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中国与东亚地区贸易隐含碳研究 ——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

发布时间:2021-02-19 02:46
  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也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2013年我国的碳排放量高达100亿吨,超过美国和欧盟的总额。多年来,由巨大的进出口贸易量以及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巨大的碳排放量遭到了国际组织以及其他各国的非议与压力。但是,考虑到中国“加工贸易大国”的身份以及“大进大出”的贸易模式,其很大一部分碳排放量是为其他国家的消费买单,因此必须厘清各国的碳减排责任,为我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更公平的待遇。本文基于区分中间品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0—2014年间中国与三个东亚地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的贸易隐含碳。此外还将贸易带来的环境红利和经济收益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新指标:单位附加值净出口隐含碳,即每获得一单位国内附加值所需承担的碳排放量,通过数据测算研究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从而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最后还设置了一个无加工贸易的假定情境,再将两种情况下的系数指标进行对比,以此来探讨加工贸易对中国环境和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自本世纪初以来,中国因与日本进行贸易产生的出口隐含碳最多,而进口隐含碳方面,随着时间的不同,中国最大的贸易隐含碳进口地区也有所不同。2000—2003...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与东亚地区贸易隐含碳研究 ——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


中国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双边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

折线图,双边贸易,行业结构,韩国


图 3-2 中国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双边贸易行业结构据来源:笔者依据 WIODDatabase 整理计算得出 (http://www.wiod.org/database/wiots16).3 东亚地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图 3-3 的折线图展现了中国在 2000—2017 年间与欧盟、美国、东盟等几个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占中国与世界双边贸易额的比重,还将与日本、韩国、国台湾地区的双边贸易占比也包含在内进行一个对比。由于世界投入产出表中有列出文莱、老挝等东盟成员国与中国的投入产出关系,本小节数据由笔者从国统计年鉴中整理计算得出。我们可以看到,在 2000—2003 年间,日本力压美国,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伙伴国。2000 年,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占中国与世界的双边贸易额的.53%,同期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占比分别为 7.27%、

双边贸易,主要贸易伙伴,占比,情况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个经济共同体,则 2000 年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与中国的总进出口贸易占 31.25%,虽然到了 2017 年该比重下降至 19.07%,但仍超过其他经济体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所以总的来说,虽然近几年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与中国的双边贸易有所萎缩,但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仍旧有一定的地位,未来中国若与该三地区建立区域合作,贸易关系势必进一步加强,所以研究中国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的贸易隐含碳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韩双边贸易及贸易隐含碳的重新估算[J]. 马晶梅,赵志国.  生态经济. 2018(03)
[2]中间品贸易、价值链嵌入与国际分工收益:基于中国的分析[J]. 彭支伟,张伯伟.  世界经济. 2017(10)
[3]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J]. 潘安.  国际经贸探索. 2017(03)
[4]东亚垂直分工对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影响研究——基于MRIO-SDA方法跨期比较[J]. 钱志权,杨来科.  资源科学. 2016(09)
[5]碳排放的国家责任核算方案[J]. 彭水军,张文城,卫瑞.  经济研究. 2016(03)
[6]垂直专业化下中日贸易“隐含碳”实证研究[J]. 陈楠,刘学敏.  统计研究. 2016(03)
[7]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 曾先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6(02)
[8]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问题:一个文献综述[J]. 彭水军,张文城.  世界经济. 2016(02)
[9]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J]. 王直,魏尚进,祝坤福.  中国社会科学. 2015(09)
[10]全球价值链下我国碳排放的追踪与溯源——基于增加值贸易的研究[J]. 闫云凤,黄灿.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本文编号:30404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30404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9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