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银行论文 >

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2 13:36
   影子银行通常被定义为游离于传统银行业务之外、不受或少受监管的、具有信贷功能的金融活动。由于传统信贷融资受限,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信贷资金不能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我国的影子银行规模日益增长。影子银行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融通的紧张局面,但随着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涉及的交易对象不断增多,资金链条被不断拉长,对金融体系的潜在威胁逐渐显现,被认为是我国目前金融体系中的“灰犀牛”。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保证金融体系稳定既是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我国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研究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对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和有效监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影子银行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稳定状况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指出选题的意义和可行性,明确研究结构和框架。第二部分,界定和阐述影子银行和金融体系稳定的概念及内容,并阐述研究的理论基础。本部分主要对影子银行概念和范围进行了界定;从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监管套利、期限错配三方面说明其特征;结合图表说明影子银行在不同阶段采取的银证合作、银银合作、银基合作模式与历程,进一步解释产生的原因;解释金融体系稳定的概念及其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影响分析。首先分析影子银行运作的两种类型,然后从整体上进行路径分析,从商业银行、货币政策、风险传导三个视角具体分析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稳定的影响。第四部分,进行实证检验与分析。首先对影子银行进行规模测度;然后结合指数法和熵值法构建金融体系稳定指标,为实证分析奠定基础;最后采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检验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与风险。第五部分,总结全文,结合实际情况与研究结论,提出可行性建议。
【学位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832
【部分图文】:

合作模式,产品,银证合作


图 2.1 银信产品合作模式图)第二阶段:银银合作、银证合作等多通道合作模式影子银行领域缺乏监管的格局以及国家对银信合作的限制,我国的2011 年至 2013 年进入发展的新阶段,主要体现在运作方式由单一通

银证通,合作模式,影子


图 2.2 银银、银证通道合作模式图(3)第三阶段:银基合作等跨专业领域进行镶嵌加杠杆2014-2017 年,我国的影子银行发展进入新阶段,各项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存在的潜在金融风险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银信和

合作模式,杠杆,机构,资金


图 2.3 银基等机构加杠杆合作模式图此外,在这一阶段,民间借贷、互联网金融等模式蓬勃发展,扩大了影子银的规模,而这类借贷的资金往往走向不明、链条不清、难以监管,导致资金杠被不断加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克斯·罗德劳尔;;中国政府有能力维护金融体系稳定[J];中国房地产;2017年17期

2 莫开伟;;聚焦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及应对策略[J];当代金融家;2017年03期

3 刘刚;;商业银行适度规模分析——基于金融体系稳定的视角[J];青海金融;2014年04期

4 何佳;;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关键[J];中国金融;2017年15期

5 曾薇;;关于对大型企业信贷风险预先识别的思考[J];华北金融;2017年02期

6 刘志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同业间影响与金融体系稳定[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08期

7 彭润中,李晓华;构建稳定的金融体系 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APEC金融与发展项目(AFDP)2003年度论坛综述[J];财贸经济;2004年03期

8 覃东海,张春宇;中国金融稳定的政策与挑战——APEC金融2003年度论坛聚焦金融体系稳定[J];中国外汇管理;2003年12期

9 ;动态[J];商业文化;2017年36期

10 朱太辉;;实体经济债务究竟如何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理论机制和解释框架[J];金融评论;201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范一飞;;支付监管的逻辑[A];2015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选编[C];2015年

2 ;前言[A];浙江保险科研成果选编(2018年度)[C];2019年

3 胡悦;;征税、银行利润与金融体系稳定[A];“决策论坛——基于公共管理学视角的决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5年

4 李文红;王s

本文编号:28244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28244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7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