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银行论文 >

银行资本约束下货币政策传导机理的“扭曲”效应

发布时间:2016-11-16 08:43

  本文关键词:银行资本约束下货币政策传导机理的“扭曲”效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银行资本约束下货币政策传导机理的“扭曲”效应

2012年2月21日 00: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994| 评论数: 0|原作者: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黄宪,熊启跃|来自: 《经济学动态》 |

摘要: 巴塞尔协议的施行,在微观审慎监管层面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信贷行为和资产结构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和调控带来了明显的摩擦效应。本文对资本约束下宏观调控与货币政策传导机理变化之间关系的前沿研 ...


    [摘要]巴塞尔协议的施行,在微观审慎监管层面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信贷行为和资产结构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和调控带来了明显的摩擦效应。本文对资本约束下宏观调控与货币政策传导机理变化之间关系的前沿研究进行了系统的追踪和梳理,结果表明:严格的资本约束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还产生了新的传导机制,使货币政策效应发生“扭曲”。
   
    巴塞尔资本协议推出至今已近25个春秋,事实证明,这部被奉为银行风险管理“圣经”的国际公约,在引起商业银行对风险偏好和信贷行为自我调整的同时,也使宏观调控效果变得更加不确定。随着研究视角和范围的不断拓展,融入资本约束的货币政策研究范式渐渐浮出水面,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理的解释遭遇了挑战。
   
    资本约束问题的研究最初是从微观角度人手的,分析资本约束对银行风险偏好、资产结构等方面的影响。随着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资本约束有可能通过影响银行行为而改变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并“扭曲”货币政策效应,这种“扭曲”效应往往会使货币当局的政策预期与实际效果形成强烈的反差。本次金融危机前后美联储实施的货币政策就是如此,危机前,为抑制经济过热,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然而这些政策最终诱发了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显然是货币当局始料未及的;危机之后,旨在恢复经济扩张性的一系列政策,似乎也没有很好地解决“信贷紧缩”和经济体系的流动性短缺问题,美国经济至今仍未完全摆脱危机的阴影。尽管货币政策“失灵”的背后有着众多的复杂因素以及政策传导机理的必然性,但人们似乎更关注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体系资本约束的作用。这是因为,在当前货币政策频出、监管当局在巴塞尔Ⅲ的要求下普遍加强资本监管力度的背景下,在新的视域里,重新厘清银行资本约束与货币政策传导机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货币当局预防货币政策“扭曲”,进行科学决策的关键。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对资本约束下银行行为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然后,从银行资本约束效应、银行风险效应以及银行代理人问题的放大效应三个角度,凸显资本约束下传统货币政策效应发生改变的新作用机理。
   
   
   
    一、资本约束对银行行为的影响

   
    巴塞尔资本协议最大贡献在于将资本数量与银行资产的风险挂钩,激活银行内部的风险防范机制,提高自身经营的稳健性。协议推出后,个体银行对资本约束的自然反应导致了整个银行体系的行为方式趋于一致。本文将这些行为变化概括为四个方面:风险偏好的自我修正、资产结构的调整、信贷“亲周期”行为的强化以及监管资本套利行为。
   
    (一)风险偏好的自我修正
   
   
众所周知,单纯依靠存款保险制度、发挥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并不能有效地预防银行危机。商业银行与存户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存在着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在利润的驱使下,商业银行容易产生从事高风险活动的动机。为实现银行与存户的激励相容、提高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旨在通过提高银行自有资本来降低其风险偏好的资本充足率要求。然而,在理论界,大家对此的看法却不尽相同。
   
    基于一般代表性银行假设,最初,学者们的研究认为,资本约束会对银行的风险偏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应:一是在险资本效应(capital at riskeffect),二是特许权价值效应(franchise valueeffect)。前者认为,资本约束提高了股东的出资额度,当银行发生违约时,股东的损失会相应上升,因此,银行股东具有更强的动机遏制高风险的投资活动,银行风险偏好会相应下降。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包括Furlong&Keeley (1989),Rochet (1992)等。特许权价值效应则认为,商业银行是以未来价值的最大化为目标,持有高成本的资本会降低银行的特许权价值,为弥补持有资本的价值损失,银行会“变本加厉”地从事高风险投资活动,自身的风险偏好则会相应提高。该观点的支持者包括Koehn&San-tomero (1980), Hellmann, Murdock & Stiglitz(1998)等。
   
