力的变化而有所差异。另外,本文研究还发现,社会成员的资源共享行为与该成员的自尊水平存在相关关系。个体的自尊水平越高,表现出的资源共享行为水平反而越低。
【图文】: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社会压力,行为水平,社会距离,社会身份


图 5-1 三种因素作用下的锁车行为表 5-1、5-2、5-3 分别列出了社会距离、社会压力、社会身份三种社会性因素分别作用下的资源共享行为水平的描述性统计。由该表看出,在社会距离作用下,被试在校外的资源共享行为水平均值低于校内(0.27<1,1.38<1.58)。在社会压力作用下,,有社会压力时比没有社会压力被试的平均共享行为水平更高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724.6;F572;C91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泽泉;邹大宽;;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社会距离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社会距离效应的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7年05期

2 莫莉;;台湾大学生对大陆的社会接触及社会距离感知研究[J];青年研究;2016年04期

3 邢朝国;陆亮;;交往的力量——北京市民与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社会距离[J];人口与经济;2015年04期

4 史楠;丁一;王刊良;;云存储背景下影响在线好友邀请项目成功的因素研究[J];信息系统学报;2016年02期

5 刘满芝;徐悦;陈梦;杨全益;周海媚;;信息双面性对节能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基于心理抗拒的中介作用和社会距离的调节效应[J];营销科学学报;2017年01期

6 刘庆;冯兰;;童心的距离:流动儿童与本地学生社会距离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学;2014年Z2期

7 姚雪乔;;港籍学生与内地学生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J];青年记者;2013年05期

8 姜燕;韩国人的社会距离[J];社会;1996年12期

9 郭帅;银成钺;苏晶蕾;;不同社会距离顾客对服务接触失败下补救措施的反应与偏好研究[J];管理评论;2017年12期

10 袁培燕;宋明阳;;移动机会网络中一种轻量级的分布式社会距离路由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庆洲;刘永芳;张换人;陆静怡;;增加社会距离促进风险中立[A];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6年

2 黄群英;赵玉芳;;想象接触降低群际威胁感——宽容、感知社会距离、感知冲突的中介作用[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张丹妮;郝佳嘉;;自我损耗和社会距离对男女性亲社会决策的影响[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4 许鹏;卢家楣;;社会距离对不同正直感水平大学生道德判断影响的实证研究[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5 王一秀;虞兮;韦义平;曾兰婷;刘永华;韩英;叶恩成;;社会价值取向、社会距离与商品解释水平对网购决策的影响[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6 王沛;;中国人的社会认知的理论构建和初步证据:来自自我认知和名利博弈的证据[A];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C];2015年

7 张玉凤;周昊天;栾墨;李虹;;社会距离对生命救援决策的影响[A];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C];2015年

8 张红川;陈子旋;孙铃;;权力感对合作行为的影响:社会距离的中介作用[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9 张锋;蒋赛;;心理距离与对反馈性评价信息的建构水平无关[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刘永芳;;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研究的某些新进展[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郑小碧;从社会距离视角看共享经济驱动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2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郝亚明 编译;美国社会距离的变迁特点与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王宁;酒桌文化与社会距离[N];南方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程墨 实习生 张丹;学余“打工”:缩短课堂到社会距离[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27项指标细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距离[N];韶关日报;2014年

6 史芳;“一丁点儿的骄傲”[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7 靳琰 曹进;礼貌原则和跨文化交际[N];光明日报;2004年

8 雷良玉(作者系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解读和谐社会[N];衡阳日报;2005年

9 郑传贵;构建身份同一的新市民制度[N];农民日报;2004年

10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课题组 执笔人 任映红;城郊结合部社区和谐的制约因素与对策[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蔡少莲;中美拒绝策略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郝连才;社会互动营销对银行客户关系价值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3 史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距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4 叶楠;调节聚焦与心理距离对新能源汽车采用的交互影响:信息框架的视角[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5 袁博;社会博弈中合作与冲突结果评价的认知神经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6 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认同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7 孙庆洲;社会距离对概率估计偏差的影响:情绪占优抑或认知占优?[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8 王晓彤;影响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社会变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董占奎;工作搜寻行为影响因素实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雅梅;社会距离、社会压力、社会身份影响下的资源共享行为—来自单车共享的自然田野实验证据[D];浙江财经大学;2019年

2 赵蕾;重庆市重点初中师生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3 赵雪;自我构念类型、社会距离对自我惩罚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8年

4 侯琳平;社会距离对风险决策的影响机制探究[D];暨南大学;2018年

5 虞兮;社会价值取向与社会距离对网购决策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7年

6 汤寅;影响初中生师生社会距离的因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钟卫;区域一体化中的社会距离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8 周晓宁;失地农民身份适应过程的研究:社会距离理论视角[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9 许亚莉;刻板印象与中国城乡居民的社会距离[D];兰州大学;2014年

10 陈丹;想象接触对群际信任的促进:接触意愿与社会距离的中介作用[D];宁夏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664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26664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7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