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2 03:28
本文关键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摘要】: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传统金融机构留下的市场空白,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产业融合、效率提升以及全新的客户定位,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从政策上来看,互联网金融在2014年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再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为其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窗口期;从市场角度看,中国金融体系的成本及效率等问题,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从产业角度看,互联网技术对各产业的渗透促进了效率提升,拓展了互联网金融的市场。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呈现多模式迸发的势头,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是传统金融互联网化、第三方支付以及互联网融资。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哪些因素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产生影响,将为它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指导。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本文首先理论的总结了影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些因素,再以这些因素为基础,选择全国30个省份为样本,5个层次20个指标构建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分别是:(1)经济基础评价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人均收入、第三产业占比;(2)金融市场评价指标:金融业活跃度、金融业增加值、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3)互联网环境评价指标:3G电话用户数、互联网普及率、信息化指数、教育支出等;(4)发展潜力评价指标:技术创新指数、科技研究经费支出、财政收入等。确定样本和指标后,使用spss基于因子分析模型,对这20个指标进行实证分析,计算出各样本省份的综合得分,得出我国各区域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接下来通过因子分析中提取的三种主成分,消除原先多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对三种主成分进行回归分析,挖掘出影响互联网金融不同因子的影响程度。由此本文得到了以下结论:(1)广东省依靠各项指标的全国最高水平,占据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综合水平的第一位;全国前五的地区为北上广江浙,这些地区为我国公认最发达的地区,它们具有全国最优质的经济金融环境、互联网环境,还具备相关政策优势;青海省排在评分的最末尾。(2)互联网环境和技术创新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着最重要的影响,加大科研创新经费投入,加快创新发展,提升网络普及率及3G电话用户数,互联网金融的产值将显著提升;各地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对互联网金融有着次重要的影响,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收入,金融业产值和金融从业人员数量,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与互联网金融的产值呈正相关;教育支出、高校在校生人数和律师人数的增长能够为互联网金融把控风险,也能提高互联网金融的产值;传统金融机构的储蓄投资转化率与互联网金融产值呈负相关。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因子分析 主成分回归
【学位授予单位】:集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24.6;F83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引言10-18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10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10-13
- 1.2.1 国外研究综述10-11
- 1.2.2 国内研究综述11-13
- 1.3 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理论基础13-16
- 1.3.1 金融视角的理论基础14-15
- 1.3.2 互联网视角的理论基础15-16
-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16
- 1.4.1 内容结构16
- 1.4.2 研究方法16
- 1.5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16-18
- 1.5.1 创新之处16-17
- 1.5.2 不足之处17-18
- 第2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18-28
- 2.1 传统金融互联网化18-21
- 2.1.1 银行业的互联网化18-19
- 2.1.2 保险业的互联网化19-21
- 2.1.3 证券业的互联网化21
- 2.2 第三方支付21-23
- 2.2.1 第三方支付的出现21-22
- 2.2.2 第三方支付的运行与管理22-23
- 2.3 新型互联网金融23-28
- 2.3.1 电商金融23-25
- 2.3.2 P2P网络贷款25-27
- 2.3.3 众筹27-28
- 第3章 影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28-34
- 3.1 基础经济环境28-29
- 3.2 传统金融业29-30
- 3.3 互联网技术创新水平30-31
- 3.4 风险控制水平31-32
- 3.5 政策与监管32-34
- 第4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34-46
- 4.1 指标选择与体系构建34-36
- 4.1.1 经济基础评价指标34
- 4.1.2 金融市场评价指标34
- 4.1.3 互联网环境评价指标34-35
- 4.1.4 发展潜力评价指标35-36
- 4.2 数据来源与评价模型36-38
- 4.2.1 数据来源36
- 4.2.2 模型评价36-38
- 4.3 因子分析38-42
- 4.4 主成分回归分析42-44
- 4.5 实证结果分析与未来研究展望44-46
- 4.5.1 实证结果分析44-45
- 4.5.2 未来研究展望45-46
- 第5章 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对策建议46-49
- 5.1 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46
- 5.2 实现向移动互联网金融转型升级46-47
- 5.3 促进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47-48
- 5.3.1 银行业47
- 5.3.2 证券业47-48
- 5.3.3 保险业48
- 5.4 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48-49
- 致谢49-50
- 参考文献50-53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J];金融研究;2015年08期
2 李二亮;;互联网金融经济学解析——基于阿里巴巴的案例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3 张小明;张建华;;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投资管理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J];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02期
4 王国刚;张扬;;互联网金融之辨析[J];财贸经济;2015年01期
5 夏政;;基于系统论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建设[J];财经科学;2015年01期
6 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08期
7 戴国强;方鹏飞;;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基于影子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视角的研究[J];金融论坛;2014年08期
8 中国工商银行渠道管理部课题组;郝彬;陶能虹;;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跨行业渠道竞争[J];金融论坛;2014年07期
9 乔海曙;吕慧敏;;中国互联网金融理论研究最新进展[J];金融论坛;2014年07期
10 刘博;吴贤斌;;互联网金融与利率市场化的发展[J];区域金融研究;2014年06期
,本文编号:776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776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