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日贸易的经济效应和碳排放效应
本文关键词:2007年中日贸易的经济效应和碳排放效应
更多相关文章: 经济全球化 全球生产网络 增加值 碳排放 垂直分工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对具有不同专业化分工的国家影响有所差异,对此进行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基于此,以产业分工存在显著差异的中日两国为研究对象,在2007年中日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引入Ti VA及Ti CE指标,对比分析中日贸易的经济效应与碳排放效应。结果显示:1日本经济的价值创造能力要明显强于中国,尤其是制造业部门;中日两国经济增长机制存在显著差异,劳动者报酬及固定资产折旧对中国增加值贡献率较低;垂直分工水平越高的行业,中日两国的增加值系数越低且两者差距越大。2中国多数行业的CO2直接排放系数均高于日本,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3在产业分工中,日本主要负责核心零部件的生产,而中国承担了大量处于产业链下游的组装加工环节及一些资源密集型活动,因此总体上双方贸易对日本的经济效应更高,但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更大;且对于分工越精细、产业链越长、资本与技术越密集的行业,如装备制造业等,中国的增加值出口优势就越不明显。基于上述研究,对国际碳排放责任的界定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未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工作重点提出了建议。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全球生产网络 增加值 碳排放 垂直分工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25005)
【分类号】:F752.7;F753.13;X22
【正文快照】: 1引言随着交通及通讯技术进步及产业组织方式的变革,生产与消费环节日益分离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空间再配置,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1,2]。其中,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尤为迅速,地区生产网络日益成熟,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3-5]。在区域生产网络中,国家及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潘文卿;李子奈;;中国沿海与内陆间经济影响的反馈与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刚;贾威;潘浩敏;;地区差异、收敛路径和经济政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彭连清;;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薄文广;安虎森;;中国被分割的区域经济运行空间——基于区际增长溢出效应差异性的研究[J];财经研究;2010年03期
4 周密;盛玉雪;刘秉镰;;非均质后发大国中区域差距、空间互动与协调发展的关系研究[J];财经研究;2012年04期
5 彭连清;;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4期
6 胡霞;魏作磊;;中国城市服务业区域间溢出效应与反馈效应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5期
7 周运源;;开放、合作与发展是我国区域经济运行的主旋律——兼论30年粤港澳合作暨对外开放的启迪[J];当代港澳研究;2009年01期
8 张文彬;童笛;;我国供给和需求冲击的区域差异效应研究——基于结构VAR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04期
9 刘立云;雷宏振;;产业集群视角下的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J];东岳论丛;2012年03期
10 刘红光;刘卫东;唐志鹏;范晓梅;;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CO_2减排效果分析——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2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3 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杨凌;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10年
5 郝玉龙;区域经济元竞合关系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彭连清;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7 张蕾;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城市体系及演化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殷广卫;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薛健;复杂网络视角下台海区域间产业及贸易关系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10 王文静;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及收敛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晓露;环渤海经济圈FDI空间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静娴;中国省际间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刁良俊;沿海经济带发展与政府作用的国际比较[D];辽宁大学;2011年
4 张森;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空间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李慧;西南地区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应用[D];云南财经大学;2009年
6 朱婷;京津区域空间经济联系的投入产出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7 胡玮;国内外技术溢出与人力资本门槛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8 任涤;东北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郭海波;呼包鄂地区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张帆;基于核心—边缘结构的广东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2 莱斯特R.布朗;李康民;;美国向大规模降低碳排放迈进:两年下降9%[J];世界环境;2009年06期
3 李皓;;算一算自家的碳排放[J];科技潮;2010年01期
4 ;碳泄露[J];求是;2010年04期
5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李颖;;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4期
6 ;法国政府宣布搁置碳排放税计划[J];节能与环保;2010年04期
7 ;香港特别行政区:年人均碳排放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J];四川建材;2010年04期
8 张超;;碳排放、家庭与城市发展[J];产经评论;2010年04期
9 姜鑫民;;正确看待中国碳排放增加[J];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20期
10 ;欧盟将制定2013年碳排放目标[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红光;刘卫东;;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初枝;黄贤金;;江苏省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贤金;胡初枝;;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婕;肖荣波;江海燕;艾勇军;;广州居住社区碳排放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华斌;今年下半年将开征碳排放税[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学梅;法搁置碳排放税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中国碳排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N];中国电力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任佳;寻求碳排放计算新方法[N];中国建设报;2013年
5 记者 雷新;2011年中国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24%[N];人民政协报;2013年
6 暨南大学教授 孙东川;是碳排放,,还是碳消费?[N];光明日报;2013年
7 公管学院;齐晔、何建坤等与美英科学家辨析中国碳排放之谜[N];新清华;2013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王小川;北京碳排放权指标交易开放在即[N];中国证券报;2013年
9 李荣;上海出台碳排放管理办法[N];中国能源报;2013年
10 记者 杨汛;碳排放罚款“第一单”两周内下发[N];北京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黄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炎亭;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钱明霞;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及责任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5 鲁力;不同碳排放政策下的供应链决策及协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汪臻;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刘红琴;中国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分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陈志建;中国区域碳排放收敛性及碳经济政策效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旭;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碳排放机制与低碳发展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4 赵明;城市化对上海市碳排放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何伟;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竞;河北省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7 王天格;基于我国碳排放制度下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吴梅;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刘柏利;碳排放视角下的绿色住宅项目成本效益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10 柯晓蕾;民法视野下的碳排放权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96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896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