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银行论文 >

中国式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8 10:46

  本文选题:中国式影子银行 切入点:信用创造 出处:《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摘要】: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中国式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并运用CC-LM模型分析了中国式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功能对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影响。根据相关数据,建立VAR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式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规模同货币政策相关变量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其信用创造功能对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如货币供给量、利率水平具有正向冲击效应;同时推动CPI的上涨,对物价水平的稳定性产生干扰。因此,在中国式影子银行快速发展背景下,央行应考虑将其信用创造规模纳入监管范围,重新审视现有货币政策框架,逐步实现调控方式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
[Abstract]: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analyzes the credit creation mechanism of Chinese shadow banks,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credit creation function of Chinese shadow banks on the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by using the CC-LM model.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data, the VAR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is carried ou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long-term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ale of credit creation and the variables related to monetary policy in Chinese shadow banks, and its credit creation function has a positive impact effect on the intermediate targets of monetary policy, such as the quantity of money supply and the level of interest rate.At the same time, promote the rise of CPI, the stability of the price level interference.Therefore, in the context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hadow banking, the central bank should consider bringing the scale of credit creation into the scope of supervision, re-examine the existing monetary policy framework, and gradually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quantitative to the price-oriented mode of regulation and control.
【作者单位】: 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
【分类号】:F822.0;F83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玉凯;戴炜倬;;影子银行风险传染机制[J];中国金融;2016年24期

2 刘任重;刘冬冬;贡晓红;;影子银行风险度量及预警体系构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3 杜江;杨浩宇;;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监管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探讨;2016年03期

4 周启清;韩永楠;孙倩;;我国影子银行货币创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基于我国经济数据的误差修正模型检验[J];宏观经济研究;2016年02期

5 李丛文;;中国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调控——基于时变Copula动态相关性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5年05期

6 王振;曾辉;;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12期

7 封思贤;居维维;吴越;;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测算问题研究[J];西南金融;2014年09期

8 李莉;晏文胜;曾玲玲;;“中国式”影子银行的风险成因及监管对策[J];西南金融;2014年06期

9 骆振心;冯科;;影子银行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J];武汉金融;2012年04期

10 姜再勇;钟正生;;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体制转换特征——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考察[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霞;朱玲;;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年14期

2 刘菊芹;曹晓飞;;中国式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3 方先明;权威;;信贷型影子银行顺周期行为检验[J];金融研究;2017年06期

4 邓梦星;;宏观审慎视角下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年18期

5 钱雪松;谢晓芬;杜立;;金融发展、影子银行区域流动和反哺效应——基于中国委托贷款数据的经验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06期

6 储峥;;影子银行、货币创造与反洗钱监管[J];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7 黄彦琳;;商业银行转型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基于银行贷款渠道的理论及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年03期

8 韩雍;刘生福;;利率市场化与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转变[J];世界经济研究;2017年02期

9 宋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渠道的动态变化机制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7年02期

10 韩雍;刘生福;;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货币政策调控模式选择——基于一般均衡方法的理论推演与实证检验[J];当代经济科学;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雯霞;;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及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宏观经济研究;2015年10期

2 丁宁;;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影子银行规模对中国商业银行效益的影响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5年07期

3 沈伟;;中国的影子银行风险及规制工具选择[J];中国法学;2014年04期

4 邢成;;中国影子银行的特征[J];中国金融;2014年04期

5 陈鸿祥;;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形成机理与监管逻辑[J];新金融;2013年10期

6 丁刚;;我国影子银行风险问题研究[J];甘肃金融;2013年09期

7 钟国人;;影子银行:像雾像雨又像风[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3年09期

8 敬志红;陈秋红;;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监管问题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09期

9 於碧海;章震;;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研究[J];金融纵横;2013年08期

10 王ma力;李建军;;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风险评估与监管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雅;;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年11期

2 何海峰;;影子银行的真身与法镜[J];金融博览;2011年02期

3 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年12期

4 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金融稳定处课题组;;金融稳定理事会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1年08期

5 曹勇;;对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管理的几点思考[J];西南金融;2011年08期

6 贺丽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与监管[J];现代商业;2011年24期

7 胡雪琴;;从风险视角探讨影子银行及其中国化现状[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年09期

8 张远;;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 防范系统性风险[J];西部金融;2012年02期

9 陈雪雁;;强化金融监管力度 遏制“影子银行”蔓延[J];黑河学刊;2012年05期

10 游春;;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机制辨析[J];海南金融;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崔宇清;;影子银行及其监管问题研究——基于影子银行工具的法律分析[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2 宋国良;高超;宋成;;中国式影子银行兴起的原因及其宏观效应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3 尚玮;;影子银行风险防范与法律规制研究[A];金融法学家(第四辑)[C];2012年

4 徐宝林;陈澍;;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基于2005-2012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5 李真;;“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与法律监管路径[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6 梁涛;;分业监管模式下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的进化博弈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小波;“影子银行”监管:风险与效率如何平衡?[N];经济参考报;2011年

2 安邦咨询研究员 贺军;对“影子银行”要一分为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杨冬 邱晨;影子银行问题:中国式次贷危机?[N];证券时报;2011年

4 谭洪涛 蔡春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影子银行影响金融稳定的内在机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记者 金立新;对“影子银行”监管如何到位?[N];金融时报;2011年

6 马卓 张奎 李丽;谁来监管“影子银行”?[N];国际商报;2012年

7 周波 宋馨;国外如何监管影子银行[N];中国财经报;2012年

8 记者 肖旺;强化对“影子银行”监测与监管[N];金融时报;2012年

9 记者 马翠莲;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和规范[N];上海金融报;2012年

10 记者 王宇 王培伟;“影子银行”魅影几重[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阳;美国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D];吉林大学;2016年

2 谭炯;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3 高绪阳;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规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4 冯建秀;宏观审慎视角的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5 于菁;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6 张宏铭;中国影子银行效应、风险及监管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7 李睿;利率双轨制、影子银行和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15年

8 王s,

本文编号:1721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1721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8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