    随着理论研究不断发展,更多的学者认为基于一般代表性银行假设的相关理论并不能揭示资本充足率和银行风险偏好间的客观规律。由于各银行在经营效率、所有权结构、资本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这导致了资本充足率与银行风险偏好间的关系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于资本水平不同的银行而言,Calem 8L Rob(1999)认为,资本严重不足的银行往往具有较高的风险偏好,资本充足率略高的银行的风险偏好水平较低,而对于资本充足率远高于法定要求的银行来说,利润会驱使他们增加风险资产投资。在经营效率和所有权结构的异质性方面,Al-tunbas(2007)基于欧洲银行业的研究表明:商业银行资本金数额和风险偏好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合作制银行资本水平和风险偏好呈现负向关系,效率较低银行持有的资本量较低并承担较高风险;Deel-chand 8L Padgett(2009)运用日本合作类银行数据的研究不仅支持了Altunbas的结论,并且提出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会持有较少的资本金并承担较高风险的观点。
   
    (二)信贷行为与资产结构的调整
   
   
商业银行面对资本约束时,可通过扩大分子和缩小分母两种策略提高资本充足率。然而,学者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短期股票融资的成本高昂,资本约束下商业银行的分子策略行为并不明显。提供这一证据的研究包括Ashcraft( 2001)和Flannery& Rangan(2004)等。与前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研究证明,商业银行分母策略,即资产调整行为普遍存在。从学术视角来看,商业银行资产调整行为可大体分为信贷紧缩、小企业贷款歧视以及增持低风险资产。
   
    1.“信贷紧缩”行为。资本约束下银行“信贷紧缩”行为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Bernanke&Lawn(1991)较早从美国银行业数据中发现“信贷紧缩”行为的存在,他们的研究表明,资本约束是造成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在宽松货币政策下出现信贷紧缩的原因。随后,Furlong (1992)、Chiuria,Ferria 8L Majnoni(2002)以及Barajas et al(2005)分别运用美国、15个发展中国家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银行业数据证明了资本充足率约束下银行体系信贷紧缩行为的存在性。
   
    2.小企业贷款歧视。小企业由于在还款能力以及抵御经济波动方面存在劣势,其天生就容易受到金融机构的融资歧视。在资本协议的框架下,小企业贷款往往会被赋予较高的风险权重,商业银行可能采取减少小企业贷款的行为来提高资本充足率。一系列研究验证了这一现象,如Hanrock&Wilcox(1998) ,G. Choi (2000)等。
   
    3.增持低风险资产。与减少高风险权重贷款相伴的是银行低风险资产数量的增加。通过持有低风险资产,商业银行可以在保证一定收益的同时较大幅度地提高资本充足率。部分研究均提供了这方面证据,如H.Montgomery(2005)和Osborne(2009)。
   
    (三)信贷“亲周期”的放大效应
   
   
资本约束会放大银行信贷的“亲周期”效应:经济繁荣时,企业抵押品价值上升,借款人还款能力增强,贷款的风险权重降低,并且借款人违约带来的资本金损失下降,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相应提高,从而能够保证信贷规模的加速扩张;在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资本金损失和风险权重的提高都会加剧资本约束,使信贷规模加速萎缩。Pederzoli&Torricelli(2005)建立了包含经济扩张和衰退两种机制的前瞻性模型并证明资本充足率不仅对资产风险的变化有较强的敏感性,而且放大了银行信贷的“亲周期”性;Repullo&Suarez(2010)将资本缓冲作为内生变量说明了资本约束的“亲周期”效应,由于在巴塞尔Ⅱ的框架下,风险加权资产在经济萧条和扩张阶段存在很大的差异,作者认为,通过施行和经济周期相匹配的置信水平计算在险价值,可以减小贷款的“亲周期”效应。
   
    为减小资本约束下商业银行信贷“亲周期”行为的影响,巴塞尔Ⅲ要求商业银行增加0-2.5%的资本缓冲并建立动态的拨备管理制度,以更好地应对经济下行周期对银行体系资本充足率的冲击。
   
    (四)资本监管套利行为
   
   
巴塞尔协议推出之后,西方金融机构很快开展了一轮围绕该协议的监管套利行为一资本监管套利。资本监管套利的核心思想是利用资本协议对资产风险权重的不同要求,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行为改变资产属性,从而实现同一资产的低资本占用。资本监管套利不仅仅有助于银行提升资本充足率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向投资者传递稳健经营的信号显著地降低了融资成本。Dubecq,Mojon&Ragot(2009)认为资本监管套利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2000 - 2007年间金融危机发生前美国商业银行融资溢价水平较低的原因。
   
