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型影子银行顺周期行为检验
本文关键词: 信贷型影子银行 顺周期性 时滞效应 时变特征 TVP-VAR模型 出处:《金融研究》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变革,生存与发展于商业银行阴影之中的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迅速扩张,其中信贷型影子银行顺周期行为已经对我国金融安全与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论文基于所构建的TVP-VAR模型,利用2006年1月至2016年11月相关数据,对我国信贷型影子银行顺周期行为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对应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波动,信贷型影子银行总体具有顺周期性;由于资金在不同市场间流转需要时间,顺周期行为具有时滞性;市场资金供求与金融监管的变化,导致顺周期行为具有时变性。因此,应该关注信贷型影子银行顺周期行为,强化监管的穿透性,以提高其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效率。
[Abstract]:With the reform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which exists and develops in the shadow of commercial banks, expands rapidly. Among them, the pro-cyclical behavior of credit shadow banking has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financial security and stability in China.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TVP-VAR model. Using the relevant data from January 2006 to November 2016, this paper tests the pro-cyclical behavior of credit shadow bank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corresponds to the fluctu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redit type shadow bank has the procyclicality in general; Due to the time required for the capital to flow between different markets, the pro-cyclical behavior has a time-delay. The changes of market capital supply and demand and financial supervision lead to time-varying pro-cyclical behavior. Therefor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cyclical behavior of credit shadow banks and strengthen the penetrability of supervision. To improve its support for real economic growth efficienc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影子银行’交叉传染风险度量及控制机制研究”(项目号:14BGL0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的资助
【分类号】:F83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随着金融发展和深化,为满足经济发展对金融资源的需求,提升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影子银行业务和机构开始出现。缘于金融生态的差别,影子银行在发展与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主要形态。一种影子银行形态植根于资本市场占主导地位的金融体系,其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海明;曹廷求;;基于微观主体内生互动视角的货币政策效应研究——来自上市公司担保圈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6年05期
2 方先明;谢雨菲;;影子银行及其交叉传染风险[J];经济学家;2016年03期
3 王振;曾辉;;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12期
4 王家华;蔡则祥;;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传染与审计免疫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14年08期
5 裘翔;周强龙;;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传导[J];经济研究;2014年05期
6 刘超;马玉洁;;影子银行系统对我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的影响——基于2002—2012年月度数据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4年04期
7 陆晓明;;中美影子银行系统比较分析和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01期
8 金雯雯;杜亚斌;;我国信贷是持续顺周期的吗——基于期限结构视角的时变参数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3年05期
9 邵宇;;影子银行:国际图景及中国形态(上)[J];金融发展评论;2013年08期
10 周莉萍;;影子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事实、原理及应对策略[J];财贸经济;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亚明;徐洋;;影子银行、货币窖藏与货币政策冲击的宏观经济效应——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7年08期
2 梁永礼;李孟刚;;新常态下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与防范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08期
3 刘翠;;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规则选择的影响——基于DSGE模型的数值模拟分析[J];财经论丛;2017年08期
4 黄晓雯;;基于宏观审慎监管角度的影子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研究[J];南方经济;2017年07期
5 杨霞;朱玲;;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年14期
6 赵颖岚;刘凯;;我国影子银行的非对称性宏观经济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7年13期
7 刘晓欣;雷霖;靳亚阁;;货币供给、房地产价格与金融稳定性——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7年07期
8 王锦阳;刘锡良;;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机制、内在不稳定性与宏观审慎监管[J];当代经济科学;2017年04期
9 刘立安;刘海明;;上市公司为子公司担保之谜——缓解融资约束还是控股股东利益侵占?[J];证券市场导报;2017年07期
10 刘菊芹;曹晓飞;;中国式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海明;王哲伟;曹廷求;;担保网络传染效应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6年04期
2 李健;卫平;;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08期
3 王义中;陈丽芳;宋敏;;中国信贷供给周期的实际效果:基于公司层面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5年01期
4 陈道富;;我国担保圈大数据分析的初步发现[J];中国发展观察;2015年01期
5 王永钦;米晋宏;袁志刚;周群力;;担保网络如何影响信贷市场——来自中国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4年10期
6 王家华;蔡则祥;;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传染与审计免疫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14年08期
7 王义中;宋敏;;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资金需求与公司投资[J];经济研究;2014年02期
8 陆晓明;;中美影子银行系统比较分析和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01期
9 林晶;张昆;;“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特征与监管体系催生[J];改革;2013年07期
10 王ma力;李建军;;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风险评估与监管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雅;;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年11期
2 何海峰;;影子银行的真身与法镜[J];金融博览;2011年02期
3 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年12期
4 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金融稳定处课题组;;金融稳定理事会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1年08期
5 曹勇;;对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管理的几点思考[J];西南金融;2011年08期
6 贺丽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与监管[J];现代商业;2011年24期
7 胡雪琴;;从风险视角探讨影子银行及其中国化现状[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年09期
8 张远;;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 防范系统性风险[J];西部金融;2012年02期
9 陈雪雁;;强化金融监管力度 遏制“影子银行”蔓延[J];黑河学刊;2012年05期
10 游春;;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机制辨析[J];海南金融;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崔宇清;;影子银行及其监管问题研究——基于影子银行工具的法律分析[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2 宋国良;高超;宋成;;中国式影子银行兴起的原因及其宏观效应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3 尚玮;;影子银行风险防范与法律规制研究[A];金融法学家(第四辑)[C];2012年
4 徐宝林;陈澍;;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基于2005-2012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5 李真;;“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与法律监管路径[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6 梁涛;;分业监管模式下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的进化博弈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小波;“影子银行”监管:风险与效率如何平衡?[N];经济参考报;2011年
2 安邦咨询研究员 贺军;对“影子银行”要一分为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杨冬 邱晨;影子银行问题:中国式次贷危机?[N];证券时报;2011年
4 谭洪涛 蔡春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影子银行影响金融稳定的内在机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记者 金立新;对“影子银行”监管如何到位?[N];金融时报;2011年
6 马卓 张奎 李丽;谁来监管“影子银行”?[N];国际商报;2012年
7 周波 宋馨;国外如何监管影子银行[N];中国财经报;2012年
8 记者 肖旺;强化对“影子银行”监测与监管[N];金融时报;2012年
9 记者 马翠莲;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和规范[N];上海金融报;2012年
10 记者 王宇 王培伟;“影子银行”魅影几重[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阳;美国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D];吉林大学;2016年
2 谭炯;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3 高绪阳;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规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4 冯建秀;宏观审慎视角的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5 于菁;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6 张宏铭;中国影子银行效应、风险及监管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7 李睿;利率双轨制、影子银行和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15年
8 王s,
本文编号:1490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1490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