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组织:运行、绩效和关系硏究
发布时间:2022-07-19 13:31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农村金融发展问题,2004-2015年连续十二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以较大的篇幅对其做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随着这一系列改革和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我国已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雏形,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组织的经济和社会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开始明确,融资模式和工具不断创新,农村金融风险的监督管理机制开始完善,政府干预趋于理性,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农村金融抑制的程度。然而,也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程度依然非常高,2009年我国农户遭受信贷配给的程度为61%;乡镇企业遭受正规金融机构信贷配给的程度高达74.7%。众多学者指出造成我国金融抑制程度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改革着力于在农村完善和引进正规金融机构,农村中正规金融机构发展较快,与此相对照的是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发展缓慢,而历史经验表明:如果没有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发展、补充和配合,只依靠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来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可能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因此,研究农村正规金融机...
【文章页数】:16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1.2.1 主要内容
1.2.2 主要方法
1.3 主要概念界定
1.3.1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
1.3.2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
1.4 主要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2.1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
2.1.1 运行和管理机制
2.1.2 信贷配给及其福利
2.1.3 风险成因及其防范化解
2.1.4 作用及其效果
2.1.5 其他方面
2.1.6 评述
2.2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
2.2.1 产生的原因和运行模式(机制)
2.2.2 优势和不足之处
2.2.3 规模测度及其决定因素
2.2.4 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2.2.5 其他方面
2.2.6 评述
2.3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关系
2.3.1 竞争关系
2.3.2 互补关系
2.3.3 评述
第3章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发展的现状概述
3.1 演变过程
3.1.1 1949-1957年间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初步建立阶段
3.1.2 1958-1978年间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曲折发展阶段
3.1.3 1979-1993年间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恢复发展阶段
3.1.4 1994-2002年间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适度调整阶段
3.1.5 2003至今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深化发展阶段
3.2 运行类型
3.2.1 中国农业银行
3.2.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3.2.3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3.2.4 农村信用合作社
3.2.5 农村商业银行
3.2.6 农村合作银行
3.3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3.3.1 机构存在诸多缺陷,潜在风险比较高
3.3.2 机构信贷配给现象严重,难以解决供求矛盾
3.3.3 机构支农力度逐渐降低,信贷资金大量外流
3.3.4 机构缺乏有效竞争性,垄断现象比较严重
3.3.5 机构不断收缩减少,金融服务不健全
第4章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绩效及其影响分析
4.1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运行绩效-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例
4.1.1 农村信用合作社运行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综述
4.1.2 农村信用合作社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3 农村信用合作社运行绩效分析
4.2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影响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基本事实
4.2.3 变量选择
4.2.4 模型构建
4.2.5 估计结果
4.2.6 相关检验
第5章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发展的现状概述
5.1 演变过程
5.1.1 1949-1978年间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空白和严禁发展阶段
5.1.2 1979-1993年间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逐步形成和发展阶段
5.1.3 1994-2002年间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整顿和调整阶段
5.1.4 2003-2006年间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复苏和发展阶段
5.1.5 2007至今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繁荣和深化阶段
5.2 运行类型
5.2.1 农村合作基金会
5.2.2 典当铺(行)
5.2.3 民间借贷
5.2.4 合会
5.2.5 私人钱庄
5.3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5.3.1 组织缺少合法的地位,金融监管制度不健全
5.3.2 组织借贷利率比较高,借贷双方纠纷比较多
5.3.3 组织金融风险比较大,政府难以宏观调控
5.3.4 组织活动范围仍有限,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
第6章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效应及其影响分析
6.1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效应
6.1.1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积极效应
6.1.2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消极效应
6.2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影响分析
6.2.1 变量选择
6.2.2 模型构建
6.2.3 估计结果
6.2.4 相关检验
第7章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关系
7.1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对比分析
7.1.1 主要特征
7.1.2 形成机制
7.1.3 运行机制
7.1.4 借贷机制
7.1.5 利率水平
7.1.6 融资成本
7.1.7 经营效率
7.1.8 主要优点
7.1.9 不足之处
7.2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关系实证分析
7.2.1 变量选择
7.2.2 模型构建
7.2.3 估计结果