    资本监管套利行为显著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也成为诱发次贷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金融危机中,商业银行通过“影子银行”市场将市场流动性转化为银行流动性,并且不断将复杂的、不透明化的结构性投资工具移到表外,这些行为使银行实际持有的资本已经远远不能覆盖其资产的潜在风险,这也直接导致了房地产价格下跌之后次贷违约风险在银行体系的迅速传播。金融危机之后,为了抑制资本监管套利行为,巴塞尔协议Ⅲ提高了交易账户、表外业务以及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并且除资本充足率要求之外,还增加了商业银行资本与表内、外资产之和的比值达到3%以上的规定。
   
   
   
    二、资本约束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扭曲”

   
    资本约束下各商业银行会对监管环境的变化做出个体行为的最优反应,这些趋同行为所产生的效应会使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发生显著变化,最终会传导至实体经济并“扭曲”货币政策效果。近年来,各国货币当局利用传统政策工具调控金融和经济的效果越来越不理想,特别是在美国次贷危机期间,货币政策在紧缩和扩张阶段体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效果,即在货币扩张阶段政策效果减弱,而在货币紧缩阶段政策效果加强。理论研究表明,资本约束的存在会通过影响银行信贷行为使货币政策产生非对性的效果,那么,这其中的作用机理究竟是怎样的?银行资本约束效应、银行风险效应和银行代理人问题放大效应的分析或假说也许有助于解释货币政策效应的“扭曲”。
   
    (一)银行资本约束效应
   
   
Bernanke&Blinder (1988)在CC - LM模型中阐述了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提高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使得银行的可贷资金增加,拉动了信贷,刺激企业和个人投资,从而促进产出的增长。银行资本约束效应是将资本约束嵌入到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当中,研究在资本约束下传统信贷渠道的作用效果。Blum&Hellwig(1995)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研究框架下,假设投资需求是价格水平、利率、企业利润以及银行信贷供给的函数,资本约束会通过影响信贷供给进而改变投资需求,对于资本不足的银行体系,均衡产出和价格对总需求冲击的敏感性会更强。在Blum&Hell-wig的研究中,资本约束效应是直接作用于贷款供给进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与他们的研究略有不同的是Tanaka(2002)在IS- LM模型的基础上,将贷款利率引入到商品市场均衡之中,资本约束的强化会使贷款供给对债券利率变化的敏感度降低,这会导致IS曲线的形状变得更加陡峭,并且使IS曲线在紧缩货币政策冲击下更大幅度地向左移动,从而对均衡产出的下降具有放大效应。Cecchetti& 11 (2007)在Blum- Hellwig的模型中加入了中央银行政策效用函数并考虑了金融市场的存在,他们认为,资本约束下的银行体系会限制信贷和投资的扩张,货币当局制定政策时应考虑资本约束对IS曲线形状和波动的影响。在实证研究方面,Kishan& Opiela(2006)基于美国银行业数据的研究表明,在银行体系资本金不足时,扩张性货币政策很难实现增加信贷的目标,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信贷供给的冲击较大。Ghosh(2008)则基于印度1996-2004年间银行业数据证明了资本约束的存在会使货币政策产生非对称性效果。
   
    基于资本约束效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资本不足的银行体系会弱化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强化紧缩性货币政策效果。联想到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联储大张旗鼓的刺激性政策收效甚微,其原因之一是美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在这次金融“浩劫”中资本金水平严重缩水,因此在扩张性货币政策周期中,资本的匮乏使其无法顺利地投放信贷,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被减弱。
   
    需要指出的是,银行资本的约束效应主要是从静态IS-LM模型的研究范式出发,通过对比银行体系在资本金充足和不足情况下的信贷投放功能来凸显货币政策的“扭曲”效果。在该研究范式下,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是外生给定的,货币政策和银行资本之间未被建立动态的传导关系,从而并不能清晰地反映资本渠道的内在机理。
   
    (二)银行风险效应
   
   
货币政策和银行资本间动态联系的建立始于银行风险效应的研究。众所周知,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功能之一,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则是其中最为主要的两类风险。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放大这两类风险,加剧资本约束,从而使信贷和产出加速下降。
   
