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银行论文 >

不同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与有效性分析——以价格型和数量型为例

发布时间:2018-04-14 11:29

  本文选题:价格型工具 + 数量型工具 ; 参考:《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摘要】:通过对有关货币政策工具孰优孰劣的争论及现代发展历程回顾总结,构建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结合现有研究成果与中国1995年至2014年季度数据对参数校准修正。研究发现:面对1单位标准差货币政策冲击时,产出与通货膨胀对价格型工具的动态响应程度高于数量型工具,但响应时滞小于后者;分别面对1单位标准差技术、消费和投资冲击时,价格型工具调控下产出与通货膨胀整体能在较短时期内做出调整并趋于稳态水平;相对而言,价格型工具进行宏观调控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低于数量型工具。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社会福利角度出发,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优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应坚持价格型工具为主,数量型工具为辅,适度扩大价格型工具的调控频率与空间。
[Abstract]:Based on the argument about the superiority of monetary policy tools and the review of modern development process, a new Keynesian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is constructed.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quarterly data of China from 1995 to 2014, the calibration of the parameters is corrected.It is found that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output and inflation to price instrum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quantitative instruments, but the response delay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quantitative instruments, and the response delay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latter, and the response time delay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latter, respectively, when facing 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of 1 unit standard deviation,During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shocks, output and inflation as a whole can be adjusted and stabilized in a relatively short period of time under the control of price instruments; relatively speaking,The loss of social welfare caused by price-based tools is lower than that of quantitative tools.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aintaining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and social welfare, the effectiveness of price monetary policy tool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quantitative 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s.The central bank should insist on price-based tools supplemented by quantitative tools and expand the frequency and space of price-based instruments.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分类号】:F123.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盛松成;吴培新;;中国货币政策的二元传导机制——“两中介目标,两调控对象”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2 宋玉华;李泽祥;;麦克勒姆规则有效性在中国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7年05期

3 刘斌;;稳健的最优简单货币政策规则在我国的应用[J];金融研究;2006年04期

4 黄金老;提高利率是一种柔性的市场化调控手段[J];金融研究;2004年10期

5 秦宛顺,靳云汇,卜永祥;从货币政策规则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06期

6 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7 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2001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雍;刘生福;;利率市场化与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转变[J];世界经济研究;2017年02期

2 陈利锋;;失业呆滞、失业持续性与货币政策——一个包含失业呆滞的NK-DSGE模型分析[J];西部论坛;2017年02期

3 张运龙;郭红玉;;零利率真的是陷阱吗?——基于零利率风险和前景的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7年02期

4 宋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渠道的动态变化机制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7年02期

5 吴远远;;中国货币政策操作方式实证研究——基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泰勒规则[J];财政科学;2017年01期

6 陈翼;;我国利率规则研究[J];现代商业;2017年02期

7 崔建军;王利辉;;不同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与有效性分析——以价格型和数量型为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8 韩雍;刘生福;;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货币政策调控模式选择——基于一般均衡方法的理论推演与实证检验[J];当代经济科学;2017年01期

9 张建平;范致镇;曹祯庭;吴清;;货币政策向制造业传导梗阻的机制研究——基于信贷渠道的货币政策产业传导效应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01期

10 卜振兴;侯继磊;;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度评价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6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莫万贵;王立元;;货币供应量和贷款仍是当前合适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J];经济学动态;2008年02期

2 彭兴韵;;加强利率机制在货币调控中的作用[J];经济学动态;2008年02期

3 李春琦;王文龙;;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适应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02期

4 黄安仲;毛中根;;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不能成为否定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依据[J];经济评论;2006年03期

5 方阳娥;张慕濒;;理论有效性与实施有效性:西方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述评[J];经济评论;2006年02期

6 刘明志;;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J];金融研究;2006年01期

7 王建国;;泰勒规则与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01期

8 蒋瑛琨 ,刘艳武 ,赵振全;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金融研究;2005年05期

9 范从来;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J];金融研究;2004年06期

10 刘斌;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选择及在我国的应用[J];经济研究;2003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任晓;央行:强化价格型调控和传导机制[N];中国证券报;2014年

2 安信证券固定收益部 袁志辉;工具倚重创新型 调控突出价格型[N];中国证券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雷阳;央行今年将加大价格型调控力度[N];证券日报;2007年

4 新金融记者 韩启;央行布局价格型调控[N];新金融观察;2013年

5 本报实习生 乔妼东;央行“身法剑”之变: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工具双管齐下[N];证券日报;2013年

6 何慧;货币调控“变脸”价格型工具?[N];上海金融报;2006年

7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潘向东;防经济衰退价格型政策工具是首选[N];中国证券报;2008年

8 中国经济学会理事 宏观经济评论员 刘满平;货币政策更需价格型工具综合配套[N];上海证券报;2011年

9 记者 王宇;周小川:不排除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的使用[N];经济参考报;2011年

10 李若愚;金融调控应更重视价格型工具使用[N];上海证券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毅;中国货币政策数量型工具与价格型工具运用的不一致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491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17491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a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