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金融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众多学者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会引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促进金融的深化发展;但同时,金融发展也将带来的强大的资金支持,从而可以推动经济的继续繁荣。金融中心作为金融业发展的主要载体,能够增强区域的资源集聚和辐射能力,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发展层次和质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产业的迅猛发展,包括济南在内的中国各主要省市纷纷提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对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理论与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此为背景对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最终提出政策建议。在梳理了前人研究的主要成果后,本文发现已有文献多侧重于理论分析,从实证角度进行的研究较少。且目前已有的实证研究也多是基于济南市自身金融发展或者仅将其与山东省省内城市比较研究。因此,本文除将济南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与山东省内城市比较外,还选择了济南周边与其发展水平相近的省会城市,借助因子分析法将济南市与这些省会城市进行比较分析,补充已有理论。本文首先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3个一级指标(金融竞争力、经济竞争力和外部环境竞争力),15个二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在此体系下,本文首先通过济南自身纵向对比,对济南市当前区域金融中心各项竞争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济南市目前金融竞争力发展水平相对较强,经济和外部环境竞争力发展水平则相对较弱。其次,本文以包括济南在内的山东省内17个城市及济南周边与其发展水平相近的六大省会城市2006-2014年的指标数据为基础,分金融、经济、外部环境以及综合竞争力四个方面,分别进行因子分析,算出因子得分,并据此进行排名,从而将济南分别与山东省内其余16个城市以及济南周边与其发展水平相近的其余五大省会城市(西安、郑州、合肥、石家庄、太原)进行了横向对比分析。最终发现,无论是与省内城市还是周边省会城市进行对比,济南市经济竞争力最弱,外部环境竞争力其次,金融竞争力虽较强,但增速不足。与纵向对比分析结果一致。基于对以上实证结果的分析,本文认为济南市应该选择混合发展模式作为济南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模型选择;同时本文还针对各项竞争力的提升措施分别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对于提升济南金融竞争力,本文提出应重新定位济南区域金融中心目标,确保如期建成;同时构建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促进金融创新;对于提升济南经济竞争力,本文提出应大力发展济南实体经济,切实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对于提升济南外部环境竞争力,本文则提出应完善济南市电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关键词】:济南 区域金融中心 竞争力 因子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7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1 绪论12-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4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4-16
-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16-17
- 2 区域金融中心的相关理论综述17-27
- 2.1 区域金融中心概述17-20
- 2.2 文献综述20-27
- 3 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27-34
- 3.1 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7-32
- 3.2 城市选择与数据来源32-34
- 4 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现状分析34-42
- 4.1 济南市金融业发展现状34-39
- 4.2 济南市经济发展现状39-40
- 4.3 济南市外部环境发展现状40-41
- 4.4 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现状小结41-42
- 5 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实证分析——基于山东省内17个城市的比较42-59
- 5.1 实证方法介绍42-44
- 5.2 省内城市金融竞争力对比分析44-51
- 5.3 省内城市经济竞争力对比分析51-53
- 5.4 省内城市外部环境竞争力对比分析53-55
- 5.5 省内城市综合竞争力对比分析55-57
- 5.6 省内城市竞争力对比分析小结57-59
- 6 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实证分析——基于六大省会城市的比较59-69
- 6.1 省会城市金融竞争力对比分析59-61
- 6.2 省会城市经济竞争力对比分析61-62
- 6.3 省会城市外部环境竞争力对比分析62-64
- 6.4 省会城市综合竞争力对比分析64-65
- 6.5 省会城市竞争力对比分析小结65-69
- 7 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模式选择和政策建议69-75
- 7.1 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模式选择69-70
- 7.2 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70-75
- 8 总结与研究展望75-77
- 附录77-83
- 参考文献83-86
- 致谢86-87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可;;建立东北区域金融中心问题初探[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年11期
2 朱金生,王仁祥,石丹;“十一五”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分析[J];长江论坛;2005年02期
3 孙剑;苗建军;;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划分与构建[J];现代经济探讨;2006年02期
4 朱小檬;薛忠义;孙爱田;;大连建立东北亚区域金融中心对策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李琼;;创建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构想及措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期
6 隋庶;;金融倾斜与区域金融中心定位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01期
7 赵亚珊;;构建沈阳区域金融中心的比较优势分析[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8 何一鸣;高丽娜;;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青岛发展[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年03期
9 于天野;王人杰;宋英茜;;关于构建沈阳区域金融中心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7年21期
10 黄军勇;;南宁创建区域金融中心的探讨[J];广西金融研究;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钊;彭迪云;;南昌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薛林;;在广西建立中国-东盟区域金融中心的构想[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3 陈凌白;;辽宁地区区域金融中心发展优势、难点与对策研究[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年
4 任丁秋;;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规划——瑞士对北京的借鉴[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田春雷;;推进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法学对策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6 林艳新;杨云;;关于沈阳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对策研究[A];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论文集(经济管理分册)[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琦;共同打造杭州区域金融中心[N];杭州日报;2008年
2 陆岷峰 江苏银行连云港分行党委书记;连云港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思考[N];连云港日报;2010年
3 记者 徐海星 通讯员 余洋 穗府研;加快建设广州区域金融中心[N];广州日报;2010年
4 沈宗河 记者 刘妮;全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助推沈阳实现全面振兴[N];沈阳日报;2012年
5 ;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N];长江日报;2012年
6 金融时报社社长 汪洋;建设区域金融中心重在抓住发展机遇和遵循发展规律[N];金融时报;2012年
7 沈阳社会科学院 沈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执笔:张霓、张涛;稳步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N];沈阳日报;2012年
8 记者 李婧暄 徐海星 通讯员 符信;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 增强广州辐射力带动力[N];广州日报;2013年
9 记者 李保林;加快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N];湖北日报;2013年
10 记者 郭媛;区域金融中心集聚辐射力增强[N];汕头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嘉晓;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2 李静;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黎平海;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波;建设济南区域金融中心的条件与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李仲贺;中国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3 丁丁;区域金融中心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段奕彤;大连建设东北亚区域金融中心问题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1年
5 周放;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路径与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6 崔靖;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年
7 俞e
本文编号:4465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446529.html