7.2.4 相关检验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充分发挥政府的功能和作用,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8.2.2 完善相应的监督和管理体系,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8.2.3 建立有效的链接机制,实现两者资源优势互补
8.2.4 重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主导作用,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发展
8.2.5 健全多渠道的信息传导机制,努力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效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户农地经营权流转及其行为效果分析——基于2003-2009年10省区835个农户的面板数据[J]. 李成友,李锐,李庆海.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4(12)
[2]农户信贷市场的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替代还是互补?[J]. 刘西川,杨奇明,陈立辉. 经济研究. 2014(11)
[3]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模式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基于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分析[J]. 李庆海,孙瑞博,李锐. 中国农村经济. 2014(10)
[4]农户信贷配给程度及其对家庭消费行为的影响[J]. 李成友,李庆海,李锐,张勇菊. 当代经济研究. 2014(07)
[5]新疆农村信用社社团贷款运行机制及风险控制探析[J]. 尚晓,崔志瑞,王亮. 征信. 2014(06)
[6]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以合肥市为例[J]. 张庆宏,冯庆水. 宿州学院学报. 2014(06)
[7]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银行金融风险探究[J]. 高笛. 西南金融. 2014(04)
[8]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及经验研究[J]. 吕品,原毅军,韩俊. 财经问题研究. 2014(04)
[9]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私人治理:一个理论模型[J]. 邵传林,徐立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10]农村民间金融对正规金融的替代效应分析——基于农户借贷成本的视角[J]. 彭向升,祝健.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3)
博士论文
[1]中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制度分析与改革设计[D]. 赵鑫.中共中央党校 2013
[2]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李海峰.吉林大学 2012
[3]基于伊斯兰文化视角的新疆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研究[D]. 黄文胜.华中农业大学 2011
[4]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演进研究[D]. 孙岩.辽宁大学 2010
[5]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及其效率研究[D]. 梁邦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6]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D]. 李莉莉.中国农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 王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2]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安徽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 刘伟.安徽农业大学 2013
[3]非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 张冬冬.山东财经大学 2012
[4]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D]. 张红翠.吉林大学 2012
[5]我国民间金融对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D]. 范春琴.安徽大学 2012
[6]邵阳市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研究[D]. 韩潇.湖南农业大学 2012
[7]非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 李玲玮.华侨大学 2012
[8]农户借贷视角下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关系研究[D]. 郑路.华侨大学 2012
[9]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龙头企业联结的研究[D]. 马玉娇.南京农业大学 2011
[10]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合作路径研究[D]. 陈睿.安徽财经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663503
【文章页数】:16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1.2.1 主要内容
1.2.2 主要方法
1.3 主要概念界定
1.3.1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
1.3.2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
1.4 主要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2.1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
2.1.1 运行和管理机制
2.1.2 信贷配给及其福利
2.1.3 风险成因及其防范化解
2.1.4 作用及其效果
2.1.5 其他方面
2.1.6 评述
2.2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
2.2.1 产生的原因和运行模式(机制)
2.2.2 优势和不足之处
2.2.3 规模测度及其决定因素
2.2.4 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2.2.5 其他方面
2.2.6 评述
2.3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关系
2.3.1 竞争关系
2.3.2 互补关系
2.3.3 评述
第3章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发展的现状概述
3.1 演变过程
3.1.1 1949-1957年间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初步建立阶段
3.1.2 1958-1978年间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曲折发展阶段
3.1.3 1979-1993年间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恢复发展阶段
3.1.4 1994-2002年间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适度调整阶段
3.1.5 2003至今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深化发展阶段
3.2 运行类型
3.2.1 中国农业银行
3.2.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3.2.3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3.2.4 农村信用合作社
3.2.5 农村商业银行
3.2.6 农村合作银行
3.3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3.3.1 机构存在诸多缺陷,潜在风险比较高
3.3.2 机构信贷配给现象严重,难以解决供求矛盾
3.3.3 机构支农力度逐渐降低,信贷资金大量外流
3.3.4 机构缺乏有效竞争性,垄断现象比较严重
3.3.5 机构不断收缩减少,金融服务不健全
第4章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绩效及其影响分析
4.1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运行绩效-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例
4.1.1 农村信用合作社运行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综述
4.1.2 农村信用合作社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3 农村信用合作社运行绩效分析