    1.利率风险效应。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波动对银行资产、负债的市场价值产生的负面影响。商业银行存在利率风险的主要原因是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货币政策冲击会改变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当政策利率导致市场利率变动时,资产与负债不对称的敏感性和期限结构将导致银行净利差收入负向变动,或资本净值市场价值的下降,进而影响银行信贷决策和货币政策效果。Chami&Cosimano(2001)假设信贷市场是寡头市场,银行通过权衡贷款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来决定贷款数量和利率,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使存款利率上升,由于贷款利率存在粘性,存款利率的提高会使银行的净利差收入下降,这会带来总利润的下降。存贷利率的不对称变化导致的资本金减少造成了下一期银行在资本充足率下降的情况下采取信贷紧缩行为。Chami&Co-slmano把这一动态过程称为“银行资本加速器”。Van den Heuvel(2002a)认为,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使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同时上升,但短期利率上升幅度大于长期利率,由于银行资产的期限较长,负债的期限较短,在此情况下银行净息差收入下降,资本总量减少。在短期内不易进行外部融资的约束下,银行内源资本额下降,资本约束的压力会相应提高,使贷款的供给减少,放大紧缩性政策的效果。在实证研究方面,Gambacorta&Mistrulll(2004)在对意大利银行业进行研究时发现,资本充足率较高的银行可以有效规避货币政策对信贷的冲击,“货币政策资本渠道”效应在小银行中体现得更加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小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现象更为严重。
   
    2.信用风险效应。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银行贷款的可能性。紧缩性货币政策下,信用风险会通过两条作用渠道影响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首先,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提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对银行资本金产生冲击,减少资本充足率的分子;另一方面,在内部评级法的要求下,商业银行会自行研发模型计算贷款的风险指标,如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风险暴露等,进而得到贷款的风险权重。而决定这些贷款风险指标的许多因素如授信企业的市场价值、盈利情况等,往往会受到经济周期和宏观政策走向的影响,在这样的机制下,同一笔贷款在经济下行周期或紧缩性政策阶段,会被赋予更高的风险权重,这会增加资本充足率的分母。在两种效应的联合作用下,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减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抑制银行的信贷投放,使产出加速下降。Nier&2icchino(2006)在Chami-Cosimano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违约概率和贷款风险权重两个变量。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使贷款的违约概率提高,银行的资本金水平下降,同时,贷款的风险权重较一般市场情况有所提高,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加剧了银行的资本金压力,使投资水平下降,对紧缩政策产生放大效应。Zhang Longmei(2009)使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刻画了货币政策的“金融加速器”和“资本加速器”效应。货币紧缩时,信用风险的上升会带来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使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抑制银行下一期的贷款供给,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会减少企业净值、抑制贷款需求,两种效应的联合作用将使得紧缩性货币政策被明显放大。
   
    另外,一些学者发现,信用风险效应与银行初始资本数额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资本越充足,信用风险效应对信贷的影响就越小。Brunnermeier&Pedersen (2007)的研究表明,如果初始资本较低,那么银行提供流动性的能力就容易受到信贷损失的影响,相反,如果初始资本较为充足,则信贷损失不会影响银行的信贷供给。Nier&2icchino(2008)通过对32个国家600余家银行的研究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阶段,对于资本相对不足的银行而言,信用风险造成银行信贷减少的效果更为明显。
   
    然而,上述研究都是基于如下假设:银行资本是抵御信用风险的全部资金来源。事实上,商业银行会将风险带来的损失分为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两部分,对于预期损失银行会使用贷款损失拨备进行覆盖,而对非预期损失则采用资本进行抵补。所以,在这样的机制下,紧缩性货币政策信用风险是否能够带来资本金水平的下降,还要考虑银行的贷款损失拨备是否充足。Cavallo&Majnoni( 2001)提出,贷款损失拨备的计提不足是银行在紧缩性货币周期出现资本充足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效应都是从学术研究视角出发,,从风险的角度阐释了货币政策与银行资本间的动态传导关系。然而,在现实当中,银行面临的风险林林总总,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效应也相应变得更为复杂。此次金融危机前,商业银行出于资本监管套利目的持有了大量金融衍生品,特别是高度复合的资产证券化产品。随着2008年美联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出台,房地产价格下降使次级贷款的违约率提高,商业银行此时不仅要承受次级贷款的信用风险,更要应对次贷衍生品所带来的其他风险,这些风险最终会对银行资本金产生冲击,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紧缩和经济的衰退。
   
