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基于中国35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基于中国35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扩散效应 集聚效应 城镇化
【摘要】: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基础上,采用区位商法测算了我国35个大中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并根据其高低分组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提高能够促进城镇化,但当集聚度达到高程度时,其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减弱,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据此,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不同的地区提出了相应的城镇化发展建议。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扩散效应 集聚效应 城镇化
【分类号】:F719;F299.21
【正文快照】: 一引言 城镇化本质上是人力、资本等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过程,其发展需要产业的引领与支撑,因此产业在区域内的集聚构成了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要求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过渡,并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以科学技术、现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相霆,张玲;论股市对资本再配置扩散效应发挥的阻碍因素及对策[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S2期
2 齐晶晶;王树春;杨志强;;京津冀地区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05期
3 苏喜军;;中部六省高科技产业扩散效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14期
4 杨靖;强化扩散效应,,抑制回浪效应──对发展城乡融合型经济的思考[J];江苏统计;1995年11期
5 张艳;胡苏娜;王莹;;区域经济“回浪效应”向“扩散效应”过渡的条件与对策[J];江淮论坛;2005年06期
6 林波;;扩散效应与服务业区域开放——以浙江为例[J];特区经济;2008年11期
7 赵凯;;安徽省汽车产业技术扩散效应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8 金瓯;罗瑶;王雪峰;;贵阳城市发展中的扩散效应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年11期
9 白永平;王培安;;浙江省流量经济集聚扩散效应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黄跃辉;我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扩散效应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农村经济;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董冉;;基于集聚扩散效应理论的关天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探析[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李平;许家云;;国际智力回流的技术扩散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地区差异及门槛回归的实证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龙跃;7月融资狙击“转型扩散效应”[N];中国证券报;2013年
2 尚慧辉;扩大增长极的扩散效应[N];山西日报;2003年
3 李长安;城市发展应强化"扩散效应"[N];上海证券报;2006年
4 ;产业扩散效应的帷幕正在拉开[N];上海证券报;2009年
5 南宁市社会科学院 张少宁;发挥扩散效应[N];广西日报;2008年
6 招商证券研发中心 陈文招 赵建兴;关注先导性行业复苏及其扩散效应[N];中国证券报;2009年
7 市节能协会;“油改气”的扩散效应[N];太行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钟华林;侯晓春代表:“四层推进”促合作[N];经济日报;2014年
9 柳楚;中印交流意义重大[N];人民日报;2011年
10 胡宗利;向全民发放消费券正当其时[N];中国商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雪梅;考虑产品扩散效应的预售策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庞博;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扩散效应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2 胡苏娜;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回浪效应”与“扩散效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3 顾洁华;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扩散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4 王娜;基于FDI的我国技术扩散效应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1年
5 张益铭;呼包鄂经济圈回波—扩散效应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4年
6 张森;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空间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21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721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