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中的监管问题:基于激励理论的分析框架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中的监管问题:基于激励理论的分析框架 出处:《求索》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设计是为了纠正市场中存在的失灵问题,保护公众投资人的利益。由于互联网金融在覆盖范围、市场信息以及资产担保等方面与传统金融机构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其监管应当区别对待。正是基于此认识,通过借助激励理论的分析框架,构建了金融监管部门、公众投资者和互联网金融平台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对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的激励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融监管部门的介入能够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水平和融资规模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会使得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水平下降,融资规模变化不明确。在此基础上借助激励理论中的声誉模型进行分析,发现附加了声誉激励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清算或者"跑路"现象明显减少。因而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重点在于采取监管措施促进互联网金融平台内部信息透明化和信用可查化。
[Abstract]:Internet financial regulation is designed to correct market failures and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public investors. Market information and asset guarantee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o their supervision should be treated differently. It is based on this understanding, through the use of incentive theory of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The principal-agent model between financial supervision department, public investors and Internet financial platform is constru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vention of financial supervision department ca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level of risk control and financing scale of Internet finance.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 risk control level of Internet finance will decline, and the change of financing scale is not clear. On this basis, the reputation model of incentive theory is used to analyze. Discovery of liquidation or "runaway" of Internet financial platforms with reputational incentives attached. Therefore, the focus of Internet financial supervision is to take regulatory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transparency of information and credit traceability in Internet financial platforms.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乡金融统筹发展研究”(71673307)
【分类号】:F724.6;F832.1
【正文快照】: 一引言 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逐渐在我国兴起,2015年更是得到了极大地发展,无论是总体规模还是产品创新以及业务范围,其影响力越来越大。本文所涉及的互联网金融不包括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1)(谢平等,2015)。互联网金融弥补了我国以前存在的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绪美;激励理论与企业效益[J];河南科技;2002年19期
2 陈光军;试析激励理论的研究及应用[J];大众科技;2004年07期
3 朱一佳;管理激励理论面面观[J];社科纵横;2005年03期
4 吴印玲;;激励理论的实践探讨[J];企业经济;2005年12期
5 陈光军;试析激励理论的研究及应用[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6 石磊;李一鸣;钱苹;;激励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及相关检验[J];财经科学;2006年10期
7 吕慧;;灵活利用激励理论,塑造激励性组织[J];华商;2007年30期
8 孙金霞;;试论现代企业中激励理论的运用[J];消费导刊;2009年03期
9 孙佳琳;孙琳琳;;评述激励理论的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0年09期
10 李刚;;激励理论发展的必然逻辑——论人文激励的生成与内涵[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颖晏;胡强;;激励理论在农业科研管理中的应用探讨[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6年
2 王世芬;;激励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A];第二十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三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杨春;;浅谈激励理论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A];第一届电力安全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8年
4 陈新征;;激励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叶先游;;质量行为管理及激励理论与模式[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沿海航标学组2002年航标学术研讨论文集[C];2002年
6 石磊;王永钦;;评拉丰、梯若尔著《政府采购与规制中的激励理论》[A];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3期(总第11期)[C];2004年
7 尚佳健;杨宁燕;;激励理论在儿童口腔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A];第九次全国口腔医学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陈海萍;;双因素激励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高利元;;激励理论在国企改革中的探索[A];2005晋冀鲁豫蒙鄂沪云贵川甘湘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房慧华;;浅析激励理论在现代保险企业中的作用[A];华东地区保险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西省委党校副校长 教授 杨超;激励理论的生动实践[N];人民法院报;2014年
2 陈艳秋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试论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N];河北经济日报;2004年
3 安庆有线电视网络中心 祁刑;如何运用激励理论调动员工积极性[N];安徽经济报;2007年
4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 胡美伦;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N];经理日报;2011年
5 许琼林;思出路,发心数变(三)[N];中华工商时报;2014年
6 谭靖;运用“激励理论”调动员工积极性[N];湖南经济报;2003年
7 姜明忠;企业管理中的激励理论和运用[N];中国商报;2012年
8 郎巍;管理工作中的激励理论[N];中国航空报;2000年
9 西方;波特—劳勒的期望激励理论[N];中国企业报;2001年
10 任继生 陈庆贵;用激励理论创新税务思想政治工作[N];江苏经济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杜新宇;中国IT企业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激励理论与机制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彭贺;人为激励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霞;基于激励理论的小学二年级词语教学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田;SDLK设计院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何燕斌;基于双因素激励理论的E集团激励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4 杨东;激励理论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林文虹;激励理论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菲;社区工作者激励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7 杨晓雯;基于激励理论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8 任玉松;基于激励理论的视窗防护屏厂激励机制设计和改善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9 陈四发;基于道德风险模型的军代表激励机制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10 郭琨;激励理论在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65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1365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