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行为调整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doc 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本文关键词:商业银行行为调整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网友管理资源吧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商业银行行为调整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商业银行行为调整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摘要:文章以今年来商业银行行为调整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为例,指出当前信贷传导途径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于存在三个“非同步性”: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变革与银行业改革的非同步性;银行业机制改革与经营模式转变的非同步性;外部环境变化对提高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灵活性的现实要求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所依赖的环境建设非同步性。关键词:商业银行;行为;货币政策传导;非同步性一、商业银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几种行为方式1资产运用和配置结构。一是超储率水平。超储率是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之一。当商业银行持有较多的超额准备金时,其货币派生能力(信用创造能力)就相应减小;反之,就较大。二是信贷资产规模及配置结构。在一定资产规模下,信贷资产占比越高,信用创造能力越大。商业银行通过调整信贷资金规模、结构,改变非金融部门融资便利和融资机会,进而影响其投资、消费决策。2贷款利率定价。中央银行基础利率的变动能否影响市场利率相应的变化,还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行为调整。非金融部门根据商业银行利率调整对自己成本收益率的影响重新调整其融资策略以及经营、消费行为,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传导。3信贷管理方式。如信贷权限划分、内部资金价格管理方式、考核方式等,都会影响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调整的灵敏性。4商业银行预期。当商业银行预期中央银行将采取某种货币政策时,会先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一些调整(当然可能与货币政策调整目标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从而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产生影响。综上,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实际中,商业银行行为调整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取向并不总是一致,“西方学者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往往在货币政策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采取其他手段规避政策变化对其资产负债状况造成的影响”王春月:《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商业银行行为评述》,《商业时代》2006-1.这一方面造成货币政策执行不到位或出现偏差,另一方面增加货币政策外部时滞,一定程度影响货币政策最终效果。这种“冲突”和“博弈”,主要是由于两者目标差异产生的行为差异所致。众所周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有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制定货币政策或出台调控措施具有“逆周期”性特征。而商业银行作为微观经济主体,更注重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在既定的可获得资源和市场机会的综合制约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其行为具有“顺周期”性特征,表现为在经济增长较快,企业景气的环境下,放贷意愿较强,而在不景气情况下,会出现“惜贷”、“惧贷”。总体而言,货币政策取向与商业银行行为之间这种宏观利益和微观利益的“冲突”和“博弈”,有其必然性,我们所要关注的是这种“博弈”是否在合理、可控的范围。二、商业银行行为变化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以2006年为例1与2004、2005年相比,2006年商业银行的基本面发生了明显变化,而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商业银行对其经营行为作出调整。总体看,2006年商业银行基本面有以下四方面突出变化:(1)资本充足率普遍提高。2006年初全国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53个,比2005年初增加45家。其中建行、中行经过注资和改制后,资本充足率在10%以上。2004年2月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到2007年底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资本充足率要求成为制约银行规模扩张的重要因素,达标之后这种制约明显减弱。(2)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继建行之后,中行也成功上市。上市的完成将在一定程度削弱资本充足率的制约,同时也面临更大的利润压力。(3)信贷管理模式选择上,经济资本取代传统的规模管理和比例管理成为主导。2004年建行率先实行经济资本管理,到2006年已有多家商业银行采取此种模式。一方面通过核定经济资本指标,约束资产增长规模,另一方面,通过差异化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引导信贷资产在区域、产品结构、客户结构调整。(4)银行体系内流动性充裕。2005年下半年以来,商业银行资金面持续宽裕,货币市场利率在不断走低;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率上升,至2005年末达到4.17%,比2005年6月末提高0.45百分点,即银行半年内增加可随时动用的资金1292亿元数据引自夏斌:《货币政策的下一步》,《中国企业家》2006-8.2006年以来,在存款大幅多增情况下,银行业流动性过剩问题进一步突出,由此带来的资金配置压力不断加大。在上述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和理念明显转变。而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资产运用渠道仍相对狭窄,主要依赖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并未改变。根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05年年报显示,总净利息收入占其营业收入的比例为80.8%数据引自国研专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05年年报评析及展望》。由此使得商业银行的行为调整表现出以下特征:(1)放贷意愿和放贷能力明显增强。这可以从年初商业银行适度扩大基层行信贷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调整内部资金价格、下调部分贷款品种利率等得到反映;(2)业务发展更注重信贷投向优化和存量结构的调整,以约束风险资产的增长,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3)支持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适当加大对战略性和关键性业务,特别是中间业务的考评。2商业银行基本面的变化及其行为调整,使货币政策作用的环境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商业银行各方面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得到加强,进而对货币政策反应的灵敏度提高;同时这种日趋完善的良好机制也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行为的规范和理性,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有效传导。以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和考核体系变化为例。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到2001年,当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扩张性的或者说是宽松的。但在商业银行责任追究较严而正向激励缺乏情况下,商业银行更关心的是贷款的风险,具有明显的“惜贷”倾向,因而对央行旨在扩大内需的货币政策反应是不灵敏的,信贷传导渠道也是不畅的。2003年,商业银行对考核办法进行了修改,既关注不良率,也关注盈利情况,员工的分配与绩效挂钩。为实现盈利和降低不良资产比率双重目标,普遍采取以资产带动负债、以负债做大资产的经营模式,并且在信贷投向上表现为“喜大(大项目)好长(中长期)”倾向。这导致2003年信贷规模急速扩张,期限错配问题突出,金融潜在风险加大。这显然与央行当时采取有保有压原则,抑制某些行业和领域投资需求过热、控制贷款过快增长以及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货币政策目标相左。而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和考核体系有了根本性转变,普遍引入经济资本管理模式。其核心内容是:通过经济资本增量分配约束基层行资产规模的增长;通过对每类业务(资产)确定不同的“经济资本系数”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和资产结构调整;通过建立以经济利润为核心,账面利润为辅助的利润考核体系,引导各行实现真正的价值创造和真实的利润积累。总体上,商业银行这种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机制,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和集约化经营思路。在这个过程中,经济资本的配置受资本金总额和资本充足率要求的约束,经济资本系数确定参考巴塞尔资本协议和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规定的风险权重,并结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本
12>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系统无法检测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议您在线安装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线安装
本文关键词:商业银行行为调整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54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215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