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的P2P网络借贷投资者出借意愿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的P2P网络借贷投资者出借意愿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P2P网络借贷 出借意愿 情感信任 认知信任
【摘要】:小微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其自身规模较小、抵抗风险能力差、盈利能力较弱等问题,小微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一般是“急、小、短”,因此在需要融资时商业银行尤其是拥有较多中大企业资源的国有股份制银行,会因为这些问题而使得其对小微企业放款更加困难甚至不放款,由此造成小微企业融资困难。除了小微企业,个人群体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的融资难问题也同样凸显。尽管已经有很多商业银行顺应市场发展提供了小微金融服务,然而由于小微金融服务的获利空间较小且运营成本比较高,传统商业银行在面对小微企业和个人群体的庞大融资需求时所提供的服务也是有限的,服务质量也无法得到很好的保证。2006年,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开创和发展了“微额贷款”的服务——专门提供给因贫穷而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的创业者,这项服务被认为是P2P小额借贷的起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P2P借贷也由最初的线下逐步发展到线上,随之而来的各种网络借贷平台也应运而生,从而为更广阔范围内的具有小额资金需求的民众提供服务。因此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基于不确定性的环境而产生的信任对于借贷双方都是至关重要的,针对P2P网络借贷中的信任问题也吸引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研究。由于P2P网络借贷中涉及网络借贷平台、投资者、借款人三方,而投资者的出借意愿将直接决定借贷交易能否成功完成,因此本文将分析在P2P网络借贷中,借贷平台和借款人会对投资者的信任产生怎样的影响,而投资者的信任又会如何影响其出借意愿。由于信任是通过不同的心理过程产生的,不仅包含认知,也包含了大量的情感、身份、规则和历史的成分,因此信任可以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本文为了更加深入剖析投资者信任,又将投资者的信任细分为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将分别研究借贷平台和借款人会如何影响投资者的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针对以上的研究问题,论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阅读、梳理、总结国内外P2P网络借贷相关文献,确定主要研究问题。在已经阅读、整理、汇总了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论文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并以此设计调查问卷。最后通过一系列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并检验模型和研究假设得出研究结论。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三个阶段,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阶段是定性分析部分,包含本文的第一、二、三、四章,主要是为后文的实证分析奠定理论研究基础。第一章是导论。本部分首先针对国内外P2P网络借贷发展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介绍,以此引出本文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说明研究该问题的目的和意义并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框架和所运用的方法。最后提出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是P2P网络借贷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根据P2P网络借贷的参与方:借贷平台、借款人和投资者,从这三方面分类整理文献,回顾各个参与方对借贷行为的影响。第三章是理论基础。由于P2P网络借贷中的借贷行为是在互联网上进行,并且将资金的使用权作为交易商品,与网络购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可以参考网络消费领域的主要理论。本文根据研究问题,理论部分主要包括:信任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第四章是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在前期的文献回归和理论研究基础上,以借贷网站的易用性、服务质量、保证措施、平台声誉和借款人的个人创新性、经验作为影响因素,分别对投资者的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产生影响,并加入信任倾向和投资满意度,共同对投资者的出借意愿产生影响。由此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第二阶段是实证分析部分,包括第五、六章。在前文基于参考文献和理论研究而提出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并收集处理数据。第五章是调查问卷设计。根据提出的理论模型,对其中的变量测量指标选取确定后,设计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筛选比较并选取了一家国内P2P网络借贷网站(拍拍贷)的投资者作为问卷参与主体,进行问卷发放。第六章是理论模型的实证检验。通过回收调查问卷并获取相应数据,对数据进行简单描述性统计,随后检验调查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最后在理论模型的拟合指标达到统计要求的基础上验证研究假设。基于实证检验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在P2P网络借贷中,投资者投资满意度、信任倾向以及其自身的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均会正向影响投资人的出借意愿。网络借贷平台的易用性、服务质量和保障措施都会增加投资人的认知信任,借贷平台具有良好的声誉则只会增加投资人的情感信任。在借款人影响因素方面,借款人的创新性有助于增加投资人认知信任,而借款人的经验则只会对投资人的情感信任产生正向影响。同时,投资人的认知信任也会促进情感信任的建立。第三阶段即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第七章是结论。根据前文实证检验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P2P网络借贷的理论和实践启示。最后,通过整个研究过程,发现本文研究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针对本文研究问题,本文从借贷平台和借款人两方面来阐述研究结论并给出相应的启示。首先是借贷平台方面,由于借贷平台的易用性、服务质量、保障措施均会增加投资人的认知信任,而平台声誉会促进投资人的情感信任。