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电子口碑的影响边界与作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0 19:14

  本文关键词:电子口碑的影响边界与作用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电子口碑 自我建构 心理距离 品牌态度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日趋成熟为口碑提供了更加方便的传播平台,消费者开始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发表言论、享受快捷、共享信息并获取资源,电子口碑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其作用不容小觑。本文基于个体情境相互作用理论和“说出即相信”效应理论,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索了电子口碑的影响边界,并且研究了口碑行为对口碑发出者本身品牌态度的影响。以往对于电子口碑(electronic Word-of-Mouth,以下简称eWOM)产生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动机领域,鲜有人涉足个体关系互依程度的影响;而对于电子口碑影响的研究也大多关注企业与消费者(audience),对于电子口碑发出者(speaker)本身的影响研究则易被忽视。本文首先介绍和研究了电子口碑、自我建构和心理距离的概念,并分析了电子口碑的特点、成因和影响,其次对社会认知理论和“说出即相信”效应进行回顾和评述。最后根据理论基础和前人研究,构建了两个概念模型,模型1:消费者电子口碑行为的影响边界研究模型;模型2:电子口碑行为对口碑发出者原有品牌态度的作用机制研究模型。在实证阶段,为了研究需要和实验便利,采用电子问卷及模拟淘宝网购情境的方式进行实验设计,通过三个实验来探讨电子口碑意向的影响机制以及电子口碑行为对口碑发出者品牌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消费者积极e WOM意向比消极eWOM意向更强;(2)互依自我的积极eWOM意向强于消极eWOM意向,而独立自我的负面eWOM意向强于正面eWOM意向,验证了自我建构的调节作用;(3)电子口碑行为能够强化口碑发出者原有的品牌态度,并验证了心理距离的中介作用。最后,将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丰富了eWOM前置因素中与个体特性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电子口碑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并结合结论为企业合理引导积极口碑并避免负面信息传播提供合理化建议。与此同时,明确了此次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电子口碑 自我建构 心理距离 品牌态度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24.6;F713.5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绪论11-19
  • 1.1 研究背景11-13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3-15
  • 1.2.1 研究目的13-14
  • 1.2.2 研究意义14-15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5-16
  • 1.3.1 研究方法15
  • 1.3.2 技术路线15-16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6-19
  • 1.4.1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16-18
  • 1.4.2 研究创新点18-19
  • 第2章文献综述19-29
  • 2.1 电子口碑19-24
  • 2.1.1 电子口碑(e WOM)与传统口碑(WOM)的比较19-21
  • 2.1.2 电子口碑的成因21-22
  • 2.1.3 电子口碑的影响22-23
  • 2.1.4 电子口碑的渠道23-24
  • 2.2 相关概念评述24-29
  • 2.2.1 自我建构(self-construal)24-27
  • 2.2.2 心理距离(psychology distance)27-29
  • 第3章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29-36
  • 3.1 个体——情境相互作用理论与“说出即相信”效应29-30
  • 3.2 网购经历对消费者电子口碑行为意向的影响30-31
  • 3.3 自我建构对消费者电子口碑行为意向的影响31-33
  • 3.4 电子口碑行为对消费者原有品牌态度的影响33-36
  • 第4章电子口碑的影响边界研究36-44
  • 4.1 实验一36-39
  • 4.1.1 实验目的36
  • 4.1.2 实验过程36-37
  • 4.1.3 测量量表37
  • 4.1.4 实验对象37-38
  • 4.1.5 实验结果38-39
  • 4.2 实验二39-44
  • 4.2.1 实验目的39
  • 4.2.2 实验过程39-40
  • 4.2.3 测量量表40
  • 4.2.4 实验对象40
  • 4.2.5 实验结果40-44
  • 第5章电子口碑的作用机制研究44-48
  • 5.1 实验三44-48
  • 5.1.1 实验目的44
  • 5.1.2 实验过程44
  • 5.1.3 测量量表44
  • 5.1.4 实验对象44-45
  • 5.1.5 实验结果45-48
  • 第6章结论与展望48-52
  • 6.1 研究结论48-49
  • 6.2 理论贡献49-50
  • 6.3 营销启示50
  • 6.4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50-52
  • 参考文献52-61
  • 附录A:实验一问卷61-63
  • 附录B:实验二问卷63-74
  • 附录C:实验三问卷74-7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76-77
  • 致谢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子晶;;品牌态度[J];才智;2011年09期

2 陆艳梅;;产品伤害危机处理方式对消费者品牌态度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12年03期

3 田虹;袁海霞;;产品伤害危机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4 须聪;;“超链接”中的品牌态度[J];成功营销;2013年07期

5 肖明超;;你的品牌有态度吗?[J];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2014年06期

6 靳松;;高校学生方便面品牌态度调查[J];中国广告;2006年06期

7 李琼;吴作民;;广告态度与品牌态度作用机制研究综述[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8年05期

8 李琼;吴作民;;广告态度和品牌态度作用机制研究综述[J];中国广告;2008年11期

9 胡晓红;;青少年品牌态度的社会影响因素[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邱玮;;服务交互质量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何佳讯;秦翕嫣;;中西价值观碰撞:消费者的物质主义、怀旧倾向与中外品牌态度[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2 袁登华;罗嗣明;叶金辉;;内隐品牌态度和外显品牌态度分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袁海霞;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匹配性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飞去来器效应”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4 何佳讯;才源源;王莹;;中国文化背景下代际影响对代际品牌态度的作用:权力距离的调节效应[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任皓;牛盾;谢雯雯;;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与内隐、外显品牌态度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许圆圆;;中国女性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对韩国服装品牌态度及品牌忠诚度的影响[A];2013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浩;比较广告讨不来欢心[N];市场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王翔 通讯员 林哲;伊思贝得的品牌态度[N];中国纺织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海霞;企业社会责任匹配性与消费者品牌态度:条件化间接效果暨调节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玉;传统媒体微博营销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李泽丽;不同翻译方法下的双语品牌名对品牌态度影响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小鹏;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3年

4 朱小莉;微博线上口碑特征与消费者品牌态度关系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4年

5 梁月婷;购物网站品牌形象对消费者品牌态度和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李启毅;叙事传输理论与说服机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刘梦聪;中华老字号品牌体验对品牌知识及品牌态度的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谢宁慧;分享者品牌态度改变研究:个人目标取向与感知价值观一致性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5年

9 曾润坤;品牌关系描述与权力感知对品牌态度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4年

10 白莹;电子口碑的影响边界与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26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826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2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