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
发布时间:2022-01-10 17:05
研究目标: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基于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的特征事实,分析数字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2011~2018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为了控制内生性,以1984年各省份固定电话数与人均邮电业务量作为工具变量,结论一致;将央行推出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在城镇化率低和物质资本高的省份中,数字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增强;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发展促进了技术创新与地区创业,并进而推动了经济增长,即存在数字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创新和创业渠道。研究创新:使用工具变量、准自然实验的方法,缓解了内生性问题;使用中介效应模型,揭开了数字金融发展影响实体经济的可能机制。研究价值:对制定"数字中国"战略、理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出台创新创业政策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思考。
【文章来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37(06)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21 页
【文章目录】:
引言与文献综述
一、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特征事实与数据分析
1.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脉络
2.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指标体系
3.数字金融发展特征评价
4.经济增长及其演变趋势
二、实证策略与数据
1.模型设定:数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2.内生性问题: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实证模型
3.机制分析:数字金融发展与创新创业
4.变量与数据
5.内生性与工具变量
三、实证结果分析
1.数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2.数字金融发展各维度与经济增长
3.异质性检验:数字金融发展的边界条件
4.机制分析:数字金融发展、创新创业和经济增长
5.稳健性检验
四、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金融、存款竞争与银行风险承担[J]. 郭品,沈悦. 金融研究. 2019(08)
[2]互联网发展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内在机制与中国经验[J]. 黄群慧,余泳泽,张松林. 中国工业经济. 2019(08)
[3]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J]. 张勋,万广华,张佳佳,何宗樾. 经济研究. 2019(08)
[4]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激励创新吗?——来自中国城市和中小企业的证据[J]. 梁榜,张建华. 当代经济科学. 2019(05)
[5]普惠金融、收入分配和贫困减缓——推进效率和公平的政策框架选择[J]. 李建军,韩珣. 金融研究. 2019(03)
[6]网络时代的服务全球化——新引擎、加速度和大国竞争力[J]. 江小涓,罗立彬. 中国社会科学. 2019(02)
[7]中国金融包容的增长效应与实现机制[J]. 王修华,赵亚雄.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9(01)
[8]数字金融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异质性影响——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证据[J]. 傅秋子,黄益平. 金融研究. 2018(11)
[9]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否显著影响了居民消费——来自中国家庭的微观证据[J]. 易行健,周利. 金融研究. 2018(11)
[10]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行为的影响——基于互联网理财的视角[J]. 邱晗,黄益平,纪洋. 金融研究. 2018(11)
本文编号:3581078
【文章来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37(06)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21 页
【文章目录】:
引言与文献综述
一、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特征事实与数据分析
1.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脉络
2.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指标体系
3.数字金融发展特征评价
4.经济增长及其演变趋势
二、实证策略与数据
1.模型设定:数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2.内生性问题: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实证模型
3.机制分析:数字金融发展与创新创业
4.变量与数据
5.内生性与工具变量
三、实证结果分析
1.数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2.数字金融发展各维度与经济增长
3.异质性检验:数字金融发展的边界条件
4.机制分析:数字金融发展、创新创业和经济增长
5.稳健性检验
四、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金融、存款竞争与银行风险承担[J]. 郭品,沈悦. 金融研究. 2019(08)
[2]互联网发展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内在机制与中国经验[J]. 黄群慧,余泳泽,张松林. 中国工业经济. 2019(08)
[3]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J]. 张勋,万广华,张佳佳,何宗樾. 经济研究. 2019(08)
[4]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激励创新吗?——来自中国城市和中小企业的证据[J]. 梁榜,张建华. 当代经济科学. 2019(05)
[5]普惠金融、收入分配和贫困减缓——推进效率和公平的政策框架选择[J]. 李建军,韩珣. 金融研究. 2019(03)
[6]网络时代的服务全球化——新引擎、加速度和大国竞争力[J]. 江小涓,罗立彬. 中国社会科学. 2019(02)
[7]中国金融包容的增长效应与实现机制[J]. 王修华,赵亚雄.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9(01)
[8]数字金融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异质性影响——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证据[J]. 傅秋子,黄益平. 金融研究. 2018(11)
[9]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否显著影响了居民消费——来自中国家庭的微观证据[J]. 易行健,周利. 金融研究. 2018(11)
[10]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行为的影响——基于互联网理财的视角[J]. 邱晗,黄益平,纪洋. 金融研究. 2018(11)
本文编号:35810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3581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