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银行论文 >

基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存款保险费率定价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3 08:22
【摘要】:我国存款保险实行差别费率与基准费率相结合的制度。学术界对存款保险费率定价研究主要以防范道德风险为出发点,聚焦于风险差别费率。传统的风险差别费率定价模型是期权定价模型和期望损失模型,两者均是对商业银行自身倒闭风险进行定价。本文认为,存款保险的目的是防范系统性风险。存款保险费率定价机制作为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部分,也应将目标聚焦于防范系统性风险。基于此,本文选择以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宏观审慎监管视角,对存款保险差别费率定价机制展开研究。本文通过分析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目标与特征,讨论存款保险费率定价机制的要点与形成过程。本文还进一步原创性地构建了一个基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存款保险费率定价模型,该模型以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作为衡量商业银行风险的依据。并且我们以中国16家上市银行数据对模型做了保费测算。结论证实模型的定价体系更全面,能更好地维护金融稳定。
[Abstract]:Deposit insurance in China implements the system of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ial rate and base rate.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deposit insurance rate pricing mainly focuses on the risk differential rate based on the prevention of moral hazard. The traditional pricing model of risk differential rate is option pricing model and expectation loss model, both of which are used to price the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own failure. The purpose of deposit insurance is to guard against systemic risk.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the pricing mechanism of deposit insurance rate should also focus on the prevention of systemic risk.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chooses to study the pricing mechanism of differential rate of deposit insur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of deposit insurance fund management. By analyzing the objectiv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cro-prudential supervis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points and formation process of deposit insurance rate pricing mechanism. Furthermor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pricing model of deposit insurance rate based on macro-prudential regulatory framework. The model takes the contribution of commercial banks' systemic risk as the basis to measure the risks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we use the data of 16 listed banks in China to calculate the premium of the model. The conclusion proves that the pricing system of the model is more comprehensive and can better maintain financial stabilit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
【分类号】:F83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亭亭;;宏观审慎监管:原理、工具及应用难点[J];中国金融;2010年12期

2 朱小川;;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发展及在我国的适用[J];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05期

3 朱小川;;在金融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澳大利亚金融审慎监管启示[J];西南金融;2010年05期

4 郭田勇;;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0年24期

5 封光裕;;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平衡[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年01期

6 项莉;;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动态平衡研究[J];华北金融;2010年06期

7 李健全;;系统性风险新认识与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探索[J];金融与经济;2010年07期

8 雷邵红;;宏观审慎监管文献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0年17期

9 黄韩星;;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J];海南金融;2010年09期

10 彭刚;苗永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的国际借鉴与中国的选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曾少军;杨丽;;我国金融业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经验与发展建议[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年

2 李爱君;;现代金融本质特征与金融宏观审慎监管[A];金融法学家(第三辑)[C];2011年

3 王刚;姚博元;;宏观审慎监管治理机制研究——基于美国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实践的分析[A];金融法学家(第四辑)[C];2012年

4 王波;刘水林;;金融监管的“一机两翼”论——一个整体主义视角[A];金融法学家(第二辑)[C];2010年

5 邓张伟;;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监管法律问题[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田辉;我国金融保险业宏观审慎监管现状[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2 记者 曹金玲;把脉“亚洲式平衡”:金融创新与审慎监管之“度”[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3 宋科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宏观审慎监管三共识[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4 朱伟一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审慎监管”的多维解释[N];上海证券报;2014年

5 记者 韩雪萌;寻找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动态平衡[N];金融时报;2010年

6 李刚;宏观审慎监管助推金融整体稳健发展[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0年

7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李朝锋 夏雨;巴克莱丑闻与宏观审慎监管[N];法制日报;2012年

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 田辉;保险业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安排框架[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陈莹莹;王兆星:提高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有效性[N];中国证券报;2012年

10 记者 周萃;金融稳定与宏观审慎监管 高层政策论坛在京举行[N];金融时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先良;中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2 任培政;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及宏观审慎监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赵远;中国证券业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4 方意;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5 王晨姝;我国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6 麦强盛;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王作文;宏观审慎监管理论与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8 刘泽云;巴塞尔协议Ⅲ、宏观审慎监管与政府财政角色安排[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9 李青川;巴塞尔协议Ⅲ与中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10 聂召;风险预警、信贷危机与宏观审慎管理策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钦波;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刘宁一;中国上市银行产品创新能力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影响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3 王春慧;中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4 张鑫;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机构设置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宋琳;中日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效果对比[D];山东大学;2016年

6 耿夏夏;《巴塞尔协议Ⅲ》视角下我国金融业宏观审慎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7 薛枫;宏观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影响分析[D];湖南大学;2016年

8 王颀颖;基于现金总负债比率的系统性风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6年

9 陈亮;后危机时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李宇;我国银行业审慎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509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23509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4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