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研究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产业分工开始转移,成就了服务外包产业,服务外包产业是承接国外有关企业非核心业务并进行管理经营的现代服务业,能够以较低的消耗获得较大的利益、产生技术外溢、增强就业效应。服务外包的产生使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离岸服务外包作为现代服务业转移的主体形式,成为现时期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发展离岸服务外包对于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也非常重视服务外包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十一五”期间推出了“千百十工程”,在全国建立了21个服务外包试点城市,并在试点城市实施财政税收等优惠和支持措施,带动全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吉林省不在这21个试点城市中,发展的也并不乐观,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与试点城市相比相差甚远。研究学者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吉林省服务外包的研究较少,2009年,国务院出台“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不断扩大对日、韩服务外包,打造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集群。2016年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吉林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更具政策优势,以吉林省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为研究对象,则丰富了国内关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区域的案例研究。论文首先对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做了简单的描述,其次对服务外包的相关文献和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介绍了国内外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就业效应的研究现状。然后对吉林省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采用2003-2014年吉林省服务外包相关产业的数据,借鉴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研究模型,应用Eviews6.0分析软件进行实证研究,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服务外包的承接额与就业量呈正相关但是不显著,生产率水平与就业量呈负相关且不显著,工资水平与就业量呈负相关且不显著。在本文的最后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详细分析了论文的结果,并提出几点建议:完善服务外包硬环境:提高吉林省服务外包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加快吉林省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发展,提升服务外包承接额;提高服务外包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强吉林省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建设,形成服务外包产业集群,稳固服务外包流入,使之成为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深化服务外包交流合作;落实吉林省服务外包相关统计工作。
【关键词】:吉林省 服务外包 就业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52.68;F249.2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15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2-13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3-15
- 1.2.1 研究内容13-14
- 1.2.2 研究方法14-15
- 第二章 服务外包相关理论15-28
- 2.1 服务外包相关概念界定15-18
- 2.1.1 服务外包的定义15-17
- 2.1.2 服务外包的分类17-18
- 2.2 理论基础18-21
- 2.2.1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18
- 2.2.2 资源基础理论18
- 2.2.3 国际分工理论18-19
- 2.2.4 比较优势理论19
- 2.2.5 交易成本理论19-20
- 2.2.6 理论评述20-21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21-28
- 2.3.1 国外研究现状21-23
- 2.3.2 国内研究现状23-26
- 2.3.3 文献评述26-28
- 第三章 吉林省服务外包发展现状28-35
- 3.1 吉林省服务外包产业的交流合作28
- 3.2 吉林省服务外包产业的相关指标28-34
- 3.3 吉林省服务外包产业的重点园区34-35
- 第四章 实证分析35-45
- 4.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35-38
- 4.1.1 变量选取35-37
- 4.1.2 数据来源37-38
- 4.2 回归模型的构建与分析38-45
- 4.2.1 回归模型的构建38-39
- 4.2.2 回归模型的分析39-40
- 4.2.3 分析结果讨论40-45
- 第五章 研究结论45-49
- 5.1 结论45-46
- 5.2 建议46-48
- 5.3 局限性48-49
- 参考文献49-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上广,丁金宏;流动人口的城市就业效应[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罗宏斌;浅议税收的就业效应[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徐旭川;;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就业效应分析[J];当代财经;2008年10期
4 ;黄石市 十五部门联推“创业帮扶接力棒”活动 全市范围再掀创业促就业效应高潮[J];中国就业;2009年12期
5 李世佳;申晓梅;;四川省消费就业效应的评估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2010年11期
6 胡华亮;鲍剑国;;江苏省非农产业的就业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2期
7 刘艳丽;;河南省金融发展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年10期
8 徐世江;;辽宁经济转轨的就业效应与长期宏观经济政策调整[J];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02期
9 罗宏斌;周红梅;;税收的就业效应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霍倩佳,罗良文;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分析[J];理论月刊;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谭庆刚;潘越;;天津市最低工资就业效应:实证问题与理论解释[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记者 袁丽霞 张婧;发挥政策作用 促进就业效应[N];雅安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常宝国;高科技带来“就业效应”[N];工人日报;2002年
3 刘建军;全市创业促进就业效应进一步显现[N];乌海日报;2011年
4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 白景明;应关注“营改增”促进就业效应[N];中国税务报;2013年
5 记者 杨明清;青岛:创业路上工会与你同行[N];工人日报;2006年
6 吴学安;民间资本,,激活创富动力待何时[N];中国审计报;2010年
7 记者 李奎;项目催生就业效应 10万农民工不再“东南飞”[N];南充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代鹏;中国增加值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2 李世佳;我国居民消费的就业效应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3 温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于晓龙;我国信息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5 黄小勇;江西工业化进程的劳动力就业效应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赵建军;论产业升级的就业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7 王国林;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就业效应[D];复旦大学;2010年
8 傅端香;中国最低工资就业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璐;基于AHP-DEA的中国居民消费的就业效应的效率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2 胡丹丹;西藏第三产业的就业效应研究[D];西藏大学;2016年
3 林学渊;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就业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年
4 李娟;服务业FDI的就业效应分析[D];山东大学;2016年
5 戴佳丽;吉林省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6 曾佳佩;我国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年
7 周启良;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8 冯莉;中国贸易结构的就业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9 祝鹏飞;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10 张超;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935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793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