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服装加工订单交易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05:38
本文关键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服装加工订单交易模式研究
【摘要】:传统的B2B以产品为主导进行销售的单一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服装加工、OEM/ODM找服装加工厂的实际需求。目前,服装加工订单外发一直还是通过线下展会,朋友介绍以及第三方中介等方式低效运行,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快速传播、多品种、小批量的服装发展形势。因此,本文对由服装加工订单驱动的新的B2B商业模式进行研究。这种模式对于降低接单成本,提高企业效率,促进产业资源整合和推动产业升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论文对现有服装电子商务模式B2B、B2C和C2C的特点进行分析,阐述了服装加工订单交易基本模式的产生背景,并设计调查问卷对园洲镇服装加工企业进行调研,分析服装加工订单交易模式的可行性。然后,论文研究了服装加工订单交易模式的实现,阐述了建立订单交易平台以及系统功能结构模块的设计。用博弈论观点分析了买家和卖家的信用博弈行为,还从产业集群理论出发,对将服装加工订单交易模式推广并运用到整个服装产业链的各节点进行研究,从而提高服装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提升服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最后,文章对园洲镇服装B2B订单交易平台进行实证分析,并建立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定量地分析了服装加工订单交易模式的经济效益。通过基于移动互联网对服装加工订单交易模式的研究,能够清晰地了解在网络经济时代下,服装产业集群发展需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并拓展产业前端、中端与互联网结合的新思路,为优化代工企业订单结构,抵御市场风险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为服装产业转型,加快升级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加工订单 服装产业集群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86;F724.6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6
- 第一章 绪论6-12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6-8
- 1.1.1 服装加工企业现状6
- 1.1.2 互联网对服装行业的影响6-7
-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7-8
- 1.2 研究方法8
- 1.3 本文结构安排与研究框架8-10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10-12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12-20
- 2.1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研究12-15
- 2.1.1 国外经典理论研究12-13
- 2.1.2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研究13-14
- 2.1.3 产业集群创新的研究14
- 2.1.4 国内产业集群研究14-15
- 2.2 产业价值链理论15
- 2.3 移动互联网相关理论15-18
- 2.3.1 移动互联网的定义16-17
- 2.3.2 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17-18
- 2.4 本章小结18-20
- 第三章 服装加工订单交易模式的构想20-30
- 3.1 服装加工订单交易模式的产生背景20-23
- 3.1.1 服装企业B2B运营模式20-22
- 3.1.2 服装企业B2C运营模式22
- 3.1.3 服装企业C2C运营模式22-23
- 3.2 服装加工订单交易基本模式23-24
- 3.3 服装加工企业调研分析24-27
- 3.3.1 调研对象和方法24-25
- 3.3.2 结果和分析25-27
- 3.4 本章小结27-30
- 第四章 服装加工订单交易模式的实现30-46
- 4.1 服装加工订单交易平台的建立30-36
- 4.1.1 订单交易平台30-32
- 4.1.2 系统的主要功能结构模块32-35
- 4.1.3 模块的重要代码分析35
- 4.1.4 服装加工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35-36
- 4.2 实现服装加工订单交易模式的制约因素36-38
- 4.3 买家与卖家信用行为的博弈分析38-40
- 4.4 服装加工订单交易模式的推广策略40-41
- 4.4.1 政府或行业协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40-41
- 4.4.2 完善物流配送系统41
- 4.4.3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41
- 4.5 订单交易模式对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41-45
- 4.5.1 订单交易模式是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41-43
- 4.5.2 优化产业链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43-45
- 4.6 本章小结45-46
- 第五章 园洲镇服装加工订单交易模式实证研究46-66
- 5.1 园洲镇服装产业发展概要46-47
- 5.2 园洲镇服装加工订单交易模式分析47-49
- 5.2.1 建立B2B供销平台47-48
- 5.2.2 园洲服装订单交易模式的特点48-49
- 5.3 园洲镇服装加工订单平台主要功能技术研究49-55
- 5.3.1 系统软件信息49
- 5.3.2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技术研究49-55
- 5.4 园洲服装加工订单交易模式的效益分析55-64
- 5.4.1 经济效益分析55-56
- 5.4.2 社会效益分析56-57
- 5.4.3 建立灰色关联分析模型57-64
- 5.5 本章小结64-66
-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66-68
- 6.1 主要结论66
-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66-68
- 参考文献68-71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1-72
- 附录72-74
- 致谢74-75
本文编号:8927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892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