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29 12:06

  本文关键词: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影响因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摘要】:随着“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比逐步增加,而作为与制造业紧密联系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上发挥更重要的功能。尤其是对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地位愈加突出。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验证、产业内部空间特征逐步显现,产业集聚下资源共享、品牌效应和布局优化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源动力。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空间分布成为学者研究热点。本文选取福建省作为研究主体,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首先分析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和空间布局的现状,通过计算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对福建省2004年和2014年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空间集聚进行动态比较;其次从整体和分行业两个视角分析产业升级指标、对外贸易水平、政府支出比率、制造业增加值和城镇化率、人力资本6个因素对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合理的解释;最后根据上述结果,从政府视角和行业视角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发现,2004-2014年间,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状况发生了变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由东南沿海集聚(福州、厦门)向西北地区(南平、三明、宁德)和东南地区同时集聚,集聚最高的是厦门地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由全省均匀分布逐步向北部(南平、宁德)和厦门周边这两块地区转移。金融业区位优势没有大幅转移,主要集中于除福州、厦门两地外的其他地区,说明两地金融业发达,但其金融业在整个生产性服务业中比重小,莆田和三明区位熵最高。对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04年龙岩市的该行业占据绝对的集聚优势,到2014年,集聚仍然位于龙岩和福州地区,但龙岩仍然要高于福州。对于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总体上在样本期间地区集聚位置不变,主要是分布在省会福州地区。从影响因素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具有惯性;城镇化率对整体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系数有显著的正影响;政府支出比重对交通仓储邮电业区位熵系数有显著的正影响;高等院校比重变量对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区位熵系数有正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对金融业区位熵系数有正影响,政府支出比重则有负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开放度对租赁商务服务业区位熵系数有显著正影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城镇化率对科研技术服务业区位熵系数有负影响,而高等院校比重变量有正影响。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集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1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3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10-11
  • 1.1.1 选题依据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11-12
  • 1.2.1 研究思路11
  • 1.2.2 研究内容11-12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2-13
  • 1.3.1 研究方法12
  • 1.3.2 创新点12-13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13-20
  • 2.1 相关概念13-14
  • 2.1.1 生产性服务业13-14
  • 2.1.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14
  • 2.2 理论基础14-15
  • 2.2.1 产业链角度14-15
  • 2.2.2 要素角度15
  • 2.2.3 地理角度15
  • 2.3 文献综述15-20
  • 2.3.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测算研究16-17
  • 2.3.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分布研究17-18
  • 2.3.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18
  • 2.3.4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相关研究18-19
  • 2.3.5 文献评述19-20
  • 第3章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空间布局现状20-30
  • 3.1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20-22
  • 3.1.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况20-21
  • 3.1.2 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21-22
  • 3.2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测算22-25
  • 3.2.1 基于空间基尼系数22-24
  • 3.2.2 基于区位熵指数24-25
  • 3.3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及其动态演变25-29
  • 3.4 本章小结29-30
  • 第4章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研究30-41
  • 4.1 模型构建30
  • 4.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30-32
  • 4.2.1 解释变量选取30-31
  • 4.2.2 被解释变量选取31
  • 4.2.3 数据来源31-32
  • 4.3 实证分析及结果解释32-40
  • 4.3.1 基于整体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分析32-33
  • 4.3.2 基于五个分行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分析33-40
  • 4.4 本章小结40-41
  • 第5章 政策建议41-45
  • 5.1 政府层面41-42
  • 5.1.1 加快城镇化进程,,培育良好集聚环境41
  • 5.1.2 建设集聚功能区,发挥区域特色优势41-42
  • 5.1.3 依托开放新格局,探寻对外交流合作42
  • 5.2 行业层面42-45
  • 5.2.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42-43
  • 5.2.2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3
  • 5.2.3 金融业43-44
  • 5.2.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4-45
  • 第6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45-47
  • 6.1 研究结论45-46
  • 6.2 展望46-47
  • 致谢47-48
  • 参考文献48-50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春云;企业空间集聚的成因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2年10期

2 唐红涛;徐志耀;;商业空间集聚研究述评[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刘乃全;叶菁文;;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协调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07期

4 郭嘉仪;;知识溢出视角下区域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研究[J];商业时代;2012年18期

5 谷人旭,钱志刚;苏南乡镇企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S2期

6 宋志军;;中小城市商店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7年10期

7 高丽娜;;产业差异与中小企业空间集聚[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07期

8 郭嘉仪;张庆霖;;省际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方法的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年06期

9 徐清;;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乡村旅游空间集聚研究——以浙江江山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3年04期

10 刘寒波;粟梦婷;;公共服务的市场接近效应及其对要素空间集聚(扩散)的影响[J];经济数学;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外;李娟文;;基于新产业区理论的小商品市场空间集聚探讨[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李娜;石敏俊;;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杨叶;孟浩程;;科技创新的空间集聚作用[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4 赵泰合;;浙江省人口和经济空间集聚的均衡性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5 郑长德;;集聚与空间不平等——来自中国的证据[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4期(总第19期)[C];2012年

6 曾昭法;左杰;;中国省域城镇化的空间集聚与驱动机制研究——基于空问面板数据模型[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7 陈修颖;于涛方;;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最新发展及空间集聚合理度判断[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于树江;戴大双;王云峰;;区域产业创新的集群模式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杜德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的发展态势及空间集聚[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叶玉瑶;张虹鸥;陈绍愿;;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集聚与扩散特征及其量化研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记者 袁华明 区委报道组 范建荣;空间集聚 产业集群 技术集约[N];浙江日报;2014年

2 刘建民 王蓓 吴金光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优化财税政策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N];光明日报;2012年

3 陆铭;上海人口密度偏低 人口规模偏小[N];上海证券报;2008年

4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周其仁;如何应对改革触发的深层风险?[N];经济观察报;2013年

5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贾若祥;新区圈地再热 建设亟待规范[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吴继华;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及其组织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2 朱希伟;企业空间集聚与地区间专业化[D];浙江大学;2005年

3 李政新;物品空间集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4 盛垒;外资在华研发空间集聚及知识溢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陶永亮;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4年

6 张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7 覃一冬;集聚、增长与福利:理论和实证[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盖翊中;IT业空间集聚、产业网络与厂商行为的关联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兴旺;制造业空间集聚与地方政府保护政策的关联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2 孙政;清真寺经济空间集聚及其机理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3 徐婷艳;流通成本变动与制造业空间集聚的机制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4 姚勤殷;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

5 王芝;国内风险投资对企业创立和新创企业空间集聚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6年

6 杨礼杉;铁路交通发展对沿线城市要素空间集聚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6年

7 周栋;上海市餐饮业空间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8 谷佳;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9 刘宇;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10 王旭蓉;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影响因素分析[D];集美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418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9418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c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