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银行论文 >

我国区域金融包容水平的俱乐部收敛研究——采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01 05:10

  本文关键词:我国区域金融包容水平的俱乐部收敛研究——采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的实证分析 出处:《西部论坛》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金融包容 普惠金融 俱乐部收敛 金融服务渗透性 金融服务便利性 金融服务有用性 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 区域金融发展


【摘要】:金融包容旨在确保社会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能够以一个负担得起的成本、适时适地地获得金融服务。基于对我国30个省市区2006—2013年综合金融包容指数(IFI)的测度,运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分析其区域敛散性,结果显示:我国区域金融包容水平存在着三个收敛俱乐部,大多数省份属于水平较低的俱乐部,且俱乐部的地理划分并非简单地服从于东、中、西部。进一步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经济规模越大、城市化水平越高、贸易开放程度越高、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属于金融包容水平较高层次俱乐部的概率就越大;而政府干预程度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大的地区,属于金融包容水平低层次俱乐部的概率越大。较低层次俱乐部的地区要在改善环境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处于同一个俱乐部的地区应加强经济合作和信息技术合作。
[Abstract]:Financial inclusion is designed to ensure that socially vulnerable and low-income groups are able to pay an affordable price.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of comprehensive financial inclusion index (IFI) of 30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in China from 2006 to 2013,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gional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by using nonlinear time-varying factor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hree convergent clubs in the level of region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 China, most of the provinces belong to the lower level of clubs, and the geographical division of clubs is not simply from the east, the middle. The result of further using Ordered Probit model shows that the larger the economic scale,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trade openness and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financial inclusion, the greater the probability of clubs;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e greater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higher the probability of the clubs belonging to the lower level of financial inclusion, the more economic growth should be promoted in the areas of the lower level clubs on the basi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Areas in the same club should strengthen economic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operation.
【作者单位】: 南昌工程学院经贸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563029) 江西省社科规划课题(15YJ33) 江西省科技厅软科学课(20161BBA10041)
【分类号】:F832.7
【正文快照】: 一、引言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国内外大量研究所证实。但是,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非常有限。许多小微企业、弱势群体和低收入阶层难以获得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这进一步扩大了居民收入差距,限制了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了让更多的社会弱势群体能够享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昱;王昊;成力为;;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动态内生俱乐部收敛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2 曾冰;;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敛散性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08期

3 胡宗义;陈俊;唐李伟;;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收敛性的空间计量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年17期

4 李树;鲁钊阳;;中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收敛性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4年03期

5 田杰;刘勇;刘蓉;;信息通信技术、金融包容与农村经济增长[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6 周丽丽;杨刚强;江洪;;中国金融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基于区域差异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4年02期

7 孙晓羽;支大林;;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度量及收敛趋势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8 田杰;陶建平;;社会经济特征、信息技术与农村金融排除——来自我国1765个县(市)的经验证据[J];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01期

9 郑志刚;邓贺斐;;法律环境差异和区域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决定因素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考察[J];管理世界;2010年06期

10 陈恩;黄桂良;;广东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分析[J];当代财经;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惠莎;;基于信息通讯技术的普惠金融创新若干思考[J];金融经济;2017年14期

2 周惠民;林海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时空演进特征研究--基于长三角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7年07期

3 蔡则祥;董菁;;供给侧改革导向下银行信贷资金渠道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7年07期

4 潘慧峰;刘曦彤;;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信用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J];科学决策;2017年06期

5 赖永剑;贺祥民;;我国区域金融包容水平的俱乐部收敛研究——采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的实证分析[J];西部论坛;2017年04期

6 陈智昊;冉锦成;;泰州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市场;2017年16期

7 钱雪松;方胜;;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影响了民营企业负债融资吗?——来自中国《物权法》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7年05期

8 梁炳伟;雒占福;;近十年来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及收敛性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7年05期

9 刘慧娟;;金融发展、环境质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年05期

10 李仲飞;唐征球;刘倩薇;;文化多样性与股票市场繁荣——基于WVS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7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兆谦;王世良;;跨国并购中文化差异的作用机制——基于GLOBE的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5年05期

2 周迪;;“量”和“质”角度的中国金融规模地区差距及分布的动态演进——基于Dagum分解与扩展的分布动态学模型[J];上海经济研究;2015年01期

3 陆远权;张德钢;;金融发展规模与金融效率的非线性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年13期

4 张成思;朱越腾;芦哲;;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之谜[J];金融研究;2013年06期

5 孙晓羽;支大林;;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度量及收敛趋势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6 邓旭峰;邱俊杰;;农村金融排斥问题探析及破解之道[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3年03期

7 张宏彦;何清;余谦;;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8 胡宗义;苏静;;金融“新政”视角下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水平收敛性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12期

9 胡宗义;袁亮;刘亦文;;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收敛性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06期

10 董晓林;徐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分布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2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凤超,王亚范;关于区域金融成长的理性探讨[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2 王根索;转型期区域金融成长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年05期

3 沈洪溥;建立区域金融控股体系的必要性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4 ;关注区域金融及其信息化[J];金融电子化;2004年11期

5 杨柳明,杨英玲;实行区域金融政策的总体思路[J];武汉金融;2004年09期

6 郑长德;区域金融学刍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9期

7 郑长德;;论区域金融学[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李嘉晓;秦宏;罗剑朝;;论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商业研究;2006年19期

9 焦媛媛;王琦;;区域金融体系理论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07期

10 孟庆娟;;区域金融研究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卢有红;彭迪云;;基于成长阶段的我国区域金融差异化发展定位[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汪祖杰;;区域金融安全指标体系及其计量模型的构建[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杨涛;区域金融失调已成均衡发展重大阻碍[N];上海证券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曾会生;周小川:区域金融改革试点仍会常见[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构建安徽特色 区域金融体系[N];安徽经济报;2007年

4 记者  张文绩;“区域金融”大有可为[N];上海金融报;2006年

5 韩杨;亚行行长:维持区域金融稳定[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6 郭茹;央行上海总部:区域金融稳定重要性明显提升[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7 赵洋;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基层央行大有作为[N];金融时报;2012年

8 见习记者 樊永锋;城商行试水区域金融协作[N];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

9 钟禾;国有银行跨区域金融服务大有可为[N];国际金融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谷秀军等;区域金融报告凸显央行强大调研能力[N];金融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进军;中国区域金融协调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2 朴松花;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区域金融[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杨圣奎;中国区域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李洪慈;东北区域金融阶段性发展战略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5 申俊华;基于多层次增长极的我国区域金融结构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孙玲;区域金融差异内在形成机制和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7 慕丽杰;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8 董金玲;江苏区域金融作用机制及发展差异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9 田霖;金融地理学视角下的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李军;区域金融产业资本聚集差距问题及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慧;区域金融成长差异[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吴秀利;我国区域金融政策的生态分析[D];山东大学;2013年

3 刘妍;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岩;洛阳市区域金融成长分析[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5 汤川川;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区域金融支持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6 张婷;影子银行规模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6年

7 何荣乐;阳江市促进经济发展的区域金融支持对策[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8 葛楠;区域金融稳定评估体系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9 宋丹梅;新疆区域金融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与我国东、中、西部各地区比较[D];新疆财经大学;2016年

10 韩素华;中国省际金融空间布局及溢出效应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630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13630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4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