因此P2P借贷平台在今后的建设、运营中应该注意这几个方面:第一,易用性体现了借贷网站的流程设计、结构设计、内容设计等专业能力,因此流程清晰、结构合理的网站可以让投资者在认知上产生信任。第二,服务质量包括借贷网站提供良好的帮助尤其是有关借款人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性。我们知道,由于欧美国家具有较为完善的征信体系,征信公司可以提供借款人的信用报告,为其在P2P网络借贷平台上的借款审核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减少P2P网络借贷中的借款违约率。然而在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尚不完善,并且能够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的P2P网络借贷公司还较少,因此各平台在正式纳入央行征信系统之前,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征信能力,加强对借款人提供资料真实性的判断能力,严格审核借款人提交的材料,并且要善于利用信用数据,根据自身平台特点,建立风险评级模型,有效处理借款人的相关数据信息,严格准确评估借款人的信用水平。保障措施则是投资者在该网贷平台使用中对安全性的认知,因此借贷网站从技术、法律、制度等方面对投资者的资金、个人信息等方面提供保障是十分必要的,而且针对这些保障应该在网站相关板块中列出,以增加投资者的认知信任。第三,基于本文研究结论,平台声誉对投资者信任的影响体现在情感信任上。投资者对网站声誉的理解也更多的依赖于该网站对用户的关心和帮助。因此,借贷平台除了基本的线上或线下客户服务以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论坛、QQ群等方式,增加和使用者的交流,及时解决问题和增进亲密感。第四,在投资者的出借意愿中,投资满意度的影响是十分显著和重要,因此借贷平台可以提供更多样化、优质的资产从而提高投资者在该平台的投资满意度。在借款人方面,除了尽量提供完整详细的相关信息以获取较高的信用评分外,根据本文研究结论,借款人的创新性和经验都会增加投资者的信任,因此在个人信息描述中可以着重强调自身的相关特性以获得投资者对自已的信任,以及优质的借款经验,如没有或少量的逾期还款,增加与投资者的沟通以向其充分表达自已为获得借款的努力程度并促进情感上的交流。本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研究切入点,同样是研究P2P网络借贷中投资者信任问题,本文将投资者的信任分为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两方面进行研究,从而能够更加深入了解投资者出借意愿的影响因素;第二,研究变量,目前大部分研究中,对借款人影响因素的选取主要人口特征因素、财务状况和社会资本等这几个方面。本文不同之处在于,在借款人的变量选取上,结合消费者行为理论,更加关注于借款人的个人特性——创新性和经验。虽然本人尽可能完善理论模型并从实证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但仍然存在些许不足:第一,样本数量局限性,本论文调查问卷的对象是拍拍贷的投资者,由于财力和时间有限,最后获取了237份有效问卷,虽然数据分析结果符合统计要求,但是样本数量并不是十分充足可能会给结果造成一定的偏差;第二,P2P网络借贷投资者出借意愿影响因素不够全面。本文理论模型中采用的变量是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的有关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的实际情况,并综合了自身的研究兴趣点而总结得出,并没有包括全部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 出借意愿 情感信任 认知信任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24.6;F832.4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3
- 1. 导论13-21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13-15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5-16
- 1.2.1 研究目的15-16
- 1.2.2 研究意义16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基本框架16-20
- 1.3.1 研究内容16-17
- 1.3.2 研究方法17-18
- 1.3.3 基本框架18-20
- 1.4 创新之处20-21
- 2. P2P网络借贷及相关研究文献综述21-29
- 2.1 P2P网络借贷平台21-24
- 2.1.1 P2P网络借贷平台运营模式比较分析21-23
- 2.1.2 P2P网络借贷平台信任23-24
- 2.2 借款人因素对借贷行为的影响24-28
- 2.2.1 硬信息24-25
- 2.2.2 软信息25-28
- 2.3 投资者因素对借贷行为的影响28-29
- 3. 理论基础29-35
- 3.1 信任理论29-33
- 3.1.1 传统信任理论29-30
- 3.1.2 电子商务信任理论30-33
- 3.2 消费者行为理论33-35
- 4.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35-43
- 4.1 理论模型的构建35-37
- 4.2 研究假设37-43
- 4.2.1 借贷平台影响信任因素研究假设37-39
- 4.2.2 借款人影响信任因素研究假设39-40
- 4.2.3 出借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假设40-42
- 4.2.4 认知信任与情感信任之间关联42-43
- 5. 调查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43-48
- 5.1 研究的借贷网站43-45
- 5.1.1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选取43-44
- 5.1.2 拍拍贷简介44-45
- 5.2 问卷调查参与主体的确定45
- 5.3 变量定义45-46
- 5.3.1 被解释变量45-46
- 5.3.2 解释变量46
- 5.4 问卷设计46-47
- 5.5 问卷发放和回收47-48
- 6. 理论模型的实证检验48-60
- 6.1 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48-51
- 6.1.1 样本数据性别分析48-49
- 6.1.2 样本数据年龄分析49
- 6.1.3 样本数据省份分析49-50
- 6.1.4 样本数据受教育程度分析50
- 6.1.5 样本数据月份收入分析50-51
- 6.2 信度和效度分析51-56
- 6.2.1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51-53
- 6.2.2 调查问卷效度分析53-56
- 6.3 理论模型分析与研究假设检验56-60
- 6.3.1 理论模型拟合分析56-57
- 6.3.2 研究假设检验57-60
- 7. 结论60-67
- 7.1 研究结论分析60-62
- 7.1.1 P2P网络借贷平台因素影响分析60-61
- 7.1.2 借款人因素影响分析61
- 7.1.3 出借意愿分析61-62
- 7.2 研究结论启示62-65
- 7.2.1 理论启示62-63
- 7.2.2 实践启示63-65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65-67
- 7.3.1 研究不足65-66
- 7.3.2 研究展望66-67
- 参考文献67-73
- 附录73-79
- 致谢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世浩;;精准广告 再造P2P时代网络盈利新模式[J];中国广告;2006年10期
