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中美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7 21:03

  本文关键词:中美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电子类产品 产业内贸易 G-L指数 影响因素 要素禀赋差异


【摘要】: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之间率先出现了相互出口和进口同种商品的贸易现象,这己无法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来对此进行解释了。这种背景下,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出现,得到了持续广泛的关注,同时国际贸易模式的转变,即由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也越来越明显。自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双边贸易额越来越大,贸易范围也越来越宽泛,产业内贸易活动也越来越普遍。根据《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国际公约》分类标准,利用UN COMTRADE数据库的数据,2015年中美两国贸易额最大商品为HS-85类,即电子类产品。由此可见,研究中美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这种新型的贸易模式,对促进中国电子类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绪论部分首先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和研究的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并对国内外有关的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分别从经验、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别做了文献综述;其次理论部分对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作了简单阐述,并重点介绍了产业内贸易的度量方法(包括贸易竞争力指数、Balasa指数、G-L指数与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和分类方法(包括GHM分类法、FFP分类法和AR分类法),并将产业内贸易分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其次现状部分就中美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做了分析;然后实证部分研究了中美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根据中美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的特点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在实证分析中选择中美人均国民收入差异、市场规模差异、电子类行业要素禀赋差异、对外开放程度与国际直接投资作为解释变量,并利用计量模型回归分析了这些解释变量对中美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解释程度。我们发现,中美电子类行业要素禀赋差异和国际直接投资与中美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正相关,而中美人均国民收入差异和市场规模差异与中美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负相关;最后根据前文的理论部分和实证结果,提出相关的政策与建议,以促进中美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并最终带动中美双边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电子类产品 产业内贸易 G-L指数 影响因素 要素禀赋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52.7;F426.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绪论11-19
  • 0.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1-13
  • 0.1.1 研究背景11-12
  • 0.1.2 研究意义12-13
  • 0.2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创新13-14
  • 0.2.1 研究内容13
  • 0.2.2 研究方法13-14
  • 0.2.3 创新之处14
  • 0.3 文献综述14-19
  • 0.3.1 国外学者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14-17
  • 0.3.2 国内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17-19
  • 1 产业内贸易理论基础19-28
  • 1.1 产业内贸易概念19-20
  • 1.2 产业内贸易度量方法20-22
  • 1.2.1 贸易竞争力指数20
  • 1.2.2 Balassa指数20-21
  • 1.2.3 G-L指数21-22
  • 1.2.4 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22
  • 1.3 产业内贸易分类22-25
  • 1.3.1 GHM法23-24
  • 1.3.2 FFP法24
  • 1.3.3 AR法24-25
  • 1.4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25-28
  • 1.4.1 需求偏好相似模型25
  • 1.4.2 新张伯伦模型25-26
  • 1.4.3 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26-28
  • 2 中美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28-45
  • 2.1 中美双边贸易发展现状28-30
  • 2.2 中美电子类产品双边贸易发展现状30-34
  • 2.3 中美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现状34-39
  • 2.3.1 中美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算34-37
  • 2.3.2 中美与中德、中日和中韩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比较37-39
  • 2.4 中美电子产品产业内贸易类型39-45
  • 3 中美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45-58
  • 3.1 中美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及其数量化45-50
  • 3.1.1 人均国民收入差异45-46
  • 3.1.2 市场规模差异46-47
  • 3.1.3 要素禀赋差异47-48
  • 3.1.4 对外开放程度48-49
  • 3.1.5 国际直接投资49-50
  • 3.2 建立模型与实证分析50-58
  • 3.2.1 建立模型50-51
  • 3.2.2 计量检验51-53
  • 3.2.3 回归分析53-56
  • 3.2.4 实证结论56-58
  • 4 政策及建议58-62
  • 4.1 宏观层面的政策和建议58-60
  • 4.2 产业层面的政策和建议60-62
  • 参考文献62-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俊;产业内贸易指标及其优化[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翟卉;;对发展我国产业内贸易的思考[J];理论导报;2000年02期

3 高运胜;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状况的分析和建议[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李俊;产业内贸易及其在我国的实践[J];国际经贸探索;2003年01期

5 苑涛;欧洲国家产业内贸易分析[J];欧洲研究;2003年05期

6 郑理明,王雷;关于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研究[J];企业经济;2003年08期

7 李俊;产业内贸易及其在广东的实践[J];学术研究;2003年09期

8 祝欣;我国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现状与展望[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10期

9 陈秋云,陈望春;两种产业内贸易模式的实证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李海平;产业内贸易理论与我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石高超;朱瑞祥;田志宏;;我国农机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杨婧;兰勇;周发明;;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经济效应实证研究[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陈汉林;郑云;;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A];国际服务贸易评论(总第6辑)[C];2012年

4 廖翼;兰勇;;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研究[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正良;秦兴方;;江苏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与竞争力提升[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娟;;中国-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及动因分析[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7 李世杰;李凯;梅丽;;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实证研究[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曙霄;;关于中国对外贸易模式及其结构问题的探讨[A];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论文集(第四册)[C];2006年

9 吕国钧;;全球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制造业的转移和重组[A];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2期(总第20期)[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民;广西应探求产业内贸易之路[N];广西日报;2005年

2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易然;电子通信设备产业内贸易因素分析[N];国际商报;2009年

3 杨民;与东盟有广阔合作空间 广西应探求产业内贸易之路[N];证券日报;2005年

4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官锡强;深化广西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实现产业优化升级[N];广西日报;2011年

5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潘文卿;中国农业竞争优势大盘点[N];中国信息报;2000年

6 ;贸易模式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取向[N];中国文化报;2003年

7 潘文卿(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农业发展要实施比较优势[N];亚太经济时报;2002年

8 李玉举;澳大利亚:理想的贸易伙伴[N];国际商报;2004年

9 陈峰;建立大企业间战略联盟[N];民营经济报;2005年

10 姚海天;变动的“雁行”:中日经济再定位[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征;从产业间贸易到产业内贸易:演进机制分析与中国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王鹏;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宁国玉;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经济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章丽群;中美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与利益分配[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5 李季;中国与日、韩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林琳;产业内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王虎;产业内贸易结构模式、分类体系对应及产品差异性的界定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8 吴学君;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及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高伟;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孙骏;闽台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厉江;中日韩三国之间产业内贸易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2 王丹;辽宁省与韩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

3 吴君;中国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田菲;中美产业内贸易发展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刘文涛;山东省产业内贸易水平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丛培飞;中美汽车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

7 张伟静;苏浙粤三省产业内贸易比较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8 黄蓉;中美高技术产业内贸易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邹雯;中欧产业内贸易研究:1999-2006[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周颖;中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现状与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317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5317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5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