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转型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基于银行贷款渠道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图文】: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年第3期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而出现改变。首先,从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上看,商业银行对传统存款的依赖程度正在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与同业资金来源(图1)。银行越来越多的利用非存款渠道扩充负债来源,银行的资金约束也就相应的弱化。其次,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正在下降,企业融资渠道由原来单一的信贷融资渠道演化成多渠道融资模式,信托贷款和发行债券等融资方式所占比例逐步提高(图2)。这些改变势必会对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产生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实现“表内业务的表外化”转型过程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同业业务。目前,商业银行已经发展出包括同业代付、票据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等模式在内的多重同业业务模式。各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的规模急剧增加(图3)。同业业务的发展使商业银行的一部分信用脱离了传统的信贷渠道,进而脱离了监管的视线通过表外的途径进入了实体经济。传统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等货币政策的效果会被削弱。而随着同业借贷交易量的增加(图4),能够影响同业拆借利率的公开市场操作可能会成为更为有效的货币政策。因此,研究商业银行转型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能够帮助货币当局选用更为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二、文献综述自Bernanke&Blinder(1989、1992)以及Bernanke&Gertler(1995)逐步提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银行贷款渠道(BankLendingChannel)以来,许多学者对于银行贷款渠道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2-4]。Kashyap,Stein&Wilcox(1992)提出银行贷款渠道要发挥作用需要的两个前提条件[5]。Woodford(2010)进一步提出银行贷款渠道是否有效的四个条件(前文已述)[1]。当前,银行贷款渠道发挥作用的理论机制是?
高(图2)。这些改变势必会对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产生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实现“表内业务的表外化”转型过程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同业业务。目前,商业银行已经发展出包括同业代付、票据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等模式在内的多重同业业务模式。各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的规模急剧增加(图3)。同业业务的发展使商业银行的一部分信用脱离了传统的信贷渠道,进而脱离了监管的视线通过表外的途径进入了实体经济。传统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等货币政策的效果会被削弱。而随着同业借贷交易量的增加(图4),能够影响同业拆借利率的公开市场操作可能会成为更为有效的货币政策。因此,研究商业银行转型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能够帮助货币当局选用更为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二、文献综述自Bernanke&Blinder(1989、1992)以及Bernanke&Gertler(1995)逐步提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银行贷款渠道(BankLendingChannel)以来,许多学者对于银行贷款渠道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2-4]。Kashyap,Stein&Wilcox(1992)提出银行贷款渠道要发挥作用需要的两个前提条件[5]。Woodford(2010)进一步提出银行贷款渠道是否有效的四个条件(前文已述)[1]。当前,银行贷款渠道发挥作用的理论机制是:央行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存款性资金来源。由于存款和其他资金来源是不完全替代的,商业银行整体的可贷资金减少,贷款供给降低。因为企业融资对贷款具有较强依赖性,贷款供给的减少会导致企业融资总量的下降,投资和产出因而减少。所以,银行贷款渠道强化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关于银行贷款渠道的研究使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不同商业银行的异质性特点对于银行贷款渠道的影?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素梅,张晓东;试论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2 徐春雷;西方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综述[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肖正根;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两个问题的再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周英章,蒋振声;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1993-2001年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含义[J];金融研究;2002年09期
5 杜林;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分析及启示[J];开发研究;2003年02期
6 陈涛,王习农;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在我国适用性的研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7 王清星,王清芳;提高基层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探析[J];广西金融研究;2004年08期
8 董玉华;论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杨勇兵,钟加坤;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述评[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10 解红梅;;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伟;;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最新文献述评[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银行宁波分行 张振宇博士;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新作[N];金融时报;2000年
2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张茉楠;尽力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N];上海证券报;2012年
3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 王勇;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还须多策并举[N];上海证券报;2012年
4 日本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关志雄;货币政策有效性有待提升[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5 张亦春;货币政策研究的开拓之作[N];金融时报;2006年
6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 王自力;完善传导机制,,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7 杨晓鸿;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几点思考[N];发展导报;2000年
8 FN记者 付平;改善金融生态 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N];金融时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任晓;更加灵活汇率制度有助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N];中国证券报;2010年
10 张曙东;特别国债有助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N];中国证券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毛剑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其强弱的实证研究——基于1978~1999年的计量分析[D];浙江大学;2002年
2 于辉;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3 刘玉红;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4 刘艳武;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与选择[D];吉林大学;2004年
5 唐伟;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睿婕;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2 孔曙东;对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与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3 徐青娇;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实证分析[D];兰州商学院;2008年
4 韦炜;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孙明珠;经济新常态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6年
6 贾宝然;发展中国家老龄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6年
7 翁光明;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张冲;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9 宋贺;后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新探[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潘文皓;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61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2561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