    (三)银行代理人问题的放大效应
   
   
资本约束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另一类“扭曲”效应来源于银行代理人问题的放大。MM定理认为:在完美市场环境下,企业市场价值与融资结构无关。但现实中的市场并不完美,信息不对称现象广泛存在。借款人和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会使银行根据借款人抵押品价值对其收取“柠檬溢价”,外部投资人和银行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两者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银行代理人的特殊身份会驱使外部投资人索取一个和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负相关的溢价,因为外部投资者认为资本充足率越高,银行投资中的自有资金额度越高,产生道德风险的可能就越小。两类信息不对称问题都会放大紧缩性货币政策效果,前者通过影响抵押品价值产生“金融加速器”作用,而后者会通过影响资本充足率放大银行的“代理人”问题。Markovic(2006)用模型演绎了上述第二类传导机制,当紧缩性货币政策出台后,银行利润和资本金下降,此时会出现三种效应:(1)银行对资本金的需求提高,会采取增发股票的行为,这对市场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坏信号(Myers&Majluf,1984),他们会要求更高的资本回报率;(2)银行在外源融资的过程中,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会产生调整成本,他们需要更高的资本回报率弥补调整成本;(3)投资者将从资本金下降这一信号中做出银行违约概率提高的判断,他们会要求更高的股息或更低的股票价格作为额外的风险溢价。以上三种效应都会迫使银行提高贷款利率,从而抑制企业的贷款需求,最终造成投资和产出下降。Bolton&Freixas (2006)认为,银行进行外源融资时会承担一个内生化的融资成本,该成本在资本约束的作用下会使市场出现多层均衡状态。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使经济从低融资成本、高资本金存量、高信贷量的一般均衡状态转移到高融资成本、低资本存量、低信贷量的均衡状态。在这一转换过程中,融资成本的提高抑制了银行进行外源融资的能力,相应地降低了银行的放贷能力,从而使得货币政策的效果被放大。Aguiar 8L Dru-mond (2007)引入流动性溢价的概念,分析了在资本约束下,存户和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对货币政策的放大效应。紧缩性货币政策出台后,银行的利润和资本充足率水平下降,需要进行外部融资。而居民户作为银行存款和外源融资的提供者,相对于违约风险提高的银行股票而言,对流动性较强、风险较低的储蓄更为偏好。因此,银行为缓解资本金的压力,必须以更高的资本回报率来吸引外部投资,这使得银行的“流动性溢价”提高,导致贷款企业的外部融资溢价升高,从而降低了企业贷款需求,使总产出下降。Meh&Moran(2010)从一般债权人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角度出发,建立了一般均衡模型,他们认为,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使银行贷款的利润下降,外部投资人认为银行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提高,会要求银行提高授信额度中自有资金的比率,在短期内不能够进行外源融资的情况下,银行只能减少贷款的供给,从而放大紧缩性货币政策效果。
   
    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前,美国银行业通过资本监管套利粉饰了自身资本实力,投资者普遍认为商业银行经营稳健,这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促使其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张、风险加速积累。金融危机发生后,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各商业银行遭遇了巨额损失,资本充足率普遍下降,市场投资者认为商业银行稳健性下降,纷纷减持银行股票并抛售银行发行的相关证券,这些行为抑制了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和融资扩股、发行债券补充资本金的能力,加剧经济体的信贷紧缩现象,使宏观经济状况不断恶化。
   
   
   
    三、评价及研究展望

   
    近10多年来,有关资本约束的研究具有以下三方面发展趋势:研究的焦点从微观层面对银行行为的分析逐渐转向宏观层面对货币政策效果的探讨;研究方法相应地由基于银行主体利润最大化的信贷市场局部均衡转向基于多个市场的一般均衡范式,而且对这类现象的研究更加注重货币政策与银行资本间的动态传导关系;实证研究更加注重银行间的异质性,从关注总量效应逐渐转向对比不同性质银行在资本约束下行为的差异性,以及这些差异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对银行监管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这将有力推动理论界对资本约束问题的深入探讨。目前,货币政策银行资本渠道的研究仅限于资本约束下银行信贷紧缩行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未考虑商业银行其他行为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比如,当银行增加无风险资产持有量,债券市场的价格和利率期限结构会受到影响,这种效应会传递到股票和其他市场,对市场价格产生冲击;贷款流向的调整同样会对宏观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对小企业的贷款歧视会抑制小企业的发展,区域性的贷款歧视会扩大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恶化经济失衡的状况,这些都是亟待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议题。
   
    巴塞尔Ⅲ的提出将使银行体系面临更严格的资本要求,在目前货币政策“回稳”的背景下,前期“天量”信贷投放,给商业银行资本金带来较大压力,同时也使商业银行累积了大量信用风险;近期,各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的再融资计划,会驱使潜在投资者要求提高银行股的回报率;不对称加息以及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将压缩商业银行的息差收入。这些客观事实使得中央银行必须考虑货币紧缩政策的力度,并对资本约束下货币政策“扭曲”效应的后果保持必要的警惕。
   
           本文网址:


  本文关键词:银行资本约束下货币政策传导机理的“扭曲”效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68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1768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f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