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
本文关键词: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
【摘要】: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一度出现停滞甚至衰退,各国为刺激经济复苏纷纷寻求出路。虽然加入WTO的成员国在贸易方面有着很大的便利和优势,但在震荡不稳的经济环境大背景下,WTO所针对成员国提供的最惠国待遇和逐步降低关税至发展中国家水平这些特点,使得各国满足不了互相日益复杂的经济需求。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凭借其范围较广、区域内关税水平较低甚至为零、自由灵活等优势,可以说在全球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角色。目前中国与包括秘鲁、新加坡、东盟在内的多个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区或相关贸易协定,同时正在商建的自由贸易区包括中国-挪威、中国-澳大利亚、中国-瑞士等6个,中日韩三个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在洽谈自由贸易区时也有了较大的进展。反观与中国无论经济还是政治来往越来越密切的俄罗斯,两国之间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却陷入了胶着和泥潭,迟迟没有进展。如何在中俄两国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破解中俄自由贸易区建立的障碍和困难是双方政府和学者多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从长远来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双方而言是互惠互赢的战略举措,首先从经济效应和贸易空间角度来看,与中国2014年4万多亿美元的贸易额相比,不足900亿美元的中俄贸易额显得略有不足,同时也可看出未来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较高和两国之间贸易潜力巨大;其次从战略角度来看,自乌克兰战乱之后,美国等西方阵营国家对俄实行了以经济制裁为主的限制措施,俄罗斯为寻找突破口与中国建立友好的经济关系,构建自由贸易区有其一定的战略必要性。论文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对中俄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区位基础、经济基础、政策基础进行分析;其次运用定量分析法,利用贸易效应分析和贸易引力模型,对中俄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做量化分析;最后运用比较分析法,比较定量分析的结果,从而进一步为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提供相关切实可行的建议。近年来随着中俄之间经贸关系、战略关系的不断前进,两国关系正步入“蜜月期”。因此,对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进行系统的分析将会有助于两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同时也有助于双方经济稳步前进。
【关键词】:中俄 区域经济一体化 自由贸易区 经济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52.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19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3
- 1.2.1 研究目的13
- 1.2.2 研究意义13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7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3-14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4-17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17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7-19
- 1.4.1 研究内容17-18
- 1.4.2 研究方法18-19
- 2 相关理论综述19-24
- 2.1 关税同盟理论19-20
- 2.2 大市场理论20-21
- 2.3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理论21-22
- 2.4 区位理论22-24
- 3 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和政策基础24-31
- 3.1 中俄经济基础24-28
- 3.1.1 中俄地缘优势24-25
- 3.1.2 中俄投资现状25-26
- 3.1.3 中俄商品贸易结构26-28
- 3.2 中俄政策基础28-31
- 3.2.1 “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28-29
- 3.2.2 中蒙俄经济走廊29
- 3.2.3 中俄“绥-波”贸易综合体协议29-30
- 3.2.4 俄远东和中国东北开发振兴战略30-31
- 4 中俄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贸易效应局部均衡分析31-35
- 4.1 贸易创造效应局部均衡分析31-33
- 4.2 贸易转移效应局部均衡分析33-35
- 5 中俄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贸易效应引力模型实证分析35-42
- 5.1 贸易效应引力模型简介35-36
- 5.2 贸易效应引力模型的构建36-39
- 5.2.1 模型构建与样本数据的选取36-37
- 5.2.2 贸易效应引力模型计量结果分析37-38
- 5.2.3 贸易效应引力模型建立与小结38-39
- 5.3 贸易效应引力模型经济意义分析39-42
- 6 促进中俄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相关建议42-48
- 6.1 增加中俄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缓冲措施42-44
- 6.1.1 延长自由贸易区内降税过渡期42-43
- 6.1.2 预先协商创建自由贸易区市场准入规则43-44
- 6.2 预建一套有效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44-46
- 6.2.1 国外有效争端解决机制借鉴44-45
- 6.2.2 预建中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45-46
- 6.3 加强中俄人才交流和文化交流46-48
-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3-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庆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机制[J];开发研究;2001年02期
2 张清杰;正确处理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几个关系[J];黑河学刊;2002年03期
3 李玉潭,陈志恒;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J];东北亚论坛;2003年02期
4 宋庆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J];商业经济;2004年08期
5 龙永图;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能够学到什么?[J];经理人;2004年10期
6 石雷;;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华夏星火;2005年06期
7 陈廷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动因探究[J];经济师;2006年06期
8 徐元;;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特点[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年12期
9 刘澄;王东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亚太经济;2007年02期
10 王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集聚与扩散[J];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嵬;王铮;;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评价[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周敬之;;中国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律对策[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卷)[C];2006年
3 张晓静;;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4 李毅;;依托曹妃甸科学发展示范区,促进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5 陈思危;;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考[A];京津廊都市区跨越式发展与廊坊功能再定位——第八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廊坊区位优势 与对接高端城市论坛论文集[C];2014年
6 梁赞安;;区域经济一体化态势下广西生产力发展研究[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7 梁赞安;;区域经济一体化态势下广西生产力发展研究[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8 毛汉英;;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武汉城市圈“五个一体化”建设[A];2007中国科协年会年会专题论坛报告精选[C];2007年
9 韦燕生;敖荣军;;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野下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10 王川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行政范式转换与创新——以长三角为对象的一项研究[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建忠;打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决策“黑箱”[N];工人日报;2007年
2 国家发改委对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燕生;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和战略[N];人民政协报;2006年
3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梅新育;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再开新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4 记者 吴力;东亚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N];国际商报;2013年
5 马波;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之举[N];天津日报;2013年
6 记者 吴乐s,
本文编号:5210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521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