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维度的移动社交商业模式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价值维度的移动社交商业模式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以来,受2008年智能手机和应用商店的推出以及2011移动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的影响,移动社交应用规模呈爆发式增长,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移动社交商业模式经历了迅速成长、大量进入、激烈竞争、不断创新的发展局面。但移动社交商业模式是如何运行的,如何评价目前移动社交企业的商业模式以及如何实现移动社交商业模式的创新升级都成为了移动社交平台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以商业模式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对移动社交企业的价值创造机制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成为移动社交行业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论文在商业模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移动社交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机制、评价模型的构建以及移动社交商业模式的升级给出建议。本论文首先对移动社交、商业模式以及层次分析法的概念,移动社交商业模式以及商业模式的评价方法等进行论述,对前人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从价值维度出发,提出以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维护以及价值实现等四个方面建立移动社交企业的评价体系,接着通过发行问卷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并根据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提出移动社交商业模式的优化策略,使得移动社交这种正在发展的商业模式能从中得到启发并得到更高效的发展。另外,本论文还研究了移动社交商业模式的价值体系,通过对移动社交商业模式的价值主体分析,分析了用户、移动社交平台开发商、供给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在该商业模式中的作用,对移动社交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机制做出了分析,找到移动社交企业价值增值的关键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移动社交平台企业应该注重社群平台的管理,这会对提高其商业模式的运营效率有较大的影响,重点应放在用户关系管理和平台的创新升级方面,在价值主张方面,应明确企业本身能够为用户带来什么样的产品/服务,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在价值网络以及价值实现方面,移动社交平台企业的关注点应该放在用户身上,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对用户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了解用户的需求,关注用户体验,从而提高用户黏性。最后,概括出本文的结论,为移动社交平台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提供相关的建议,同时指出本文的局限和未来展望。
【关键词】:移动社交 商业模式 价值维度 评价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24.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3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8-10
- 1.1.1 研究背景8-9
- 1.1.2 研究的意义9-10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0-11
- 1.2.1 研究思路10-11
- 1.2.2 研究方法11
- 1.3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11-13
- 2 文献综述13-21
- 2.1 相关概念定义13-16
- 2.1.1 移动社交13
- 2.1.2 商业模式13-15
- 2.1.3 层次分析法15-16
- 2.2 文献综述16-20
- 2.2.1 移动社交商业模式16-17
- 2.2.2 商业模式的评价17-20
- 2.3 文献述评20-21
- 3 移动社交平台的价值分析21-25
- 3.1 移动社交商业模式的价值主体21-22
- 3.1.1 用户21
- 3.1.2 应用程序21
- 3.1.3 供应商21-22
- 3.1.4 其他利益相关者22
- 3.2 移动社交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机制22-23
- 3.3 移动社交商业模式的盈利模式23-25
- 3.3.1 社交广告23
- 3.3.2 增值服务23
- 3.3.3 开放性平台23-25
- 4、研究设计25-37
- 4.1 商业模式综合评估模型指标的选取25-29
- 4.1.1 价值主张25-26
- 4.1.2 价值网络26-27
- 4.1.3 价值维护27-28
- 4.1.4 价值实现28-29
-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模型29-32
- 4.3 评价指标权重结果分析32-37
- 5 移动社交商业模式的优化37-39
- 5.1 重点关注用户体验模块,优化用户关系管理37
- 5.2 进一步开放平台,实现利益共享37
- 5.3 创新产品/服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7-38
- 5.4 改变思想,将竞争转变为合作38
- 5.5 借鉴经验,,注重向国外成功企业学习38
- 5.6 保护隐私,加大监管力度38-39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39-41
- 6.1 研究结论39
-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39-41
- 参考文献41-46
- 附录46-50
- 致谢50-51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悦;;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价值维度与互动规则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4期
2 伍俊斌;;真理与价值二维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J];企业导报;2010年01期
3 刘清清;;论教育制度形成、发展与变革的三重价值维度[J];经营管理者;2013年18期
4 项久雨;论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价值维度[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03期
5 贾博;;公共服务的价值维度——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对象的分析[J];学习论坛;2010年08期
6 李万鹏;科学与价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哲学维度[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汪海江;;石油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价值维度及实施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09期
8 周春芬;;论体育文化的科学发展内涵[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10期
9 曹望华;;论企业服务效率的三重价值维度[J];商业时代;2009年30期
10 袁秀;;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价值维度探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姚站军;;人自身可持续发展价值维度:人的伦理本质和伦理的人本质[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文兵;王维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维度[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湖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跃迁[N];光明日报;2006年
2 伍俊斌;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维度[N];辽宁日报;2007年
3 张耀东;观致的价值维度[N];经济观察报;2013年
4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首席专家 吴向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自觉[N];光明日报;2013年
5 朱海波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副教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义[N];长春日报;2014年
6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研究”首席专家 郝立新;文化建设的价值维度[N];光明日报;2014年
7 胡卫 古荒;战略思维与改革战略[N];光明日报;2014年
8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打造天津经济社会发展首善区[N];天津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华;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价值维度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孙若雯;网众话语权的三维分析[D];福州大学;2014年
3 祝娟;基于价值维度的移动社交商业模式评价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4 郭玉苹;马克思哲学中的事实维度和价值维度及其关系[D];山东大学;2009年
5 崔艳坤;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维度看电影《刮痧》中的跨文化适应[D];齐齐哈尔大学;2014年
6 赵璐;科学发展观的双重维度审视[D];山西大学;2011年
7 杨勇;发展价值维度的真假辨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胜男;美国快速消费品在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的价值维度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
9 康俊武;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哲学思考[D];南华大学;2015年
10 张小婧;[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价值维度的移动社交商业模式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0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480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