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决策因素下区域公共产品的供求失衡——基于博弈均衡的东亚货币合作困境解释
【部分图文】:
尽管中国与其他主要成员国在维持区域汇率稳定、减少资本波动性等方面有着相同的诉求,但由于在2005年“汇改”以前,人民币基本采取严格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可兑换性十分有限,因此长期以来中国官方对于区域货币合作态度消极。随着经济结构转型日益深化,中国的经济增长愈发表现出摆脱过度依赖出口的改革倾向。海外投资和进口高新技术的需求不断上升,需要通过积极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战略予以支持。对此,中国政府在保持人民币与美元关联性的同时,尝试通过加强人民币与全球其他主要货币间的政策协调,推动实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正式启动。在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后,当前人民币已在交易媒介、计价单位以及价值储藏等货币职能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渣打人民币环球指数直观地反映了2009年以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情况。(1)2011年1月到2015年8月该指数从0.7快速提升到2.3(图1)。(2)另据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8》统计)显示,尽管由于2014年以后人民币汇率持续承受贬值压力,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占比同比下降;但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人民币市场已逐渐消化前期负面冲击与预期,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同比上升44.8%)。在东亚区域,人民币的强势推进对危机后长期谋求区域关键货币地位的日元造成了最为直接的冲击。主要货币间的汇率联动性能够直观展现本币在区域货币市场影响力的动态变化。笔者基于1997年7月至2017年11月东亚主要经济体货币兑换单位美元的月度汇率数据(数据来源:EPS数据库),对日元与人民币的汇率进行了实证讨论。结果显示,从长期乘数来看:1.危机爆发至人民币汇率改革前(1997年7月到2005年6月)。在2005年“汇改”前,由于单独危机救助的有效实施,日元影响多种货币的汇率走势(包括新加坡元、韩元、泰铢和台币),在东亚区域的影响力十分显著。相较之下,尽管危机中人民币不贬值为维持东亚货币体系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中国在区域经贸体系中的重要性尚不如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等主要国家,此时段内区域内货币汇率变动基本不受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仅马来西亚林吉特受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人民币在区域货币体系中的影响力尚十分有限。2.人民币汇率改革至次贷危机前(2005年7月到2008年8月),由于2003~2004年日本银行实施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汇率干预政策,区域内日元的影响力出现明显下降。此时段内仅泰铢短期乘数变量显著。这表明日元在东亚区域货币体系中的关键地位发生动摇。与之相比,2005年人民币“汇改”后,其与区域货币的联动开始加强,但其影响力变动基本不大(仅与港币的长期乘数相关)。3.次贷危机爆发至今(2008年9月到2017年11月)。随着美元本位弊端进一步显现,东亚区域本币得到更多关注。其中,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其他货币的联动影响显著提升(包括马来西亚林吉特、新加坡元和台币),尤其2015年“811汇改”加速了人民币的总体溢出(1)[27];同时,日元对主要货币的影响力虽逐步恢复(包括新加坡币、韩元和泰铢),但始终无法恢复到2005年前的水准。日元与人民币在经历“此消彼长”后,两者间的影响力已逐步趋同。次贷危机后,人民币与区域主要货币间联动性的显著提升表明,区域货币空间中人民币逐步完成了从产品消费者向产品供给者的深刻转变。其实质表现为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新趋势,深刻影响了公共产品的整体供求效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立俊;;中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博弈均衡分析[J];北方经贸;2017年03期
2 付连军;;机构投资者撤资速度博弈均衡解[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35期
3 陈科;;绿色信贷市场中的主体行为选择——基于三方博弈均衡视角[J];上海金融;2019年11期
4 ;理财就是博弈均衡[J];大众理财顾问;2010年02期
5 陆磊;;合作是金融全球化中的博弈均衡[J];南方金融;2007年03期
6 吴敏;;境外战略投资者与公司原股东博弈分析[J];中国商贸;2010年26期
7 程兰芳;消费信贷博弈模型及其均衡分析[J];洛阳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8 张丽芳;刘海龙;;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的博弈均衡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年02期
9 王树强;叶莉;;非对称信息证券交易的跨期动态博弈均衡解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4年04期
10 王春;解决股权分置进入倒计时[J];证券导刊;2005年1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柳;基于博弈均衡制度观的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2 陈文健;基于博弈均衡理论的信用衍生品定价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3 王虹珊;基于博弈均衡视角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风险分担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4 丁一;基于信号传递博弈的上市公司股票股利市场效应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5 张倩;银行业的和谐共生—合作竞争[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6 贾洁;东亚国家汇率政策的博弈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7 沈悦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关系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8 陶昱;中国商业银行开办反向抵押贷款运作模式的探讨[D];浙江大学;2010年
9 刘森;关于银行业反洗钱行为的博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戚森杰;固定汇率制汇率政策信誉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758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2875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