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至十九世纪中日货币流通制度演进路径的分流
发布时间:2020-12-20 06:49
16—19世纪中日两国货币流通制度的演进路径发生两次重要分流。第一次分流发生在16世纪中下叶以降,从货币发行管理权的视角看,中国是"主导权下移",表现为自下而上的货币称量银化,以及政府货币发行权动摇、弱化了对核心货币的管理干预能力;日本则是"主导权上移",表现为幕府建立了政府主导的金银铜三货制度,有能力多次改铸货币、调节货币流通市场。19世纪下半叶,中日两国在建立近代货币金融体制的过程中呈现出更明显的分流。中国货币金融制度不但发展迟缓,而且呈现出混乱不堪的局面,货币主权遭遇严重侵蚀;日本较早且较顺利地建立起近代货币金融制度,确立了国家货币主权。这不仅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历史命运,也彰显了国家金融能力的传统特质对构建近代金融体制的深层次作用,折射出历史遗产的路径依赖对于制度变迁的深层影响。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2020年10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5 页
【部分图文】:
清末货币结构占比①
鉴于元禄、宝永货币改铸后,货币市场上广泛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货币供给逐渐过剩并出现通货膨胀,新井白石于1714年主导的“正德复古币制”变更了这一政策。其货币改铸政策力图恢复德川“祖制”,实行货币紧缩政策。货币改铸直接导致物价跌落,经济趋于萧条。其后的享保改铸延续了正德改铸的做法,基本保持了金银货的高品位,增加了铜钱供应,并允许各藩再度发行纸币藩札以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57)但这无助于解决通货紧缩,最终元文改铸再次降低了金银币成色(图1),使得通货紧缩问题逐步得到有效缓解。万延改铸时期,日本面临着更复杂的问题,如国内外金银比价巨大缺口造成黄金外流,德川幕府急需财政资金推行新改革、平衡物价并弥补不平等条约带来的经济损失等。为此,德川幕府试图铸造“安政二朱银”扭转美国强加给日本的“洋银1枚=银3分”的同种同量不合理原则,实现洋银1枚=优质银1分。这次改铸虽因列强的抗议遭遇挫折,但有效遏制了黄金流失、套利投机问题。(59)其后德川幕府铸行劣质的万延小判金,并强行将金银比价从之前的1∶5调整为1∶15.7,实现国内外比价的对称化,但也酿成物价上涨、政府对外支付压力骤升的问题。为此,德川幕府大量铸行低品位的“万延二分金”,并增铸铁钱、大钱,禁止旧金货流通,这导致货币流通量大增,德川幕府获得巨额利润。二分金迅速成为市场的本位币,并意外实现了1美元=金2枚=金1两的结果,为日元的诞生创造了条件。(60)德川幕府通过对日本货币的多次改铸,逐步掌握了干预货币市场的主导权,为明治时期国家货币主权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清时代的“统计银两化”与“银钱兼权”[J]. 陈锋.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9(06)
[2]矿权与铸币化:近世日本分层货币制度的演进——兼论与中国的比较[J]. 许晨.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3]清代币制改革的酝酿与纠葛——以厘定国币为中心[J]. 熊昌锟.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4]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近代国家转型的契约性[J]. 刘轩. 世界历史. 2018(06)
[5]明治维新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 宋成有. 日本学刊. 2018(03)
[6]白银进出口与明清货币制度演变[J]. 杜恂诚,李晋.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7(03)
[7]晚清区域货币市场发展研究——以营口“过炉银”为中心[J]. 王昉,燕红忠,高宇. 历史研究. 2016(03)
[8]明末清初江南的棉布交易机制与银钱使用——以松江府为中心[J]. 吴滔,于思莹. 学术研究. 2016(05)
[9]明代经济的结构性变化[J]. 赵轶峰. 求是学刊. 2016(02)
[10]清代和日本江户时代货币政策比较试析[J]. 李红梅.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本文编号:2927411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2020年10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5 页
【部分图文】:
清末货币结构占比①
鉴于元禄、宝永货币改铸后,货币市场上广泛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货币供给逐渐过剩并出现通货膨胀,新井白石于1714年主导的“正德复古币制”变更了这一政策。其货币改铸政策力图恢复德川“祖制”,实行货币紧缩政策。货币改铸直接导致物价跌落,经济趋于萧条。其后的享保改铸延续了正德改铸的做法,基本保持了金银货的高品位,增加了铜钱供应,并允许各藩再度发行纸币藩札以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57)但这无助于解决通货紧缩,最终元文改铸再次降低了金银币成色(图1),使得通货紧缩问题逐步得到有效缓解。万延改铸时期,日本面临着更复杂的问题,如国内外金银比价巨大缺口造成黄金外流,德川幕府急需财政资金推行新改革、平衡物价并弥补不平等条约带来的经济损失等。为此,德川幕府试图铸造“安政二朱银”扭转美国强加给日本的“洋银1枚=银3分”的同种同量不合理原则,实现洋银1枚=优质银1分。这次改铸虽因列强的抗议遭遇挫折,但有效遏制了黄金流失、套利投机问题。(59)其后德川幕府铸行劣质的万延小判金,并强行将金银比价从之前的1∶5调整为1∶15.7,实现国内外比价的对称化,但也酿成物价上涨、政府对外支付压力骤升的问题。为此,德川幕府大量铸行低品位的“万延二分金”,并增铸铁钱、大钱,禁止旧金货流通,这导致货币流通量大增,德川幕府获得巨额利润。二分金迅速成为市场的本位币,并意外实现了1美元=金2枚=金1两的结果,为日元的诞生创造了条件。(60)德川幕府通过对日本货币的多次改铸,逐步掌握了干预货币市场的主导权,为明治时期国家货币主权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清时代的“统计银两化”与“银钱兼权”[J]. 陈锋.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9(06)
[2]矿权与铸币化:近世日本分层货币制度的演进——兼论与中国的比较[J]. 许晨.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3]清代币制改革的酝酿与纠葛——以厘定国币为中心[J]. 熊昌锟.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4]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近代国家转型的契约性[J]. 刘轩. 世界历史. 2018(06)
[5]明治维新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 宋成有. 日本学刊. 2018(03)
[6]白银进出口与明清货币制度演变[J]. 杜恂诚,李晋.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7(03)
[7]晚清区域货币市场发展研究——以营口“过炉银”为中心[J]. 王昉,燕红忠,高宇. 历史研究. 2016(03)
[8]明末清初江南的棉布交易机制与银钱使用——以松江府为中心[J]. 吴滔,于思莹. 学术研究. 2016(05)
[9]明代经济的结构性变化[J]. 赵轶峰. 求是学刊. 2016(02)
[10]清代和日本江户时代货币政策比较试析[J]. 李红梅.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本文编号:29274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2927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