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互联网金融平台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1 04:46
   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三方信任的建立,从技术和形式上解决了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陌生的投融资双方借助平台能够实现直接交易。但对平台信息真实性和有效性的质疑一直存在,从现实情况来看,投资人与融资人、投资人与平台之间信息不对等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融资人和平台双重机会主义行为不断叠加和交互,产生交易负外部性,在间接网络效应和正反馈效应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互联网金融各种问题和风险集中爆发。有效治理机会主义问题重塑行业声誉和形象,有助于引导互联网金融回归“分享”和“平等”的理念,更好服务金融弱势群体,增强经济活力。因此,本文尝试在成熟的SCP范式基础上构建“信任结构—定价行为—治理绩效”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治理分析框架,探索平台治理机会主义交易行为的可能性。针对互联网金融平台存在的机会主义倾向,本文提出基于平台治理能力的风险预警机制,增强监管的前瞻性。首先,根据互联网金融典型模式的分析,总结平台交易的一般运行特征,通过交易博弈分析提出平台治理金融交易的逻辑起点。当公共信息传递较弱时,交易双方的囚徒困境难题无法自主解决,平台充当信息中介提供交易者信用信息,能够弥补公共信息不足,增加机会主义者不良行为被发现的概率,通过降低不合作策略的潜在收益促使双方实现合作。平台充当执行中介惩处不良行为交易者,同样能够降低不合作策略的潜在收益,迫使机会主义者放弃不良行为,促成合作均衡。但是,平台的私利导向使其在治理过程中存在机会主义倾向,需要引起监管层的重视。其次,以债权型众筹融资为例,分别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信任结构、定价行为和治理绩效进行阐述。信任是投融资双方参与平台交易的基本前提,同时也关系到后续平台治理举措的实施。基于信任二元建构范式,提出平台“身份—制度”信任结构,考察平台信任特征。实证结果表明,以信息披露机制为代表的平台内部制度并不被市场认可,身份信任才是中国网络借贷平台的基本信任特征,具体表现为平台的国资、风投、银行等背景对于吸引人气起到正向作用。此外,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信任水平较低,表现为声誉“连坐”效应,个别平台的恶意行为对于行业整体声誉破坏极大,导致平台声誉信号失灵。行业信任重建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在互联网专项整治开展数月后,网贷平台的声誉信号重新被认可,对吸引人气发挥正向作用。指导利率是网贷平台引导交易匹配的价格治理手段,基于身份和背景为特征的平台信任结构,从交易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探究平台定价行为背后的逻辑。模型推演和实证结果发现,为了确保平台收益和交易效率,网贷平台存在制定高利率水平的动机。考虑平台身份背景后发现普通无背书平台在制度约束与追求利润之间存在“脱耦行为”,即只是表面遵从小额分散的普惠要求,实际却通过制定高利率的行为追求私利。借助因子分析方法构建基于供求匹配、产品设计和风险控制的平台资源配置效率综合指标,发现指导利率对资源配置效率存在负向影响,联系网络借贷行业平均利率不断下降的趋势,说明网贷行业整体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正逐渐增强。借助非导向SBM超效率DEA模型构建基于平台效率的治理绩效评价指标,结果显示网络借贷平台效率差异明显,并且一直处于动态调整之中,能够反映出平台治理的效果。研究还发现,“背书”行为对于平台效率存在负面效应,获取银行、国资或风投机构的“背书”能够增强网络借贷平台的可信度,缓解经营压力,但是压力释放后平台的经营很可能有所懈怠,集中体现为平台效率的下降。最后,平台治理的缺失以及治理能力的不足导致网贷平台风险的集中爆发,由此构建基于治理能力的平台风险预警机制。借助主成分分析方法从规模控制、匹配效率、实力储备、产品设计以及风险控制这五个维度构建衡量平台治理能力的综合指标。对问题平台的案例分析发现治理能力指数能够追踪和反映动态的网贷平台治理状况并提前数月捕捉到平台的异常,能够对平台问题的集中爆发提前做出预警,为监管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文章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并指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学位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832;F724.6
【部分图文】:

互联网,互联网企业,传统金融,市场理论


图 1-1 普惠金融的实现路径义上的互联网金融特指新兴互联网企业凭借自身在大数据处理方面的技领域渗透,核心是为资金供求双方提供信息服务。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互联发,并不是传统金融机构的泛互联网化行为,主要是因为大量互联网企业理解为受到国家高度管制的金融市场领域,开始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各种金们往往并不持有传统金融牌照,存在监管套利行为,甚至游离于针对传统格监管之外。互联网金融平台边市场理论将平台定义为一个为需求存在相互依赖性的不同经济主体提务的真实或虚拟的场所(埃文斯,2016)。因而它可以是企业,如阿里巴巴空间,如 Facebook 和人人网;可以是产品,如 iPhone 和 Windows 操作系

模型图,模型,范式,托宾


图 2-2 SCP 模型早期的 SCP 工作是对单个产业进行的案例研究,因而也招致许有效性的质疑。Stigler(1968)认为基于企业和政府最大化行为CP 模型更有效,而 Neumann 和 Morgenstern(1944)则建议使用CP 范式第一次经验性应用由贝恩(1951)实现,通过对 42 个行现较为集中的产业收益率明显较高。至此,SCP 范式逐渐为学界若干产业结构和绩效,继而进行回归以解释不同产业市场绩效差本思路。收益率、价格—成本加成以及托宾 q 值是衡量市场绩构的测度,大多数 SCP 研究使用产业集中度作为结构变量,而对画有四企业(C4),即最大的四个企业所占市场销售份额,八企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等方法。此外,进入壁垒和工会力影响因素。

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第三方


选择以及出现的无效均衡,阐明引入平台治理的必要性;第四部分分别从私序执行的角度介绍平台治理机会主义倾向和行为的路径、效果以及局限管研究做理论铺垫;第五部分总结本章的研究。台交易典型模式第三方移动支付三方移动支付包括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这两个概念。第三方支付是指基供线上和线下支付渠道,完成从用户到商户的在线币支付、资金清算、查过程的一种支付方式。移动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第三方移动支付是由第三方提供的移动支付服务,其既具有第三方平台的特征,也具有移动支付属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雷;周勤;伏玉林;;P2P网络借贷用途、投资偏向效应与软信息价值[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2 张巧良;张黎;;P2P网贷平台风险评价指标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3 唐艺军;葛世星;;我国P2P网络信贷风险控制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15年10期

4 郭品;沈悦;;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理论解读与实证检验[J];财贸经济;2015年10期

5 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J];金融研究;2015年08期

6 陈嘉文;姚小涛;;组织与制度的共同演化:组织制度理论研究的脉络剖析及问题初探[J];管理评论;2015年05期

7 庄雷;;纵向多边网络的产业链组织模式的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5年03期

8 贾丽平;邵利敏;;P2P网络借贷的监管边界:理论探讨与中国的检验[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年03期

9 王斌会;李雄英;;稳健因子分析方法的构建及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15年05期

10 沈伟雄;;国内外P2P小额信贷利率定价模式比较研究[J];南方金融;201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牛强;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及政府管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2 庄雷;互联网融资、资源配置效率与风险监管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3 郑扬扬;我国P2P平台的角色定位与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4 黄晓红;织锦产业链产品竞争、平台商业模式和治理绩效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任志安;企业知识共享网络理论及其治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周虎;金融管制的确立及其变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兆祺;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效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925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28925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b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