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银行论文 >

利率走廊与准备金制度的互动效应及中国选择

发布时间:2019-06-22 18:07
【摘要】:作为利率调控的主要制度,利率走廊和准备金制度之间并不是完全竞争的关系,它们之间实际存在不可忽视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准备金制度对利率走廊运作模型与实施效果有影响;另一方面,利率走廊对准备金制度的功能深化与形式变化也有影响。为此,在利率走廊机制的影响下,要想充分发挥准备金制度对市场利率的间接调控功能,就可能需要推动准备金制度由法定准备金制度向自愿准备金制度转型。基于这点考虑,在中国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过程中构建利率走廊机制,除了要理顺利率结构体系,明确同业拆借利率的调控目标功能;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商业银行的风险中性特征;特别关键的一点是要推动准备金制度转型,为商业银行提供接近对称的机会成本,以简化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储备决策管理。
[Abstract]:As the main system of interest rat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est rate corridor and reserve system is not completely competitive, and there i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on the one hand, reserve system has an impact on the operation model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interest rate corridor; on the other hand, interest rate corridor also has an impact on the function deepening and form change of reserve system. Therefo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terest rate corridor mechanism,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indirect regulation and control function of reserve system to market interest rate, it may be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erve system from legal reserve system to voluntary reserve system. Based on this consider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est rate corridor mechanism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framework from quantitative to price should not only straighten out the interest rate structure system, clarify th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target function of interbank lending rate, per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market system, cultivate the risk-neutr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mercial banks, but als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market system and cultivate the risk-neutr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mercial banks. The key point i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erve system and provide commercial banks with nearly symmetrical opportunity costs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reserve decision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central banks.
【作者单位】: 福建社会科学院;泉州师范学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利率市场化后的央行基准利率问题研究”(14BGL028)的资助
【分类号】:F82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刁节文;王铖;;加拿大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的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海南金融;2008年07期

2 林琛;;利率走廊调控初探[J];消费导刊;2008年21期

3 杨伟;;中国式“利率走廊”机制的前景及影响[J];银行家;2014年08期

4 贾德奎,胡海鸥;“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的机制与启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5 胡海鸥,贾德奎;“利率走廊”调控的运行机制及其在我国的实践意义[J];上海金融;2004年02期

6 贾德奎,胡海鸥;利率走廊:我国利率调控模式的未来选择[J];财经研究;2004年09期

7 贾德奎;;基于自愿准备金制度的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4期

8 刁节文;;“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7期

9 刘义圣;赵东喜;;利率走廊理论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2年07期

10 贾德奎,胡海鸥;“利率走廊”:货币市场利率调控的新范式[J];经济评论;2004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澳新银行中国经济学家 周浩;中国式利率走廊的未来[N];上海证券报;2014年

2 中行上海市分行培训中心 邵伟;“利率走廊”成货币调控“新常态”[N];上海金融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任晓;“利率走廊”通向流动性精准调控[N];中国证券报;2014年

4 ;利率走廊拓宽 债市分化加速[N];中国证券报;2003年

5 记者 严婷;欧洲央行是否会维持“加息模式”?[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6 本报见习记者 乔妼东;新三板公司获准发私募债 助力“利率走廊”[N];证券日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唐福勇;节日期间流动性应无大碍[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8 韩哲;央行的中国式改革[N];北京商报;2014年

9 徐绍峰;为什么又是“定向降准”[N];金融时报;2014年

10 利可资产 潘玮杰;SLF试点隐现央行新思路[N];中国证券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晓璇;利率走廊宽度对短期市场利率波动性影响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2 任启诺;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利率管理模式研究[D];安徽大学;2017年

3 孙婧;利率走廊的调控机制、国际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D];外交学院;2017年

4 薛志超;我国推进利率走廊机制的风险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5 刘晓燕;利率走廊对短期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6 张悦;我国实行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的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7年

7 林琛;利率走廊与利率平滑及我国利率调控目标模式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陈燕;新金融环境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048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25048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8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