2 叶青;;P2P商业模式发展道路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年13期
3 解亚萍;;P2P的大规模在线游戏结构设计[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4 罗东;;小额信贷“P2P”[J];21世纪商业评论;2011年12期
5 倪月娟;;我国P2P小额网络信贷研究[J];现代商业;2013年27期
6 魏李良;;P2P网络信贷行业的规范发展[J];北方经济;2013年13期
7 ;P2P无线东京大登陆[J];网际商务;2001年07期
8 田东升;;P2P网络信贷危机四伏[J];新产经;2013年02期
9 张志强;;当前我国P2P信贷现状及发展对策[J];华北金融;2013年07期
10 樊融杰;;P2P入侵外汇交易[J];英才;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达;王涛;郑为东;杨柳;;浅析P2P网络存储[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梁达;王涛;郑为东;杨柳;;浅析P2P网络存储[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徐向阳;吴晓峰;;P2P网络中证书库系统的研究与设计[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4 蔡瑞媛;温小霓;;现代信用借贷的创新模式:P2P网络借贷平台[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5 李钧;王新;;P2P存储网络中的冗余维持[A];第15届全国信息存储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赵靖;邓倩妮;;Segment Storage System:基于P2P的网络存储服务(英文)[A];2006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三)[C];2006年
7 李红玉;覃海生;;P2P资源搜索算法概述[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晓玲;钟诚;李智;李锦;张尊国;;基于反馈选择的P2P网络搜索算法[A];2007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9 汤克明;王创伟;陈];;P2P模拟器的比较研究[A];2008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王伟;戴跃发;石东海;;P2P网络安全体系结构[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六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游寰臻;传统银行竞相涉水P2P网贷 野蛮疯长亟需监管跟进[N];通信信息报;2013年
2 记者 朱雪利;大鳄和小鱼共存的P2P[N];杭州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任晓;“国家队”P2P网贷评价体系发布[N];中国证券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曾颂;广州立根再贷款公司酝酿P2P 拓宽小贷再融资渠道[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5 新新贷副总裁 陈志飞;P2P网贷应尊重金融逻辑[N];农村金融时报;2013年
6 记者 高谈;P2P投资者连踩四雷 200多万被套[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张敏捷;银行涉水网贷 P2P迎来“正规军”[N];海峡财经导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王润珠;多家银行摩拳擦掌筹备P2P[N];民营经济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松壑;P2P网贷陷“链式危机” 投资者维权进退迷茫[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10 新金融记者 袁诚 实习生 张梦龙;P2P“非法集资”第一案追踪[N];新金融观察;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梦然;P2P网络借贷投资者的信息识别与行为偏差[D];清华大学;2014年
2 刘绘;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与监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3 刘姗姗;基于P2P的大规模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设计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张冶江;主动P2P蠕虫的检测与防御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曹旭斌;P2P在线借贷平台社会资本测量及作用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6 杨磊;针对P2P节点不合作行为的信任与激励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王卫东;单源P2P组播的系统安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万校基;网络借贷(P2P)平台的成长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9 刘孝男;移动P2P网络中基于方向搜索算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王向辉;P2P网络拓扑结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盼;我国商业银行发展P2P的动因及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2 候亚美;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刘琦;P2P下载技术在网络应用中侵权问题的刑法评价[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李梦桥;P2P网络借贷风险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余嘉敏;网络借贷(P2P)平台的量化监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飞;P2P网络借贷的法律风险及防范[D];辽宁大学;2015年
7 颜宝成;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防范法律对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年
8 冯泽敏;中国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9 李季;P2P网络借贷中第三方信任对借款成功率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10 艾丽淑;国内P2P网络借贷逾期率影响因素研究与社区网络构建建议[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536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753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