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银行论文 >

核心期刊投稿影子银行视角下央行货币政策工具非对称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8 22:40

  本文关键词:影子银行视角下央行货币政策工具非对称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核心期刊投稿影子银行视角下央行货币政策工具非对称效应研究 来源:90期刊网 / 位置:银行 / 03-02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影子银行也给中国的金融体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本文是一篇核心期刊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影子银行视角下央行货币政策工具非对称效应研究本文来自90期刊网

  〔摘要〕基于2004―2014年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变化,本文采用非线性MS-VAR模型将影子银行规模的变化状况分为“平稳增长”和“高速增长”两个区制,分析两个区制下影子银行的变化特征。选取货币供应量、影子银行规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和基准利率的相关数据,考察影子银行在不同发展阶段下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在影子银行发展的不同状态下,货币政策工具在调节货币供应量时存在着非对称效应;在影子银行高速增长的状态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政策的有效性均低于平稳增长状态下的有效性,并且,公开市场操作在影子银行高速增长状态下失效。 本文来自90期刊网

  〔关键词〕影子银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非对称效应

内容来自90期刊网

  一、问题的提出

copyright 90qikan.com

  随着影子银行的发展,中国金融结构和金融体系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而这种变化无疑给主要依靠商业银行体系进行传导的货币政策带来了挑战。这种挑战不仅体现在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壮大导致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变窄,还体现在影子银行本身所具有的信用创造功能对货币供应量指标及货币政策工具效果的干扰上。虽然,货币政策工具不直接作用于影子银行,但是,由于影子银行体系具有信用创造功能,并与商业银行体系之间有着很高的关联性,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面对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时存在监管套利空间,不同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向及力度更加难以判断,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难度加大。并且,在影子银行发展的不同时期,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作用也存在差异,表现出非对称效应,而央行能否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合理调节,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研究影子银行发展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及其非对称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copyright 90qikan.com

  在中国,虽然目前还没有形成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影子信用中介体系,但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业务、银信合作、委托贷款、信托贷款、P2P网贷以及民间融资等已经具有影子银行流动性、期限和信用转换的部分功能,构成了中国的类影子银行。银监会年报显示,截至2014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存续理财产品54 107只,理财产品余额1503万亿元,与2013年末相比增长4716%。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快速发展,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例从2004年的988%上升到2014年的1761%。相反,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例则由2004年的7920%下降到2014年的5940%。 本文来自90期刊网

  理论上,影子银行从事表外信用中介业务一般不受监管,因而货币政策工具无法直接作用于影子银行。但是,随着影子银行体系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对主要通过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工具产生冲击,加大政策工具操作的难度。而央行能否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合理调节,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copyright 90qikan.com

  关于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国外学者主要是从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出发进行研究。Gorton和Metrick[1]以机构为视角,通过研究回购协议的运行方式及市场批发性融资的特点,高度抽象出影子银行体系独特的信用创造机制。Pozsar等[2]的研究认为,影子银行体系将传统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细分成由众多专业化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证券化工具共同参与的复杂信用中介链条,一般可以划分成七个步骤,即贷款的发放、贷款的仓储、资产抵押债券的发行、资产抵押债券仓储、资产抵押债券债务违约担保凭证的发行、资产抵押债券中介服务及批发性融资,影子银行通过这些紧密而复杂的业务运作,形成了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中介网络,发挥类似传统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功能。国内学者李波和伍戈[3]分析指出,由于影子银行的权益比例不受控制,其信用创造乘数可能非常大,即具有非常强的信用创造能力,但影子银行创造的是不包括在现行货币统计量指标中的广义货币,对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产生了冲击。周丽萍[4]从金融产品的视角剖析了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理,认为影子银行体系是以信用工具替代商业银行存单,通过回购协议让这些信用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货币属性来创造信用,而决定货币创造乘数的是回购协议中的预留扣减率。班允浩[5]主张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一方面是影子银行本身所形成的新型信用供给机制,另一方面是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信用供给的扩张作用。尹泉[6]通过建立VAR模型实证研究认为影子银行通过扩张货币供应量和实际市场流动性,产生强烈的物价效应,并对货币供应量M2具有长期的影响。 内容来自90期刊网

  国外有关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研究源于对1929―1933年大萧条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质疑,在此之前,不同方向的货币政策冲击效应被普遍认为是对称的,但是,大萧条时期异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复苏几乎没有产生什么积极影响,于是,学者们开始研究不同类型货币政策效果的差异性,即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Cover[7]使用美国1951―1987年的季度数据,对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相同幅度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抑制作用大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María-Dolores[8]运用马尔可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MS-VAR模型)对不同经济周期下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特征进行了研究,表明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政策的效果更为显著。 copyright 90qikan.com

  随着中国货币政策的不断完善和独立性的提高,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中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刘金全[9]发现不同方向的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波动性的影响具有显著非对称效应,紧缩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抑制作用效果明显。赵进文和闵捷[10]使用STR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货币政策效果在1993年第1季度到2004年第2季度这段时期内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王立勇等[11]利用开放条件下的VAR模型进行非线性检验后发现中国货币政策存在非对称特征,然后采用LSTVAR模型分别研究了利率冲击和信贷冲击的价格效应与产出效应的差异性。   现有关于影子银行信用创造的文献对影子银行发展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非对称效应的研究较少。已有关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研究主要针对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和物价影响的非对称性,然而,王晓枫和王秉阳[12]认为货币政策工具在调节货币供应量方面也具有非对称性。为此,本文在对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功能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包括货币供应量、影子银行规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和基准利率五个变量的非线性的MS-VAR模型,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影子银行发展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非对称特征。 内容来自90期刊网

  二、基础模型及样本数据 copyright 90qikan.com

上一篇:经济论文发表期刊投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法律防控研究

下一篇:正规论文发表体制改革是农村信合发展的必由之路

银行论文发表流程-90期刊网

90期刊网发表流程


90期刊网致力于为需要刊登银行论文的人士提供相关服务,与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杂志社合作。网站拥有丰富的媒体资源、提供迅速快捷的论文发表、写作指导等服务。
90期刊网,中国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网,中国期刊网。杂志社直接对接合作,上百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合作开展期刊、杂志征稿。90期刊网期刊网,权威的职称论文、期刊、论文发表网。职称论文发表、期刊发表论文、杂志发表论文、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写作指导、银行论文发表正规机构。是您,论文发表、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投稿、杂志投稿、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收藏和推荐的期刊杂志全部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多家期刊数据库上可以查到的正规省级以上刊物,具有CN和ISSN双刊号,发表程序正规,信息安全,有效保障作者的合法版权。作者来稿会在五个工作日之内给您回复,有效期十五天,五个工作日内未收到回复,论文可另投他处。
如果您有待发表的论文成品,可直接向本网站投递,详细投递方式、要求等请参考网站首页的“投稿须知”栏目;如果您没有银行论文发表的稿件,请提供写作提纲或要求,本网站给予指导,内容原创,保证通过,详情请参考“写作流程”栏目。
凡是确定与本站合作的作者,须向本站提供50%定金(30000字符以上毕业论文),本网站提供相关收据证明。若论文未被杂志录用,本站退还全部定金,若客户不想发表了,此定金不退还。
90期刊网系学术网站,对所投稿件无稿酬支付,谢绝非学术类稿件的投递。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本文关键词:影子银行视角下央行货币政策工具非对称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15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1815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5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