4.2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影响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基本事实
4.2.3 变量选择
4.2.4 模型构建
4.2.5 估计结果
4.2.6 相关检验
第5章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发展的现状概述
5.1 演变过程
5.1.1 1949-1978年间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空白和严禁发展阶段
5.1.2 1979-1993年间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逐步形成和发展阶段
5.1.3 1994-2002年间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整顿和调整阶段
5.1.4 2003-2006年间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复苏和发展阶段
5.1.5 2007至今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繁荣和深化阶段
5.2 运行类型
5.2.1 农村合作基金会
5.2.2 典当铺(行)
5.2.3 民间借贷
5.2.4 合会
5.2.5 私人钱庄
5.3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5.3.1 组织缺少合法的地位,金融监管制度不健全
5.3.2 组织借贷利率比较高,借贷双方纠纷比较多
5.3.3 组织金融风险比较大,政府难以宏观调控
5.3.4 组织活动范围仍有限,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
第6章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效应及其影响分析
6.1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效应
6.1.1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积极效应
6.1.2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消极效应
6.2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影响分析
6.2.1 变量选择
6.2.2 模型构建
6.2.3 估计结果
6.2.4 相关检验
第7章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关系
7.1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对比分析
7.1.1 主要特征
7.1.2 形成机制
7.1.3 运行机制
7.1.4 借贷机制
7.1.5 利率水平
7.1.6 融资成本
7.1.7 经营效率
7.1.8 主要优点
7.1.9 不足之处
7.2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关系实证分析
7.2.1 变量选择
7.2.2 模型构建
7.2.3 估计结果
7.2.4 相关检验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充分发挥政府的功能和作用,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8.2.2 完善相应的监督和管理体系,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8.2.3 建立有效的链接机制,实现两者资源优势互补
8.2.4 重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主导作用,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发展
8.2.5 健全多渠道的信息传导机制,努力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效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户农地经营权流转及其行为效果分析——基于2003-2009年10省区835个农户的面板数据[J]. 李成友,李锐,李庆海.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4(12)
[2]农户信贷市场的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替代还是互补?[J]. 刘西川,杨奇明,陈立辉. 经济研究. 2014(11)
[3]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模式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基于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的分析[J]. 李庆海,孙瑞博,李锐. 中国农村经济. 2014(10)
[4]农户信贷配给程度及其对家庭消费行为的影响[J]. 李成友,李庆海,李锐,张勇菊. 当代经济研究. 2014(07)
[5]新疆农村信用社社团贷款运行机制及风险控制探析[J]. 尚晓,崔志瑞,王亮. 征信. 2014(06)
[6]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以合肥市为例[J]. 张庆宏,冯庆水. 宿州学院学报. 2014(06)
[7]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银行金融风险探究[J]. 高笛. 西南金融. 2014(04)
[8]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及经验研究[J]. 吕品,原毅军,韩俊. 财经问题研究. 2014(04)
[9]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私人治理:一个理论模型[J]. 邵传林,徐立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10]农村民间金融对正规金融的替代效应分析——基于农户借贷成本的视角[J]. 彭向升,祝健.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3)
博士论文
[1]中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制度分析与改革设计[D]. 赵鑫.中共中央党校 2013
[2]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李海峰.吉林大学 2012
[3]基于伊斯兰文化视角的新疆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研究[D]. 黄文胜.华中农业大学 2011
[4]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演进研究[D]. 孙岩.辽宁大学 2010
[5]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及其效率研究[D]. 梁邦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6]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D]. 李莉莉.中国农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 王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2]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安徽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 刘伟.安徽农业大学 2013
[3]非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 张冬冬.山东财经大学 2012
[4]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D]. 张红翠.吉林大学 2012
[5]我国民间金融对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D]. 范春琴.安徽大学 2012
[6]邵阳市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研究[D]. 韩潇.湖南农业大学 2012
[7]非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 李玲玮.华侨大学 2012
[8]农户借贷视角下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关系研究[D]. 郑路.华侨大学 2012
[9]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龙头企业联结的研究[D]. 马玉娇.南京农业大学 2011
[10]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合作路径研究[D]. 陈睿.安徽财经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6635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3663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